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福西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鲍勃·福西

美国音乐剧编舞、音乐剧导演
鲍勃·福西(Robert Louis“Bob”Fosse),美国音乐剧编舞、音乐剧导演和电影导演。他史无前例地八次荣获托尼奖最佳编舞奖和一次最佳导演奖。他获得过四次奥斯卡奖提名,并且凭借电影《酒店》(Cabaret )荣获最佳导演奖。他的第三任妻子,百老汇舞星云慧顿 (Gwen Verdon),以及舞蹈演员兼编舞安·莱恩金(Ann Reinking),出演了他大部分的编舞作品,是他的合作人和灵感来源。安·莱恩金后来成为了福斯风格的重要继承者。普遍认为,福斯是20世纪最具革新精神和影响力的编舞之一。
中文名
鲍勃·福西
外文名
Robert Louis“Bob”Fosse
人物介绍
鲍勃·福西,生于芝加哥,父亲
人物生平
怀着成为下一个弗雷德·阿
人物作品
1953年《学府趣事》(演员)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鲍勃·福西
鲍勃·福西,生于芝加哥,父亲是杂剧艺人,他9岁就登台表演,13岁在“BurlesqueShow”参加合唱团表演,开始艺人生涯的第一站。1953年当他主演舞台音乐剧《PalJoey》时,被音乐片大本营的米高梅公司赏识,聘他为米高梅专属的舞男兼歌舞指导。后来觉得在米高梅没有什么发挥,便又回到舞台。而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也确实发挥了他的歌舞指导和导演的最高才华。如1954年导演的和1955年导演的,他都表现出崭新的感觉和风格,从此确立了他在百老汇的地位。以后数年一直在百老汇舞台活跃,导了不少的舞台音乐剧,是百老汇第一流红导演、红歌舞指导、红舞男、红歌手,表现出他的多才多艺。1969年,他将改编搬上银幕,为好莱坞的音乐片开创了新风格。1972年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怀着成为下一个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Astaire)的梦想,福西去了纽约。1953年,他现身大银幕,出演了《让女孩轻松一下》(GiveAGirlABreak)、《学府趣事》(TheAffairsofDobieGillis)和《刁蛮公主》(KissMeKate)。在《刁蛮公主》里,他编排的、与凯洛·韩尼合作的一小段舞蹈受到了百老汇制片人的青睐。
福西青年秃顶使得他的角色范围大为受限,因此也缩短了他的电影生涯。他由此被迫转向音乐剧。1954年,他在《睡衣游戏》(ThePajamaGame)里首次担任音乐剧编舞。继而在1955年,他又在乔治·阿博特(GeorgeAbbott)的音乐剧《失魂记》(DamnYankees)里担任编舞。正是在《失魂记》的拍摄过程中,他初识光彩照人的、正冉冉升起的红发女星云慧顿。1960年,他们结为夫妇。继凭借《坎坎舞》(Can-Can)赢得最佳女配角奖后,云慧顿凭借《失魂记》首次荣膺托尼奖最佳女主角。1957年,福西再次与导演乔治·阿博特合作,为其剧目《镇上的新女孩》(NewGirlinTown)编舞,而云慧顿凭借此片再获最佳女主角奖。1960年,福西首次兼任编舞和导演,推出音乐剧《红发女郎》(Redhead)。凭借此片,云慧顿第三次荣膺托尼奖最佳女主角。该剧荣获最佳音乐剧奖,而福西也拿到了最佳编舞奖。之后,福西在《生命的旋律》(SweetCharity)和《芝加哥》(Chicago)里再度携手云慧顿,兼任导演和编舞。1973年,凭借《丕平》(Pippin),福西荣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
福西创立的爵士舞风格非常独特,夸张、愤世嫉俗而又性感。其他明显的特征还包括膝盖内拐、侧身拖脚和滚肩。
鲍勃·福西
受弗雷德·阿斯泰尔的影响,福西经常使用道具,如常礼帽、手杖和椅子。其中,出于个人原因,使用帽子成了其标志性特征。福西的传记作家马丁·葛登能(MartinGottfried)在书中提到,“秃顶是他戴帽子的原因,也无疑是他让其他演员戴帽子的原因。”另外,它使用手套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的手。他最著名的舞段包括“SteamHeat”(《睡衣游戏》)和“BigSpender”(《生命的旋律》)等。“RichMan'sFrug”(《生命的旋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特殊风格。1961年,他在音乐剧《英雄凯旋》(TheConqueringHero)中的编舞和导演的职位被取代,但又很快在《小人物平步青云》(HowtoSucceedinBusinessWithoutReallyTrying)中担任了编舞。1986年,他在百老汇发行的音乐剧《大交易》(BigDeal)中兼任导演、编舞和编剧。
福西导演了五部故事片。第一部是1969年的《生命的旋律》(SweetCharity),由女星雪莉·麦克雷恩(ShirleyMacLaine)出演。电影改编自由他亲自导演和编舞的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讲述了发生在时代广场下层社会中间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大部分在曼哈顿取景。这使得电影更加逼真,虽然对于音乐剧来说很不寻常,但十分契合故事内容。他的第二部电影《酒店》(Cabaret)荣获包括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奖。影片于柏林拍摄,并且为了增加电影真实性,福西将故事里并未真实发生的舞蹈全部删除。影片里的人物萨丽·鲍斯(SallyBowles)和酒店司仪有唱歌的片段,但他们在故事里本身就是歌手。在老式的音乐剧里,剧中人物总是表演实际并未发生的歌舞。而这个传统在这部电影里被废弃,从而更加凸显了电影恐怖、艳丽的风格,并且更加烘托了两位主角丽莎·明奈利(LizaMinnelli)和乔尔·格雷(JoelGrey)的表演。福西将电影尖锐的焦点对准了现实和幻想的背离。1974年,福西导演了喜剧演员列尼·布鲁斯(LennyBruce)的传记片《列尼》(Lenny)。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和最佳导演奖的提名。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功也让他付出了代价。他凭借《酒店》获得奥斯卡、凭借《比宾》获得托尼奖、凭借导演丽莎·明奈丽的电视专题片《丽莎和Z》(LizawithaZ)获得了艾美奖。然而,就在这一切之后,福西心力交瘁,被迫接受心脏直视手术。
1979年,福西冒险拍摄电影《浮生若梦》(AllThatJazz)。这部由他自编自导的(与其他人合著)半自传性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费里尼(Fellini)的《八又二分之一》(8½),主人公是一个正在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沉溺女色的编舞及导演。这次,福西通过讲述自己个人生活的细节,再次揭示了人性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差距。电影的虚幻风格展现了主人公混淆现实与舞台的生活。《浮生若梦》荣获四项奥斯卡奖,而福西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同时,影片还荣获198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夏秋,福西希望拍摄一部续集故事片,以此探究驱使人们成为演员的动机。他向一同工作的《浮生若梦》的总制片人丹尼尔·梅尔尼克(DanielMelnick)提出做一个调查研究,但结果并不理想。
《浮生若梦》不仅影射了福西自己的离世,还赞扬了云慧顿和被誉为百老汇一代新星的安·莱恩金。她们维护了福西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电影里由勒兰·帕尔默(LelandPalmer)扮演的妻子、朋友兼合作人,原型即是云慧顿。安·莱恩金在电影中亲自出演主人公的情人、后辈和家庭帮手,这也正是她在福西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福西身后,正是她和云慧顿延续着福西的舞蹈魅力。1996年,《芝加哥》在纽约重新上演并大获成功,莱恩金扮演了罗克西·哈特(RoxieHart)一角。她编排的舞段“IntheStyleofBobFosse”直到2009年9月还在百老汇上演。1999年,在百老汇的音乐剧《福西》(Fosse)里,云慧顿担任了艺术顾问。这是一部展现福西经典编舞的无情节的三幕音乐剧,由理查德·迈特比(RichardMaltby,Jr.)和安·莱恩金创意和导演、由安·莱恩金和切特·沃克(ChetWalker)编舞。云慧顿的女儿妮科尔出现在了特别鸣谢的名单里。该剧荣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这时福西已经去世十二年。
1983年的《情难舍》(Star80)是他最后一部电影。对于这部关于被谋杀的《花花公子》女郎多萝西·斯特拉滕(DorothyStratten)的传记片,各方褒贬不一。不过《时代》杂志的理查德·什克尔(RichardSchickel)和雷克斯·瑞德(RexReed)仍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电影也得到了影迷的追捧。
在由福西执导的电影里,五名演员曾获奥斯卡表演奖项的提名:丽莎·明奈利、乔尔·格雷、达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瓦莱莉·佩莱恩(ValeriePerrine)和罗伊·施奈德(RoyScheider)。明奈利和格雷分别凭借其在《酒店》里的角色获奖。在由斯坦利·多南(StanleyDonen)拍摄的1974年的电影版《小王子》(TheLittlePrince)中,福西表演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歌舞。1977年,福西在浪漫喜剧《小偷》(Thieves)中扮演了一个小配角。福西出演了电影版《失魂记》,并且担任了编舞。云慧顿继续了她在同名音乐剧中的角色,扮演了娇柔性感的劳拉。他们合作表演了诙谐轻松的曼波舞段“Who'sGotthePain”,再现了二人与生俱来的默契。

人物作品

播报
编辑
1953年《学府趣事》(演员)
鲍勃·福西
1953年《让女孩轻松一下》(演员)
1953年《刁蛮公主》(演员)
1955年《艾莲妹妹》(演员/编舞)
1957年《睡衣游戏》(编舞)
1958年《失魂记》(舞蹈演员/编舞)
1968年(导演/编舞)
1972年《酒店》(导演/编舞)
1974年《列尼》(导演)
1974年《小王子》(演员/编舞)
1977年《小偷》(演员)
1979年《浮生若梦》(编剧/导演/编舞)
1983年《情难舍》(编剧/导演)

人物荣誉

播报
编辑
1994
AmericanChoreographyAwards,USAHeritageAward
1984
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八零年代之星(1983)
1980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爵士春秋(1979)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爵士春秋(1979)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爵士春秋(1979)
1976
BlueRibbonAwards最佳外语片伦尼的故事(1974)
1975
金球奖(GoldenGlobe)最佳导演(提名)伦尼的故事(1974)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伦尼的故事(1974)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伦尼的故事(1974)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伦尼的故事(1974)
1973
金球奖(GoldenGlobe)最佳导演(提名)歌厅(1972)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FilmAward)最佳导演歌厅(1972)
艾美奖OutstandingAchievementinChoreographyLizawitha'Z'(1972)
艾美奖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Comedy,VarietyorMusicLizawitha'Z'(1972)
艾美奖OutstandingSingleProgram-VarietyandPopularMusicLizawitha'Z'(1972)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歌厅(1972)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歌厅(1972)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usical/VarietyLizawitha'Z'(1972)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歌厅(1972)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Director-ForeignFilm(MiglioreRegistaStraniero)歌厅(1972)
1972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导演歌厅(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