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樂觀」的重要性,但對於容易焦慮的人來說,事事往好處想並不是件易事,他們忍不住會想著明天的報告會不會被老闆批評,或下個月的考試會不會不及格等等。就算硬逼自己往好的地方想,裝得了一時,也裝不了一世。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悲觀」可以分成兩種:「消極性悲觀」與「防禦性悲觀」,後者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成功者的重要特質之一,重要性不亞於總被倡導的積極樂觀。

消極性悲觀 vs 防禦性悲觀

「消極性悲觀」和「防禦性悲觀」都是把事情都往壞的方向去思考,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會不會對於預期中的壞結果採取相對應的行動。

「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這個名詞來自心理學家 Norem 和 Cantor  1986 年的研究,意思是為了避免所想的壞事如預期發生而做足準備,例如為了避免考試真的不通過,他們會更積極地唸書,來讓心可以安定下來。因此,防禦型悲觀能讓人的抗風險能力更強,也是許多成功者身上擁有的特質。

相反地,「消極性悲觀」是在原地自怨自艾,沒採取任何行動,想當然耳最壞的結果也如預期發生,壞結果的發生又加強了他們的悲觀信念,是個惡性循環。

如果你很焦慮,就善用「防禦性悲觀」

無論你天生是個樂天派,還是悲觀主義者,都難免有對未知事物感到焦慮的時候, 而「防禦性悲觀」正是應對焦慮的好方式。

Norem 博士在他的著作我悲觀,但我成功:負面思考的正面威力(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強調,當我們為了面試、企劃很久的活動等感到焦慮,不防運用這股焦慮帶來的衝勁,採取行動做好更多的準備,如更積極複習考題、演練面試、檢查工作細節等,就像風箏藉著迎來的強風飛得更高一樣,是很大的前進動力。

這項觀點打破了以往我們對「焦慮」的負面印象,也提醒了我們,沒有什麼特質是絕對好或是絕對壞的,被你認為是缺點的特質,用在對的地方,也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參考資料:
1.《Psychology》:Defensive Pessimism
2.遠流出版我悲觀,但我成功:負面思考的正面威力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