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歷史性的對話——第三十屆心智與生命對話 - 看板 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轉自:公民議報 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79469 12月17 日是這次心智與生命對話會的第四天,也是最後一天。 上午主講的是一位身披袈裟的洋喇嘛,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這次在南印 度下密院和色拉寺看到很多洋喇嘛,可能是因為下密院的法會和這次科學對話重要而難得 ,皈依藏傳佛教的西方人都盡可能地設法來旁聽,再加這個季節天天陽光燦爛,氣候宜人 ,是南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時節。很多洋喇嘛還在學習階段,神情有點像西方大學裡的大學 生,背著書包腳步匆匆,很用功的樣子。馬修·李卡德則不同,他早已是資深喇嘛了,而 且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的第一位法國格西。馬修·李卡德出生在一個法國思想家的家庭,他 的父親Jean-Francois Revel是當代著名記者、作家和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972 年馬修·李卡德26歲就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取得了分子遺傳學的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科 學家,諾貝爾獎得主Fracois Jacob 。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決定暫停科研,到喜馬拉雅山 里去完成他對靈性的追尋,從此與藏傳佛教結下不解之緣。1979年,他正式皈依藏傳佛教 ,並削髮為僧。從1989年開始,馬修成為達賴喇嘛的法語翻譯。他是尊者科學對話的積極 參與者,而且總是代表東方佛學一方,和他曾經生活其中的西方現代科學辯論。 今天他講的內容是關於自我和自私/利他的問題。這是他最喜歡講的話題。 當代西方科學和人文思潮的流行觀念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特別是生物學、進化論和 經濟科學,認為自私是人的一種客觀性質,自私有利於生存,是環境、競爭和進化的結果 ,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自私植根於人的心理深處,就是專注於“自我”,也就是明確而 強烈的“自我意識”。 從這種“人本自私”的觀點出發,當代西方科學和人文思潮通常認為,所謂“利他”的動 機和行為是幼稚的,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現,提倡“利他”是一種不現實的理想主義。佛洛 伊德等西方思想家甚至把利他視為一種惡。 當今人類面臨著很多問題,如貧困、環境污染和破壞、物種消失,等等,而這些問題都和 人們只顧自己,完全不顧他人的自私有關。比如貧困,是和貧富差距、消費主義、過分追 求享受等自私行為有關。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從克服“自私”著手。但是相信“人本自私 ”的流行觀念則認為,既然人的本質是自私的,那麼這些問題是沒有解的,因為你不可能 改變人的本質。 佛學精湛而修持嚴謹的法國喇嘛馬修·李卡德反對“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種謬見。他認 為,人“本性自私”的觀念來自於錯誤的觀察和推導。他說,對於人的生存來說,競爭是 存在的,但是競爭並不僅導致個體的自私。事實上,合作是更為重要的生存法則。他用一 些例子來說明,人的幸福的第一條件是高質量的人際關係,而高質量的人際關係要求自己 和周圍的人有“利他”的行為特點。 他說,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作為群體來說,有“利他”的個體組成的群體,更有生存和競 爭的優勢。而對於個體來說,“利他”的行為,慷慨的心理,能夠為個體帶來快樂。 但是,有些心理學家指出,既然利他的行為能帶來快樂,所以所謂“利他”的行為其根本 動機是自私的,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心理快樂而去行“利他”,比如為了自己感覺良好而去 匿名捐款,其實是自私的。馬修·李卡德稱這些心理學家是“自以為聰明的心理學家”。 馬修·李卡德認為,人的本質,即人天生就有的潛質是趨向於“利他”的。他在大屏幕上 放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錄像。試驗人員用兩個玩具熊表演一段情節給一個不到一周歲的幼兒 看,其中有一個玩具熊在其他玩具熊遇到困難時就去幫助,表現得是個“好心熊”;另外 有一個玩具熊很壞,別的熊遇到困難不僅不幫忙,還乘人之危。然後,試驗人員讓幼兒在 這兩隻玩具熊中選一隻。 結果是,95%的受試幼兒選擇“好心熊”。 馬修·李卡德認為,人是喜歡生活在利他人群裡的,利他人群更容易合作,內部更有信任 ,更容易給個體帶來心靈安寧、和諧與快樂。沒有人願意和自私的人交朋友,誰都願意和 利他的人交朋友。利他是人的本質,自私卻是後天養成的。這一觀點恰合佛教的經典利他 觀念。他認為,為了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應該倡導佛教的利他觀和慈悲心,在 教育中提倡合作。培養利他的品質。 馬修·李卡德是作家兼攝影家,但他的大部分時間是管理自己龐大而廣泛的慈善事業。他 把他的一切都投入了慈善,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利他主義者。他認為利他帶來快樂,所以他 也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馬修·李卡德演講後,著名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用自己的大腦神經科學的一些發現 ,為佛教修行作出闡釋。他說,對冥想修行進行的神經科學研究得出結論,冥想修行有四 大好處: 1,較好的適應力,即從壓力和衝擊下恢復的能力; 2,正面的看問題習慣 3,更好的注意力 4,更慷慨大度 理查德·戴維森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專家,特別是冥想修行和大腦神經變 化的關係,他是這方面研究的開拓者。他說,大腦神經科學的實驗室觀察數據表明,冥想 修行所引起的以上四個方面的好處,有大腦神經方面的改變。他用一些統計圖片和大腦神 經結構的顯像來說明這些研究發現。 在對為陌生人捐腎者的研究中發現,有這種利他行為的人大腦中的杏仁體比其他人大。統 計數據表明,慷慨大度的人和杏仁體的體積有相關關係,尊者立即提問,是杏仁體大而使 人更慷慨大度,還是習慣於慷慨大度而促使杏仁體更大,你有答案嗎?會不會是其他原因 導致兩者發生?理查德·戴維森坦誠地回答,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需要將來的 研究來回答。 理查德·戴維森還對適應力與鎮定能力的大腦機製作了說明。他說,研究證明,大腦中海 馬體的體積與人的適應力與鎮定能力有關,而海馬體的體積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大。也就是 說,運動較多的人比較更有適應力和鎮定力。 在他們倆的報告後,其他科學家可以提問。印度科學家Sinha教授向馬修·李卡德提了一 個問題。Sinha教授是前兩天介紹救助印度盲人的Prakash項目的科學家,這個問題其實也 是他向自己提的問題。他的問題是,你做了那麼多的慈善,遍布世界各地,幫助了上千的 貧困學校、偏遠地區診所,等等,但是,從底層發起的從下往上的民間公益事業,其資源 和力量永遠無法和國家與政府的資源相比,單靠民間慈善,和當今世界的問題相比,是杯 水車薪,有用嗎? 馬修·李卡德回答說,二十世紀後期人類社會有一個偉大的改變,就是世界性的NGO運動 。這表明了世界性的公民社會在形成之中,人類每一個個體,都開始擁有權利、責任和參 與的意識,來共同面對當今世界的問題,而不再是只顧自己。這種草根性的來自底層的運 動,將在新世紀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世界。 下午的講座主要是由幾位僧人學者介紹與寺院科學教育有關的情況。西藏檔案圖書館館長 格西拉多通過一個十分鐘的短片介紹了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圖書館裡有許多珍貴收藏,不 僅有流亡藏人帶來的佛像、唐卡等聖物,還有很多古老的經書。此外,對於當代藏史研究 來說,圖書館出版的口述歷史系列書籍是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西藏檔案圖書館還是好 幾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的協辦者,在推動寺院科學教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在他之後坐到“熱座”上的是格西洛桑丹增那吉。格西洛桑丹增那吉是美國喬治亞州艾莫 利大學宗教學系教授,亞特蘭大哲蚌洛色林寺的創建人和精神導師,是艾莫利大學的“艾 莫利-西藏合作機構”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該機構的主任。目前有三個推動寺院科學教育 的機構,一個是艾莫利大學的“艾莫利-西藏科學計劃”,一個是瑞士的“科學與佛法” 項目,第三個是賽傑家族基金會資助的“僧人學科學”項目。格西洛桑丹增那吉是“艾莫 利-西藏科學計劃”負責人。他向達賴喇嘛尊者介紹了這個項目的基本情況。到目前為此 ,這個項目已經為寺院科學教育編寫了多本教材,這些教材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免費下載。 到目前為止,有22所僧團組織、3所尼姑寺和18座寺院加入了這個項目,包括藏傳佛教四 大教派和苯教,每年有大約15名教授在達蘭薩拉授課。這個項目還向寺院的科學中心提供 經費購買顯微鏡等科學儀器,使學僧們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而非只是學習科學理論。在 介紹成就之後,他談到這個項目遇到的困難,比方說教師人數不足,經費緊張,在尼姑寺 裡推動科學教育有一定實際困難等。 用藏語編寫科學教材有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怎樣用藏語來翻譯英文的科學詞彙?曾擔任達 賴喇嘛尊者翻譯的格西達度南捷介紹了翻譯方法、翻譯的基本原則等。可以想像,當物理 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數學、腦神經學以及科學史中的專業詞彙翻譯成藏文之後 ,必定極大地豐富了藏語。此後,腦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簡短致辭,他說佛教對現 代科學最大的貢獻是在大腦可塑性方面,相關研究證明,佛教的修持,內在的良善品質能 夠改變人生。 下午的幾位學者都是佛教方面的格西和仁波切,他們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心智與生命對話 會的工作語言是英語。在這最後一天的下午,當主持人請尊者評論的時候,尊者卻用藏語 發表了一段評論。一般地說,當尊者在會上用藏語講話的時候,是想對在場的僧侶說話。 尊者說,佛教是一種傳統,包括佛學關於世界的知識即佛教科學、佛教的修持和精神信仰 。而現代科學是非常精深的知識,特別是關於外部物質世界的知識。我們舉辦這樣的對話 ,是佛教科學和西方現代科學之間的對話,和佛教中宗教信仰的部分沒有關係。這樣的對 話不會動搖我們的佛教信仰,對佛教中的二諦、四諦不會有損害。我們佛法中的菩提心和 空正見只會幫助我們學習知識,接受和理解真理。佛法中的觀想曼陀羅也不會和科學發生 衝突,因為那是我們佛教的事情。但是我們放棄了在地球上存在須彌山的觀點,這是我們 和科學交流的收穫。 他說,當今世界特別像美國,物質非常發達,非常豐富,但是我們的佛教大德們到了美國 ,由於對佛法的把握,就不會被物質的享受迷惑。所以內心對佛法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 益的。 在心理學方面,從古印度佛教開始,佛教的“內觀”科學已經有幾千年曆史,我們的心理 學知識非常發達,西方心理學相比我們的心理學就顯得很簡單。比如“自我”的概念,我 們這幾天可以看到,西方科學家覺得這個概念很難,討論得很多卻仍然很糊塗,而我們的 那蘭陀學者早就對“自我”作出了非常精深的分析和講述。這方面我們有優勢,這是西方 科學可以向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的豐富遺產可以利益眾生的方面。 尊者再一次提到那蘭陀傳統。他說,那蘭陀傳統是一種知識傳統,就是要尋找有關世界的 本質的知識。一千多年前那蘭陀的大師們為此而接受非佛教信仰者,即佛教所稱“外道” 的挑戰,通過接受挑戰而糾正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那蘭陀的大師們並不害怕外道 的知識,能夠包容和接受外道的知識,所以才有我們今天繼承的浩瀚的佛教學術經典。今 天我們的對話,就是那蘭陀偉大學術傳統和西方科學的對話。那蘭陀的大師們已經給我們 樹立了榜樣,這樣的對話不會降低佛教,不會損害佛教。 他說,那蘭陀的時代,印度是東方學術最先進的地方,印度的知識傳播到了其他地方。西 藏保留了最完備的那蘭陀學術經典。但是,世界是在改變的,今天的印度就不再是世界上 科學最先進的地方了。任何學術傳統,如果不發展就必定會被超越。 當尊者談到印度學術傳統的時候,我注意到在場的兩位印度科學家極其莊重地註視著尊者 ,神色緊張而激動。 尊者說,我們不能因為佛教科學和西方科學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放棄和現代科學的交流, 不去學習和了解現代科學。如果害怕現代科學的力量,迴避和現代科學對話,那樣的話是 因小失大。尊者說,通過三十年和西方科學家的對話,他相信佛學和科學的對話一定是大 有益處的。所以,把科學教育引入格魯派三大寺的學習,這一決定得到了格魯派高僧大德 的支持。學習科學一定會佔用學僧們的學佛時間,但是不能因為佔用時間就不去學習有關 世界本質的知識。這就要各寺院的堪布們更好地安排學僧的時間。 尊者說,他相信我們的對話是在做一件重要而有益全人類的事情。我們要從歷史的眼光來 看我們今天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將繼續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 接下來,按照心智與生命研討會的慣例,演講者們簡短說出他/她們的感想和收穫。每次 心智與生命研討會,這都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場面:平時嚴肅深刻、顯示學術自信的學者們 此刻真情流露,有的甚至熱淚盈眶。大家紛紛感謝尊者給他們這樣一個寶貴的交流機會, 每個人都說從這次交流中學到了很多。科學家們表示,通過同行之間的交流、以及與佛教 科學的交流,使他們深切感到科學對人類心智所知甚少,作為科學家必須保持頭腦開放, 科學的目標應當是增進人類福祉,應當把人視為主題而非客體。Pawan Sinha教授再次說 到尊者提倡的“慈悲的科學”這一概念:將“心”與“智”結合起來。 尊者的翻譯圖登晉巴是一位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和西方一流大學最高學位的學者,他的 傑出的素質,罕見的才華和東西方學術傳統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在場所有人都非常欽佩的 。他的感言短短幾句話,令全場僧人都很感動。他幾乎是含著淚說,尊者對他來說就像父 親一樣,尊者為佛學與科學的對話、為藏人學科學而作出的開示,對他來說是一種嚴肅的 責任和使命,他的內心充滿了對尊者的感激。 這時,我突然想起二十世紀初中國的“人間佛教”運動,從那時起,佛教逐漸走出山林, 開始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從環境保護、災難救助、扶貧救苦、醫療教育到爭取政治權 利等各方面都能看到佛教僧尼的參與。當科學走出象牙塔、佛教回到人世間,二者攜手, 必將極大地增進全人類的福祉。畢竟,探索存在的真相、了解人類外在和內在世界的根本 目的,是為了減少人類的苦難,增加人類的福祉,是科學與佛教的共同目標。 最後,達賴喇嘛尊者發表簡短的閉幕詞。“當我開始對科學產生興趣的時候,一開始只是 出自個人興趣。”尊者說。後來,他逐漸發現,佛教科學和現代科學的交流有可能造福更 廣大的社會。寺院科學教育同樣如此,剛開始只有數百名經過挑選的僧人參加,現在有越 來越多的僧人開始對科學教育產生興趣。科學家也是這樣,交流的成果產生了科學研究的 一個新領域,尤其是在專注力訓練方面。尊者說,地球上的70億人有責任來解決自己製造 的問題,哪怕有一絲幫助,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尊者說大家不必感謝他,每個人的生 命都是有限的,他餘生所剩不多,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這樣的交 流應當有全局性的宏觀目標,只有這樣,交流才會繼續下去,從20世紀延續到21、22、23 世紀。他告誡大家要時常思考這些問題,建立新的思考模式,發展出新的解決問題方式。 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是一個殊勝的場合。達賴喇嘛身後,絳紅色的一片袈裟,高僧大德云 集。格魯派法王甘丹赤巴、薩迦法王、林仁波切、功德林仁波切、桑東仁波切、各主要大 寺堪布都在場。藏人行政中央的司政洛桑森格這幾天也坐在高僧們座位的一角,安靜地旁 聽。周圍旁聽的僧人們,此時都顯得特別嚴肅。作為宣誓受戒的僧人,他們一定意識到, 今天所經歷的,是自己靈性生涯中重要的一刻。 在僧人們的身後,有一群漢人,他們是台灣來的佛教師兄師姐。他們本來是到南印度來出 席法會聽經的,前幾天才得知有科學對話。他們來不及辦入場證了,開幕前被堵在了大門 外。尊者不知怎麼聽說了這個消息,吩咐翻譯蔣揚仁欽到大門口把他們帶進來。所以這幾 天都是蔣揚在大門口等候台灣同鄉,然後親自把他們“開後門”帶進會場。他們在場見證 了佛學和科學的最高水平的對話,個個如同醍醐灌頂,都非常激動。 第33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20.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1480760.A.0E5.html
imweater: 很棒~~ 12/31 14:02
wugilin: 棒!隨喜讚嘆! 12/31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