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穩健經營,強化保障型、高齡化保險商品

文◎侯琇文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119

許妙靜

◆ 現職:南山人壽總經理
◆ 學歷:ST John’s University,MBA
◆ 經歷: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兼財務長;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財務主管暨代理發言人兼中國信託銀行全球財務處處長;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二○一九年臺灣保險業整體業績表現,截至十一月底為止,首年度保費收入累計1兆1,625億元,較二○一八同期減少1,017億元,約略減少8%,主因在於投資型保險商品與理財型躉繳商品的業績減少。

南山人壽總經理許妙靜總結二○一九年臺灣保險業的表現,指出有3大機會與3大挑戰。首先為3大機會,第一、在保險科技運用上,已經開始運用AI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甚至異業結盟,有著更多元化的發展。

第二、在公司營運上,員工與管理技能已開始產生變化、調整,利用新興自動化科技創造最大價值;最後則是在產品開發上更創新,包括連接物聯網、保險科技等,催生出個人化保單。

機會也同時伴隨著挑戰,第一、臺灣壽險滲透率高居全球第一,但民眾保額並未隨之增加,反而有逐年下降趨勢;第二、因應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即將上路,金融監理機關法令也有調整,壽險商品的設計需更嚴謹。

第三、臺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根據國發會發布的人口推估,總人口將自二○二二年轉為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三年,且人口紅利將在二○二七年消失,已失去人口紅利商機。

值此之際,保險業者及業務人員未來勢必面臨商品、服務及人才上的轉型,其中以商品轉型為例,因應金融監理政策變動,接軌IFRS 17會計準則,以及高齡社會來臨,壽險公司逐漸轉向銷售保障型、意外及健康險(A&H)險種或高齡化保險商品。

至於服務上的轉型,保險公司保險銷售將轉為積極正向,提倡健康樂活新生活,由事後的理賠延伸至事前主動的健康促進、提供並整合醫療照護資源,提高保險服務的附加價值。另外,需秉持以客為尊的理念,對待客戶秉持公平待客原則,給予客戶完美的保險服務體驗,才能深化與客戶之間的關係。

最後是人才轉型,未來我們所需的業務人才,必須要會運用數據分析與科技平台,依客戶需求量身訂做提供個人化的商品規劃,補足其保障缺口;更要強化自身健康醫療保險專業能力,將保險服務提升至另一境界。

 

3大決策,對保險公司營運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總結來看,二○一九年臺灣保險業有一些重大決策,對臺灣保險業的影響很大。許妙靜指出,例如為協助壽險業順利接軌IFRS 17、不會出現財務危機,金管會推動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控管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以及訂定儲蓄險死亡保障門檻等政策,都將對壽險業新契約保費及營運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其中,二○二○年責任準備金利率確定調降,因為責任準備金利率的高低,與壽險提存壓力的高低成反比,將壓縮壽險業的獲利空間,市場也預期保費將上漲。

另外,主管機關擬建立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要求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盡量貼近市場債券利率,而利變型保單的投資利得,應每年計算並從未分配盈餘中轉列到特別盈餘公積。因而壽險公司為維持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與實際投報率的合理性,已紛紛按市場利率水準調整宣告利率。

未來若對利變型保單的投資利得提列特別盈餘公積,將影響到壽險公司盈餘配發的能力,降低保險公司銷售利變型商品的意願,壽險公司勢必得調整商品銷售型態加以因應。

再者,近年由於民眾偏好儲蓄型商品,主管機關也針對儲蓄險訂定死亡保障門檻,依照不同年齡死亡保額占保價金的比率不同,提高保障比例、降低儲蓄比例,將使儲蓄險保費上漲,高儲蓄成分保單將不復見,未來就算是儲蓄險也必須要含保障成分。

而金管會近年積極引導保險業接軌IFRS 17,研議修訂相關辦法促使壽險業調整商品結構,將商品導向保險基本面,多銷售保障型商品;同時,相關政策也將加速產業轉型,並直接推動傷害及健康保險商品的創新發展。

以上3大政策,短期可能影響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抑制壽險業者盈餘及股利政策,長期來看則是為了改善壽險公司商品結構、強化資本、注意匯率風險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更為接軌IFRS 17預作準備,讓保險回歸到保障本質。

壽險業者將強化銷售保障成分較高商品,以及健康與傷害險商品為主,且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及差異化,保險商品將兼具有健康管理功能,強化預防勝於治療的醫療新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具外溢效果的保單也會更受巿場重視,商品設計也將結合健康促進獎勵的機制,鼓勵客戶自主健康管理以改善健康狀況;保險公司也會加強服務創新的型態,提供更具整合性的醫療照護、線上醫療諮詢或客製化服務,並結合大數據科技的應用,客製化的保險商品也會應運而生,帶給客戶更便利的體驗。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