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性震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黄性震

康熙年间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
黄性震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康熙亲笔题字:“钦赐祭葬”。他生前兴建的湖西诒安堡,如今依然是黄姓族人聚居的村落。诒安堡内大宗祠脾文:“不独上为国家安民生,而且下为宗族计教养”;小宗祠楹联:“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概括了黄性震的生平和功绩。
所处时代
出生日期
一六三八
逝世日期
一七零二
本    名
黄性震

个人履历

播报
编辑
“平台策士”黄性震
黄性震(1638-1702),字符起,号静庵,漳浦县湖西人。
据清史馆本《黄性震列传》记载,黄性震12岁时父母双亡,虽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对经籍文章、时政要务莫不与闻,“取史传古今命读,一目数行”。
或许是为维持生计,黄性震早年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道士,后来才加入明郑阵营任百夫长,所以对闽海要卫、台澎形胜了若指掌。黄性震在明郑处未得重用,颇有怀才不遇之感,常以唐代策士马周自喻。适逢总督姚启圣入漳州筹谋海防、延揽有识之士,黄性震决意投诚,毛遂自荐上陈平台十策。 [1]
黄性震投诚之初为千夫长,不久委以同知职衔,大概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升为候补佥事道,二十一年(1682年)授直隶霸昌道。虽名为同知、佥事道,但黄性震在统一台湾前均在军中任职,是以未曾掌理一方。 [1]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见黄性震,命其总理永定河河务,负责钱粮、工料事项。黄性震被调派负责河堤事务,可能与其湖南任上整顿长沙郡河的经验有关。与其同时督导河务的是左都御史于成龙。 [1]

故居

播报
编辑
黄性震(1638—1702年)的故乡居所诒安堡坐落在漳浦县湖西盆地中部,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是一座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典型官宦世家及闽南民居古城堡。坊间传闻“诒”有言台之意,指黄性震的平台十策;“安”寓意长治久安,指黄性震治理台湾的八项纲要。 [1]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康熙年间统一台湾,是清代前期的一件大事。黄性震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弃郑归清,出谋划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初,清王朝舆台湾郑氏政权在东南沿海展开了长达三、四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过五个月就病逝了,其子郑经继位。郑氏政权后期,政事腐败,争权夺利,财源枯竭,人心离向,已经没有力量实现国家的统一。由于清王朝统一天下,已成大势。黄性震分析了清、郑双方政治、军事形势,毅然脱离郑军,回归漳州故里。

历史典故

播报
编辑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军刘国轩从厦门出兵,接连攻克同安、长泰、平和、海澄等十县。清廷为扭转败局,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任后,首先到漳州视察战情,商议对付郑军之策。在家乡冷眼观察政局变化的黄性震,认为时机已到,仗策军门,向姚启圣“进平海倏陈十便”,也就是“平台十策”。黄性震计策的核心是:台湾地处天险,难以强攻,也不可仅靠唇舌劝降。必须以官爵利禄折抚。他说:“倘能高位厚禄,买散人心,不用干戈,立可收其绩效。”这就是所谓“兵法攻心。”姚启圣闻罢大喜,而且要立即付诸实施。黄性震说,郑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军成正盛,骤然提出折抚,难以凑效。应该等待时机,出奇兵收复几个要地,挫其锐气,然后抚而怀之。启圣从之。不久,指挥清军出师龙虎山,收复长泰,大破郑军于西溪,夺回江东桥、小港洲、水晶坪等战略要地。郑军伤亡惨重,刘国轩逃海澄。
此时,黄性震才说:“可以抚矣。”根据黄性震的建议,姚启圣将漳州卫改为“修来馆”,并由黄性震主其事。“修来馆”对争取郑军官兵前来投诚起了重要作用。凡前来投诚的文武官员,不仅给予官服车骑,而且让其“车马仆从,炫耀街衢”,授予官司。对投诚士兵尊重其意愿,愿入伍者接纳入伍,愿归农者安置归农。人伍者拨给饷银,归农者发给田地和“牛种”。结果,“至者如归,大喜过望”。黄性震还建议姚启圣,派人潜入台澎做策反工作,筹备征台事宜,得以采纳。同时使用反间计,制造郑军将领、官员来降的舆论,使其“自相疑贰,来归者日众”。至康熙二十年六月,折抚的投诚官兵,除归农者外,达四万余名。
折抚政策的成功,使清、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场上,清军由被动变主动,复海澄、克厦门、取金门,节节胜利。金厦战斗后,清军将领拟议杀尽郑经部属,将其子女和费财犒赏官兵。黄性震坚决反对,使数十万人免遭劫难,对争取台湾军民归附生成了巨大作用。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仅用七天攻克澎湖,收复台湾,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黄性震对统一台湾的巨大贡献,永载史册。清廷授予他军功正一品。康熙帝特赐召见,宠赐蟒袍、宫锻,慰劳备至,并加官进爵。

晚年

播报
编辑
黄性震先后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大常寺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