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保說道】淺談保險公司設醫療「黑名單」事件 理賠索償助證究竟有咩原則?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理財智慧 - D231215

【談保說道】淺談保險公司設醫療「黑名單」事件 理賠索償助證究竟有咩原則?

理財智慧

發布時間: 2023/12/15 18:58

最後更新: 2023/12/15 19:07

分享:

分享:

近3年的醫療保險費,增加與利率走勢同步,高端醫療保險更甚!尤其是針對年長的投保人,每年增加幅度大,竟然有高達每年20%,來年更大增35%!
本港私營醫療系統收費,是否飈升?與索償個案是否增加?我們可以從保監處的數據,窺見點點頭緒;下圖是保監處2018至20225個年度,一般保險業務中,意外與醫療保險,保費收入與開支的統計數據。

【乘車優惠】九巴龍運增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 12月15推免費8蚊優惠券活動【下一頁

一、5年來保費收入,增長了12%,相信並非業務增長帶動,而是投保人年齡上升,保費循序漸進增加的結果。

二、支付給中介人佣金開支,從2018年 佔保費收入12%,下降至 2022年9%,即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下降了!這裏並沒有反映壽險公司醫療保險業務的狀況。

三、管理開支在2018至2021年度,每年大約15%, 2022年卻大幅度增加到18%!多了甚麼樣的管理工作呢?當然是與理賠有關的審核和調查!

四、已承付申索金額,即該年度內作出的賠償,2018年和2019年賠償,佔保費收入約70%,這是過往這類業務的常態,2020年卻下降至65%!因為新冠肺炎,沒有急病都不會去醫院!又避免出街,即是私營醫療系統,生意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星球人醫生(每星期收入過100萬元),降價成月球人醫生(每月收入只得100萬元),10年寒窗苦讀,徒勞無功!說時遲,那時快,2021年、2022年去到保費收入的75至76%!保險公司出血了嗎?

五、承保利潤,反映業務健康的指標,整體的目標乃3至4%! 2021和2022年的虧損大,可以由過往3年的利潤抵銷?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利潤,已經派送到管理層的花紅與股東!
保險公司面對這個趨勢,必定要在續保的保費中「收回條數」,兼且要有得賺!這才是「健康業務」,這樣就會導致管理開支快速上升,即是去鏈緊索償項目和數額。

【溫股知新】恒指補裂口 擔心未跌夠

最近傳媒揭露,本港醫療保險的龍頭之一,竟然把某些醫生和醫療機構,列入「不認同」的名單,對來自於名單者,提供的醫療索償佐證,抱懷疑態度;但其實該名單並非新公布的。

能夠得到醫療保險,理賠索償,所需要的助證,必要滿足下列四大原則:一、並非投保前,已存在卻沒有申報的健康問題; 這從索償表格,醫生需要填寫病人病歷的第一項:於何時出現病徵病狀,保險公司絕對沒有懷疑需要,因為醫生必然是從病歷紀錄,病人首次就該症狀求診日期,給醫生問診時,紀錄下來的資料,若然這個資料也是假的,錯不在醫生,必然是病人提供假的資訊給醫生,因為一個病人,騙到醫療保險去支付該筆醫藥費,醫生受惠的部分,買不起他的專業牌照,若病人厲害到能成功騙醫生,去騙保險以賠償該醫療費用,保單條款尚有殺手鐧:正常人於合理情況下,已感覺到症狀的存在,若你偏偏還未感覺到,那即是你不正常!保險公司也會展開針對你病歷的大包圍搜索和調查,涵蓋你住址範圍,及你的工作地點範圍的醫療機構,及保險業內互通資料的協議。需知道,保險公司賠的錢,並非股東嘔出來的!是全部投保人共同去找數,保險公司擔任託管人,若有合理懷疑下,仍然賠得鬆手,是投保人的不幸,也是續保保費狂加原因之一!另外三大原則,下期再續。

撰文:吳澤偉

七十年代投身保險業,曾任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會長、香港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委員

*以上內容輯錄自第841期《iMoney》Focus。

【Google】香港2023年度搜尋榜新鮮出爐 本地最熱話題人物竟然係佢?【下一頁

 

點擊圖片放大
+4
+3

【商場活動】新城市廣場「Play Park」開業一周年 推周年慶典雙重優惠大激賞【下一頁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150試閱《iMoney》電子版3個月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3399982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撰文:鄭日棱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