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列兹·伦敦奖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菲列兹·伦敦奖

1957年设立的奖项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菲列兹·伦敦奖是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而设立的,旨在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项设立于1957年,每三年评审一次。
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获得者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崇高荣誉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1]
中文名
菲列兹·伦敦奖
外文名
Fritz London Memorial Prize
创办时间
1957年
创办机构
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
奖励领域
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评奖频次
每三年评审一次
纪念人物
菲列兹·伦敦
中国获奖者
薛其坤(2020年)

奖项简介

播报
编辑
菲列兹·伦敦奖设立于菲列兹·伦敦去世三年后的1957年,每三年评审一次,是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学领域最高奖。在过去63年间的24届获奖者中,共有50余位著名物理学家被授予这个奖项,其中12人次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包括天才物理学家朗道博士,发明晶体管和建立超导微观理论、首个在同一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翰·巴丁博士等。 [1]
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崇高荣誉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2]

历届获奖

播报
编辑
历届菲列茨·伦敦奖得主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备注
1957年
Nicholas Kurti
英国
(匈牙利裔)
由于他在低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杰出研究
-
1960年
苏联
由于他在低温物理学方面的杰出理论贡献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2年
美国
由于他在低温物理方面的杰出研究;
由于他与库珀(L.V.Cooper)及施里弗(J.R.Schrieffer)在1957年研究发表了的第一个成功的超导微观理论。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
David Shoenberg
英国
-
-
1966年
Cornelis J.Gorter
荷兰
由于他对电子和核系统中磁共振的发展和开发、对教育的贡献以及低温物理的研究工作。
-
1968年
William M. Fairbank
美国
由于他非常精确地测量了氦4在lambda点的比热,液体氦3的核磁化率,发现了氦3-氦4混合物中的相分离和超导体中的通量量子化。
-
1970年
布赖恩·约瑟夫森
英国
由于为预测效应提供了宏观量子现象的具体例子,其重要性由弗里茨伦敦强调。此外,这种效应还导致了各种实验工具在范围、灵敏度和精密度上的发展,适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
苏联
由于他在低温物理方面的理论工作,特别是II型超导体的发现,以及他在超导合金理论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无间隙超导体的概念,费米液体理论,场理论方法在统计物理中的应用,以及对稀磁合金超导理论的贡献。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5年
John Wheatley
美国
认可他在推进毫开尔文温度物理学方面的许多成就,包括他改进的稀释和波美兰丘克冰箱的开发,以及他阐明液体氦3的费米液体性质、氦3-氦4混合物的性质和最近发现的氦3超流相的基础研究。
-
1978年
Guenter Ahlers
-
-
-
William McMillan
-
-
-
John M. Rowell
-
-
-
1981年
John D. Reppy
-
-
-
英国
/美国
认可他对我们基本理解正常和超流费米液体的杰出理论贡献。他关于氦3超流相的磁共振理论提供了破解其奥秘的钥匙,并为随后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Isadore Rudnick
-
-
-
1984年
Werner Buckel
-
-
-
Olli V. Lounasmaa
-
-
-
英国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
瑞士
-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
-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本
-
-
John Clarke
-
-
-
1990年
Robert C. Dynes
-
-
-
Pierre C. Hohenberg
-
-
-
Anatoli I. Larkin
-
-
-
1993年
Albert Schmid
-
-
-
Dennis Greywall
-
-
-
Horst Meyer
-
-
-
1996年
陈鸿渭
美国
(华裔)
-
-
美国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9年
Douglas F. Brewer
-
-
-
Matti Krusius
-
-
-
德国
/美国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
Russell J. Donnelly
-
-
-
Walter N. Hardy
-
-
-
Allen M. Goldman
-
-
-
2005年
Sébastien Balibar, J
-
-
-
C. Séamus Davis
-
-
-
Richard Packard
-
-
-
2008年
Yuriy M. Bunkov
-
-
-
Vladimir V. Dmitriev
-
-
-
Igor A. Fomin
-
-
-
2011年
Humphrey Maris
-
-
-
Hans Mooij
-
-
-
Gerd Schön
-
-
-
2014年
Michel Devoret
-
-
-
John Martinis,
-
-
-
Robert J. Schoelkopf
-
-
-
2017年
William P. Halperin
-
-
-
Jeevak Parpia,
-
-
-
James A. Sauls
-
-
-
2020年
Frank Steglich
-
- [3]
-
Valerii Vinokur
-
- [3]
-
薛其坤
中国
认可他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