选择

家庭服务社工
廖志康

选择

因着孩子的成长,也配合工作的需要,笔者近日学习「游戏治疗」。由学习理论基础到实习,把箇中技巧应用于个案工作中,也带进亲子关係内。学习透过观察及伴随,反映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潜藏深处的需要得到关顾、得到接纳。孩子在安全情况下,自由选择喜爱的玩具和玩的方式,选择独自或与人同玩,过程中由孩子主导,并让孩子能随心而行。为免增加孩子被标籤化,有人把游戏治疗命名为「特别游戏时间」。
在笔者的领会中,「特别游戏时间」其中之一的精髓是「选择」。试想想,生活中若没有选择,会是怎样的生活?在笔者的经验中,要孩子建立责任感,给予选择亦是重要的元素。给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体会有选择的珍贵,并体验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反之,孩子一切都由别人主宰,被人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他们会有何感受和反应?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有以下经验,被邀请提议用餐安排,提议后却又被推翻,一次、两次、三次均如是,当再被邀请提议时,相信大家可能会说:「无所谓」、「随便」等的消极回应。再者,若事事都是由别人操纵,个人的意愿不被尊重时,纵然事情与自己有密切关係,个人亦难对此事产生兴趣,更遑论为此事而负责任。如果孩子长时间在没有选择的环境下成长,不由自主的经验不断积累,孩子怎么能有动力和建立责任感呢?
诚然,孩子思想仍未成熟,特别是一些重要事情上,家长的确需要为孩子设想而作决定。但若能在一些孩子关心而不影响安危的事情上,给予孩子选择权,是可以让孩子能从中学习负责任,哪怕是从错误中学习,也是宝贵的一课。况且,家长亦可藉此担当支援的角色,增进和孩子的关係。

 

资料来源:本文选自《桥—婚姻及家庭季刊》。第151期。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