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粉絲專頁

棒球

分享此網頁到Facebook
分享此網頁到Plurk
分享此網頁到百度搜藏
分享此網頁到Twitter
分享此網頁到Del.icio.us
最近作者:Bones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21:27 ;歷來作者:禿頭潭潭威証其他...
台灣棒球維基館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 主分類 > 棒球 > 術語

圖片簡述:台東棒球村第一棒球場
拍攝日期:2006年5月
所有人:Cobras638
攝影者:Cobras638

Alt text
本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注意:本館已自2012年2月8日起,改採CC-BY-SA授權方式,圖片原上傳者若有意更改此張圖片授權為CC-BY-SA,可徑行修改。

  棒球是一種起源自十九世紀美國,具競賽性質的體育運動。其競賽時分為攻、守兩方,在規定的棒球場裡,輪流交替進攻及防守,以取得較多分數、擊敗對手。

目次

歷史起源

凳球

圖片簡述: 最早的棒球印刷文獻。1760 年木刻童書 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1],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棒球的原型發源於英國,原文為「Baseball」,其意本為「壘球」(有壘包的球類運動)之意。現代棒球和現代板球同樣源自於凳球(Stoolball)。英國擠奶婦人最晚自十四世紀開始以擠牛奶時所坐的凳子做為門柱投手以下手將向懸空的圓凳拋擲,必須像棒球一樣不落地,而打者球棒保護圓凳不被擊中。

  「凳球」兩字最早文字記載於1450年,另外在1612年莎士比亞的兩貴親The Two Noble Kinsmen一劇中寫到兩名婦女用「玩凳球」一詞隱喻男女魚水之歡。最古老的凳球規則中,打者僅需要保護圓凳即得一分,直到圓凳被投手擊中才算出局。隨著時間演變,凳球也增加了跑壘和守備的成份,一隊有11名守備員,可用接殺封殺觸殺方式讓打者出局。除了投手投球不應該落地反彈外,和現代板球極為類似。今日英國的南部鄉鎮與學校依舊舉辦凳球比賽。

板球和繞圈球

  隨著凳球的流傳到英國各地,在16世紀漸漸出現地區性的不同,分別向兩個門柱或多個壘包兩種不同方向發展。兩個門柱的板球(Cricket)一詞在1598年首見文字紀錄,當板球傳到愛爾蘭及鄰近的北不列顛時,出現了多個壘包的演變而出現了繞圈球(Rounders)。繞圈球隨著時代不同曾出現過三個、四個與五個壘包的規則。其實繞圈球的愛爾蘭文為 Cluiche Corr,也就是 Cricket (板球),僅管與英格蘭流行的板球有所不同,對當時的愛爾蘭人而言繞圈球就是板球。

  當多壘包型式的板球反向回傳到英格蘭地區時,為了和原有的兩個門柱的板球有所區別,於是另取名字稱呼。新名稱包括繞圈(Rounders)、與各種寫法的”壘”球(Base、Base Ball、Base-Ball、Baseball)。1744年於英國出版,作者為 John Newbery 的一本韻詩童書 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中,出現Baseball最早的印刷文獻紀錄,並在韻詩中出現本壘(Home)一詞。木刻版畫的圖片中 Baseball 有三個柱狀壘包。該書也提到其它類似棒球的運動,包括凳球、與陷阱球(Trapball)。同時間英國有許多 "baseball" 一詞的文字的紀錄。名小說家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的作者)在1797年完成的小說「諾桑覺寺」中寫到Base-ball。而德國1796年的出版品中也有專門介紹「Englischer Baseball」(英國人的棒球),德文的棒球介紹規則類似繞圈球。

  繞圈球最後固定為四個壘包,並在愛爾蘭與北不列顛地區盛行。今日愛爾蘭和英國各有繞圈球聯盟,並與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加拿大等舉行國際比賽。愛爾蘭的繞圈球聯盟GAA 創立於1884年,除了使用棒球大小的球棒之外,繞圈球規則、場地、與投手動作都和現代壘球相同,最大的不同是守備員不能用棒壘球式的手套接。英格蘭另有自己的繞圈球聯盟NRA,該聯盟用四根細柱替代壘包,所使用的棒子較短,多用一手揮擊,無三振保送1892年英格蘭與威爾斯政府決定將Rounders正式改名為Baseball,規則和後來NRA繞圈球聯盟極為類似,又叫英式棒球,大多數歷史學者認定愛爾蘭繞圈球和現代棒球有直接的傳承關係。

圖片簡述: 19世紀紐澤西聖喬治板球場海報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2],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橫跨大西洋

  英國人殖民美洲也帶來了英國的民間競技運動。18世紀初在英屬北美州流行的是板球,許多家族來自英格蘭的鄉紳地主組成板球隊互相比賽,各地紛紛設立了板球場。18世紀早期少數愛爾蘭移民只好借用板球場打愛爾蘭人偏愛的繞圈球。到了1750年代,美式繞圈球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改變規則,從原本的四根壘柱改採板球的兩門柱,出現了美式繞圈球和英國愛爾蘭繞圈球的差異。最後美式繞圈球和板球的差異僅在投手無法讓打者出局,只有守備員經接殺觸殺才能使打者出局

麻州球賽

  愛爾蘭在1740年發生第一次大飢荒,逃往美國的愛爾蘭難民集中在波士頓和紐約等都會區,愛爾蘭原本的四壘繞圈球賽成了美國都會區貧苦小孩在街道上有限空間上玩的遊戲,被稱為鎮球(Townball)。到了1800年代初期,鎮球在人口集中的都會區裡獲得了極大歡迎,波士頓地區出現了改造板球場的麻州鎮球場。早期球場可有三到五個壘包,後來固定為四個壘包。起初麻州球賽一直沒有完整的規則,直到紐約球賽搶先於1845年出版了最早的書面棒球規則後,麻州球賽的球員才於1858年於戴德姆(Dedham)會議中制定正式規則。可惜為時以晚,較早在美國各地推廣紐約球賽最後成為各地棒球的標準規則,美國內戰過後麻州的棒球隊也紛紛改打紐約球賽。

  麻州球賽和現代棒球最大的不同是麻州鎮球場打者並非在正方形的頂點擊球,而是站在一壘與四壘的中間擊,守備員可以用丟擊跑者製造出局,並且沒有界外規定。不過有兩條僅見於麻州球賽的規則最後被現代棒球採納。第一、投手只能用上手投球。紐約球賽原本和早期板球一樣規定投手只能用下手拋球。大聯盟成立25年後才改為可以用上手投球。第二、飛球要直接被接住才算接殺。紐約球賽原本規定只彈跳一次就接到也算接殺。

達博岱發明神話

圖片簡述:棒球發明者達博岱(Abner Doubleday) 拍攝日期:不詳 所有人:不詳 攝影者:不詳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3],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棒球為達博岱Abner Doubleday)所發明大概是棒球起源史上最大的謊言。據支持者所稱,棒球是美國陸軍軍官達博岱在1839年於在紐約州古柏鎮(Copperstown,美國棒球名人堂所在地)所發明。達博岱畢業於美國知名的西點軍校,日後成為美墨戰爭與南北戰爭時代的名將。

  但是據史學家考證,前職業投手Albert Spalding,企圖為Spalding(斯伯丁)運動用品(就是籃球上常出現的斯伯丁牌)建立口碑和品牌,於1905年號召了調查團考證棒球的來源,在1908年出版了考證報告,指出達博岱發明了 Baseball 一詞、設計了鑽石造型內野、訂定野手位置、撰寫棒球規則,並指出第一場棒球比賽在達博岱發明後於古柏鎮舉行。也就是「達博岱發明說」的起源。但是以上言論完全找不到歷史證據,baseball一詞並非達博岱發明。鑽石造型內野棒球規則卡特來特所設計,而且達博岱1839年不曾到過古柏鎮,當時他正在西點軍校,而校方並沒有達博岱離校的紀錄,更離譜的是達博岱很有可能一生中都不曾到過古柏鎮。

  因為美國棒球名人堂最後蓋在古柏鎮,很多人以為這代表棒球名人堂認同「達博岱發明說」,甚至誤以為達博岱有被選入棒球名人堂,但兩者都不是事實。達博岱1893年過世時留下許多文書信件,他不曾在其中提起自己發明棒球,且達博岱過世時於紐約時報上的訃文、1911年的百科全書記載達博岱時也不曾提及棒球。Albert Spalding的調查團採信了一位在1839年時年僅五歲的古柏鎮人的片面之詞,塑造出棒球是美國的戰爭英雄不借外力發明的形象,成功打造棒球成為美國國球。

卡特來特與現代棒球規則

圖片簡述:現代棒球發明者卡特來特(Alexander Cartwright) 拍攝日期:不詳 所有人:不詳 攝影者:不詳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4],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卡特來特(Alexander Cartwright)在美國被認定為棒球之父,原本是位書商、土地丈量師、及義消人員。他一直是鎮球愛好者,自夏威夷經商回到紐約後設立了紐約尼克巴克隊

  當時波士頓的麻州球賽(鎮球)正開始流行,向來和波士頓有世仇情節的紐約人卡特來特搶先一步於1845年出版了最早的書面棒球規則。這個日後被稱為「紐約球賽」、或是「尼克巴克規則」的版本共有二十條規則,奠定了現代棒球幾項重要的基礎。包括棒球(baseball)取代鎮球作正式名稱、鑽石造型的內野、四個壘包、九名守備員、界外球三振不死三振、三人出局為一半局等。現代棒球規則是卡特來特規則的延續。

  棒球規則出版一年後,第一場棒球比賽在紐澤西州霍博肯市的艾莉西安球場(Elysian Fields)舉行。艾莉西安球場為現代棒球的誕生地。這場1846年6月19日的比賽最後紐約尼克比克隊以23比1輸給了紐約九人隊。當時的球場多半仍是板球場改造而成,因此在投手本壘間通常都留有板球場的跑道。

圖片簡述: 1866年紐澤西州艾莉西安球場(Elysian Fields),現代棒球誕生處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5],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
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 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1938年,卡特來特入選棒球名人堂,美國國會則於1955年06月03日認定卡特來特為現代棒球的發明人。

規則簡介

  棒球比賽分為攻、守兩方,利用球棒和手套進行比賽,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裡進行。場中有四個壘包,比賽中,雙方輪流作為進攻方或防守方。進攻方每次由一名擊球員上場打擊擊球員的任務是將擊出之後,從本壘起跑,經過一壘二壘三壘,最終回到本壘,來贏取分數。如果三次好球沒有打中,或者擊出的被防守方球員在空中接到,或者在防守壘位的球員接到之後才跑到那個擊球員便被判出局。進攻方有三個人出局之後,雙方交換進攻和防守。

  防守方的目的是阻止對方贏取分數,防守時由九名球員上場,投手負責投球捕手負責接球、防守本壘和指揮全場,一壘手防守一壘二壘手防守二壘三壘手防守三壘游擊手則於二、三壘間機動防守,這些防守人員稱為內野手,而外野手則依防守球員負責防守的位置,可分為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

  註:守備位置除投手捕手之外,並無明確規定守備位置,但經過長時間演化,所有球隊均採類似的守備位置來分配其他七名守備球員,因此守備位置的定義即採一般認知的方式。

  正式的棒球比賽每場一共有九局,每一局分上、下兩個半局,最終按雙方獲得分數的多寡來裁定勝負。但成人棒球以下的比賽,有時並不打完九局,依該項賽事規定為準。依國際慣例,少棒比賽通常進行六局比賽、青少棒通常進行七局比賽,其他比賽則以進行九局比賽為原則;在一般的國際比賽中,兩隊比分差距達到十分時,會在七局提前結束(少棒為四局、青少棒為五局,職棒則無此規定),如果打滿九局仍然平手時,通常會直接延長到分出勝負為止,但部份有採用和局制的比賽,則會延長至比賽主辦單位所規定的局數或時間為止。

裁判權責

  在比賽中會指定一至數名裁判擔任執法工作,以確認比賽的公平性。若僅有一名,則該裁判有完全的主控權;若是有數名裁判,則要指定一位為主審(即站在捕手後方)。一般而言,常見的裁判的配置方式可以分為四人制與六人制兩種,四人裁判制為一位主審與三位壘審,六人裁判制則是增加兩位線審裁判依據擔任執法工作的位置,依序可以分為主審一壘審二壘審三壘審左線審右線審

  依照棒球規則的相關規定,主客隊雙方教練球員對於裁判的判決,均不得有異議;若擊球員對於揮棒的判決有異議,主審可請示一壘審三壘審來協助判定是否揮棒過半;若裁判之間出現不同判決時,則必須立即在場中召開裁判會議,並由主審宣布最後的判定結果。

性質區分

  棒球運動依照所使用的「」區分,可以分為硬式棒球準硬式棒球軟式棒球三種。目前世界各國的棒球運動,均以硬式棒球為主流,準硬式棒球軟式棒球則較常出現在青少棒青棒少棒層級。若依照從事棒球運動的「年齡」區分,可以分為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四種;前三項合稱為三級棒球,而成棒則可再細分為業餘棒球職業棒球兩種。棒球運動所使用的球棒,常見的有木棒鋁棒複合球棒三種。目前國際棒球總會由於考慮棒球運動的安全性,已經逐步推展全面改用木棒的政策,但目前在部份國際賽事當中,仍可見到鋁棒的身影。

發展現況

  棒球運動於美國趨近成熟後,於二十世紀初憑藉其國家影響力,傳播至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並逐漸開枝散葉,在美國、日本、南韓、墨西哥、荷蘭、多明尼加、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及台灣等地發展出職棒聯盟。但由於其技術專業性高、規則繁複、場地規定嚴格等因素,使得棒球運動始終難以再進一步擴充版圖。目前國際棒球總會共有超過一百個會員國,惟具有賽事競爭力的國家,實際上不足二十個,也導致國際賽事多為少數國家競爭獎項。

  在國際賽事方面,棒球項目在1904年首度出現於奧運會當中,1984年則在奧運會首次以錦標賽的模式進行,成為日後奧運棒球項目賽事的範例;1992年則首次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但由於自2012年奧運起,棒球項目遭到排除奧運比賽項目外。為此,美國職棒大聯盟國際棒球總會等具影響力的棒球組織,也開始舉辦世界棒球經典賽世界12強棒球賽等大規模賽事,以進一步強化棒球的世界影響力。

台灣棒球的起源

  台灣的棒球運動乃是自日本傳入,並於1906年出現了台灣史上第一支棒球隊,開啟了棒球在台灣發展的歷史。1945年後,由於政權更迭,原先廣泛使用的「野球」也逐漸被現用的「棒球」所取代。詳細情形請參見台灣棒球史頁面。

衍生及相關運動

  雖說棒球是從英國傳統運動「板球」發展出來,但棒球以其速度快(球速及跑壘快)、節奏緊湊、可看性高等特色,較易吸引球迷的關注,因而逐漸發展為比板球更受歡迎的運動,並且一度成為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

  壘球與棒球相較之下,較能吸引一般民眾從事。但壘球運動後來也因退休棒球選手的積極參與,成為一種專業的運動,而且也被列入許多國際運動比賽的正式項目;只是日趨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戰術,也使得壘球脫離一般人能力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內。所以後來又發展出了「慢速壘球」這項運動。而原本的壘球運動,則稱為「快速壘球」。

  一般校園中常見的足壘球,也是源自於棒球運動。常見的玩法是:以腳踝代替球棒,以足球或排球代替紅線球,負責防守的球員也不必準備專用的手套,徒手接球即可。由於玩法簡單又不受場地限制,非常容易吸引一般人從事。不過由於足壘球是新興的運動,至今尚無明確的運動規則可循。

  由於棒球運動所具備的種種特質,使得從事棒球運動的人口始終無法提高。世界棒壘球總會因而將流行於加勒比海地區,以手掌代替球棒的街頭棒球「Cuatro Eskinas」,改良為五人制棒球。五人制棒球與傳統棒球相比,場地、器材等參與門檻大幅降低,因此更有利於全球推廣。

  近年來,台灣也有「樂樂安全棒球」的運動,同時為教育部所推展的重點運動之一。其使用特定的泡棉製棒球器材,不由投手投出而是置於打擊座支架上,由打者揮棒擊球;有著打不破玻璃,被球打到也不會受傷的安全特點。

性別限制

  許多人常有「男棒」、「女壘」的觀念,誤以為棒球是男性專屬的運動、壘球是女性專屬的運動,就連奧運項目也都只有「男子棒球」與「女子壘球」,而沒有「女子棒球」和「男子壘球」的項目,讓這樣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

  事實上,不管是棒球或是壘球,在規則上都沒有關於性別方面的限制,更沒有男女球員不能同場競技的規定。由於青春期的女性普遍發育得比同齡男性快,因此在少棒比賽中,偶爾會看到女性棒球選手的身影。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也曾經出現過「女子職棒聯盟」,後來也有美國片商依照該職棒聯盟的史實,拍出一部名叫『粉紅聯盟』的電影,因此並無女性不能打棒球此一事實。

  不過由於棒球運動強調速度與投球、擊球的力道,加上女性身體的肌肉發展在青春期後不如男性,很難在較高層級的棒球賽事中繳出超越男性的表現;加之棒球早在十九世紀晚期便逐漸發展成職業運動,在球隊成績與商業利益的雙重考量下,實難接受女性在職業賽事中出現。所以女子棒球的歷史儘管久遠,卻始終難有較理想的發展;而男子壘球相較於棒球,又少了那份緊湊與刺激,不容易受到球迷的青睞,自然也發展不出像棒球那樣的職業運動了。

世界各國棒球水準

  • 參考世界排名頁面。然而世界排名並不表示各國實力便是如此,僅能反映該國在所有層級國際賽事的表現,無法表現其國內職棒聯盟水準、民眾參與程度及基層扎根情況等。目前,棒球水準較高的國家主要位於美洲及亞洲。
WBSC 棒球世界排名
Top 30 Updated:2023/10/05
排名 國 家 積分 變化
1
XJPN.png日本
5495 --
2
XUSA.png美國
4492 --
3
XMEX.png墨西哥
4390 --
4
XKOR.png韓國
4025 --
5
XROC.png中華
3885 --
6
XVEN.png委內瑞拉
3779 --
7
XNED.png荷蘭
3288 --
8
XCUB.png古巴
2818 --
9
XDOM.png多明尼加
2414 ▲1
10
XAUS.png澳洲
2331 ▼1
11
XPUR.png波多黎各
2238 ▲2
12
XPAN.png巴拿馬
2204 ▼1
13
XITA.png義大利
1935 ▼1
14
XCZE.png捷克
1900 ▲1
15
XCOL.png哥倫比亞
1555 ▲1
16
XCAN.png加拿大
1397 ▼2
17
XDEU.png德國
1223 --
18
XGBR.png英國
1142 ▲2
19
XISR.png以色列
1086 --
20
XNIC.png尼加拉瓜
912 ▼2
21
XFRA.png法國
788 ▲1
22
XESP.png西班牙
767 ▼1
23
XBRA.png巴西
387 ▲1
24
XCHN.png中國
380 ▼1
25
XBEL.png比利時
365 --
26
XHRV.png克羅埃西亞
317 ▲4
27
XAUT.png奧地利
295 ▼1
28
XSWE.png瑞典
271 ▲5
29
XCUW.png庫拉索
233 ▼2
30
XARG.png阿根廷
202 ▼1
WBSC 女子棒球世界排名
Updated:2021/12/31
排名 國 家 積分 變化
1
XJPN.png日本
1355 --
2
XROC.png中華
1097 ▲1
3
XCAN.png加拿大
1029 ▼1
4
XUSA.png美國
1015 ▲1
5
XVEN.png委內瑞拉
900 ▼1
6
XDOM.png多明尼加
717 ▲3
7
XCUB.png古巴
520 ▲1
8
XAUS.png澳洲
509 ▼2
9
XPUR.png波多黎各
371 ▲3
10
XKOR.png韓國
364 ▼3
11
XHKG.png香港
256 ▼1
12
XMEX.png墨西哥
160 ▲2
13
XNED.png荷蘭
155 ▼2
14
XPHI.png菲律賓
152 ▲1
15
XCHN.png中國
126 ▲1
16
XFRA.png法國
100 ▲2
17
XNIC.png尼加拉瓜
59 ▲2
18
XIND.png印度
47 ▼5
19
XPAK.png巴基斯坦
21 ▼2
20
XCZE.png捷克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