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迷思、4風險看退休規劃

文◎倪偉晟 照片◎本刊資料

0
1443

退休,難?不難?第五屆保險行銷創世紀盛典IMCC針對退休規劃議題,從專業退休規劃師角度說明退休準備應有的觀念及應考量的重點,並以實例解析規劃細節。

  2021年Yahoo為瞭解臺灣民眾的退休準備情形、退休期待及使用的退休理財工具,針對20歲以上的上網人口(不包含離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31%的民眾在39歲以前便開始著手退休準備,這和過往大部分民眾多在40歲以後做相關規劃的現象相比,顯示出民眾對於退休議題愈來愈重視。

  不過有在規劃和規劃好又是不同的層次。調查對於退休相關規劃準備的信心程度進行分析,細分為生活目標、社交網路、財富規劃和健康狀況,其中退休準備的核心「財富規劃」,僅有25%的民眾表示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圖一)。由此可知,目前民眾雖然對於退休規劃有更高的意願,不過規劃與期待的退休生活之間仍還有一段落差。

  至於在退休準備的工具選擇方面,保險、股票及定存是民眾使用比例最高的理財工具。保險,對於退休規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工具,在未來的保險市場裡,退休準備的區塊將會是相當重要的商機。

  因此,以數據面來看,保險業務人員在銷售上依然存在很多的空間和機會,便需要提升專業並找到更加合適的輔助工具及方法,以協助客戶完善保障規劃。

客戶做退休規劃時會遇到哪些情況?

  台新人壽臺南桂田通訊處處經理王光燕在行業已有超過20年的實務及帶領團隊的資歷,同時擁有多張國際認證的證照,目前也是RFC退休規劃課程的講師之一。他分享客戶在做退休規劃時,常遇到以下4種迷思:

1. 有「什麼時候是做規劃最好的時機?」的疑慮

  許多客戶在聽業務人員說明身故保障、退休準備時,無法感受到當中風險可能帶來的影響,心裡面存在「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做規劃,才是最好的時機?」的疑慮。他覺得,要先讓客戶養成一個「先存後花」的觀念,因為消費理財的行為會隨著年紀、時間改變,得先建立起觀念,再帶到風險準備,而規劃其實並沒有所謂太早或太晚的問題。

2. 覺得有經濟條件的人才需要做規劃

  做退休規劃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會讓一些客戶感到卻步。不過,不管是自身經濟能力較好還是相對沒有那麼有餘裕的人,其實都需要有保障與規劃。

3. 尚未有「壽命影響規劃」的觀念

   再過3年,每5位民眾當中就會有1名是長者,且在平均壽命提高的狀況下,活得久勢必就會面臨到長壽風險。必須要有認知,才能及早做好規劃。

4. 往往先考慮到投資報酬率

  在選擇投資工具時,客戶往往會先考慮到投資報酬率。此時,業務人員應讓客戶思考的是,關於退休準備,重要的是報酬率,還是當年紀慢慢增長時,還能夠保持頭腦清晰,理解更多投資理財工具,做更多財務上的靈活運用?因此,應以「保障」作為退休規劃的優先。

  他補充,多數民眾認為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沒有規劃退休的急迫性。因此業務人員不管是在和客戶談風險保障或是做退休準備,都要先克服客戶心裡的諸多疑惑。

從4大風險探討退休規劃

  三商美邦人壽1194通訊處處經理邱瓊慧談到,每一個人工作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過一個自己想過的生活,而在擁有一個美好的退休生活之前,便需要理解可能面臨到的風險有哪些,並做好相應規劃。她從以下4種風險作為探討,分別是長壽風險、通膨風險、醫療風險、投資風險。

長壽風險

  根據統計,女性平均餘命(歲)已達到將近85歲,男性也超過78歲,這中間相差7歲,也代表著對於已婚女性來說,非常有可能要單獨生活一段不短的時間。「愈長壽,需要準備的退休金就會愈可觀」,如此的觀念是每一位客戶都需要理解的。

通膨風險

  在規劃退休金的同時,同時還要將通貨膨脹率計算進去。假設退休後每個月需要有4萬元的生活費,而將來65歲退休後的平均餘命約為20年,換算下來,所需的退休金應要有960萬元。但考量到通膨因素,在2%通膨率下,退休金要準備高達1,737萬元才足夠,準備金額足足差了將近一倍之多。

醫療風險

  醫療支出是退休後很重要的花費項目,臺灣年長者平均每人的醫療支出為全體民眾平均值的3至4倍。她提到,在過去5年間,65歲以上老人占就醫人數比例由12.07%,成長至14.26%,醫療花費也從2,040億元成長至2,612億元。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許多醫療服務與儀器不斷進步,這些新式服務多不包含於健保給付項目,造成民眾的醫療費用支出增加。

  且近年來民眾「不健康餘命」連年創下歷史新高,可推論有部分的長者,晚年生活品質不太理想,有慢性病、失能、3高等問題纏身,再加上疫情衝擊,不健康餘命恐會持續向上增長,所以在醫療險、失能險及長照險等險種的規劃上尤其重要。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