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噩兆》:鬼影實錄之薩滿怪奇物語 – 電影神搜

【影評】《噩兆》:鬼影實錄之薩滿怪奇物語

人狼屋

在 2021 年末突然登場的《噩兆》,或許是當年度最神秘的國片。無論是宣傳品、網路行銷、前導預告,到電影本身,它都試圖營造解謎遊戲般的話題性。此外,片中的陌生臉孔,也有效地隔絕觀眾對演員的先入為主印象,使它看似煞有其事的搜奇報導。我們甚至等到正式預告登場,才知道它是部偽記錄恐怖片。《噩兆》聰明地用欲言又止、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遮掩手法,來閃避預算的窘迫,並建立一個融合各種恐怖片風格,且原本需要更多資源才能實現的壯闊世界觀。它小兵立大功的投資報酬率,也證明了偽記錄片是個明智的策略。

《噩兆》並非首部模仿紀錄片視角的台灣恐怖片。2020 年的《女鬼橋》就曾透過假新聞報導及跟拍鏡頭,製造出色的戲劇效果,不過《噩兆》的完成度更勝一籌。它利用事發前的「現場拍攝」及事發後的「拾獲影像」模式,解決了拍攝者遭遇不測後,如何讓故事繼續進行的邏輯難題。可惜的是,劇中人物的對話寫的相當不自然,用字與念白都有斧鑿過深的痕跡,否則《噩兆》以假亂真的效果想必會更為驚人。

《噩兆》的誕生,證明台灣偽紀錄恐怖片的起跑點雖然晚於歐美國家,但並沒有在這場競賽缺席。事實上,考慮到閱聽大眾的偷窺慾、媒體看圖說故事的陋習,以及台灣社會與假訊息的艱苦奮戰,我們對偽紀錄片模糊虛實的手法並不陌生。而《噩兆》的取材方向,也正好呼應了台灣電視圈曾颳起的靈異熱潮,以及節目單位屢走獵奇偏鋒、題材包山包海,且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製作模式,讓人格外有親切感。

電影以大學生林美善的神祕失蹤事件為經緯,交織出一團融合神祕學、民間信仰、都市傳說、偽科學以及神學的怪異報導。刻意烘托氣氛的後製配樂,則讓它更像那些看似隨機事件,其實背後有劇本安排一切的「實境」節目,而非誤入超自然領域的真實跟拍。另一方面,舉凡是閉路電視的閃跳鬼影,或停格影像的粗粒子鬼臉,都令我們想起在電視觀看靈異照片單元的難忘回憶。劇中訪問學者及網紅的橋段,也精準地還原某些專題報導常見的「專家」說法及聳動臆測。

「對稱」是《噩兆》的解謎關鍵,讓原先以鬼片為號召的作品,突然變成《怪奇物語》般的科幻題材(尤其兩者都包含對未知能源或核能的恐懼)。打從電影標題開始,它可說挖空心思,不斷拋出與對稱有關的伏筆,例如「噩兆」與「林美善」等字眼都是左右對稱的筆劃,片中許多失蹤者的姓名也有類似的性質。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噩兆》與同為偽紀錄片的韓國作品《薩滿》也意外成了另一組對稱。雖然導演鄭重否認後者在創作上的影響,但兩者的佈局、誤導觀眾的手法,以及萬劫不復的黑暗結局,就像鏡像般相互輝映,給人留下不少想像空間。

然而從題材上來看,《噩兆》與《薩滿》其實並沒有那麼相像。《薩滿》的出發點是質疑信仰的本質,認為它只是各說各話的自我實現,導致當事人無力抵禦真正的超自然威脅。《噩兆》則是對信仰抱持肯定的態度,例如林美善的父親只憑著捕風捉影的夢境及卜卦,就順利找到女兒失蹤的地點。但所有人一開始就弄錯了災難的源頭,擬定了以玄學理論解決科學事件的錯誤策略,結局自然全軍覆沒。

另一方面,《噩兆》也沒有複製《薩滿》將駭人高潮留到末尾,一步步醞釀不安氣氛的堆疊手法,反而急切地拋出各種事件伏筆與恐怖鏡頭。由於它的驚嚇效果十分到位,加上故事的節奏快速,使它比小火慢燉的《薩滿》更平易近人一些。不過相對的,沒時間讓觀眾細嚼劇情的《噩兆》,在恐懼及焦慮情緒上的感染力就略遜一籌,無論是林美善父女的互動,或採訪者被迫放棄理性思維,戰戰兢兢地踏入神秘世界的煎熬,在片中都令人過目即忘。

有趣的是,觀眾對這兩部作品的正反評價,其實也反映了我們觀看媒體時的各種疑惑。《薩滿》採用貼身近拍的視角,如田野蒐證不放過任何瑣碎細節。《噩兆》則像是後製到一半被迫終止的電視節目,只保留所有預設的節目賣點。《薩滿》讓觀眾在影像裡大海撈針,試圖拼湊真相,《噩兆》透過畫面剪輯,呈現拍攝者眼中的真相。前者客觀卻模糊不清,後者主觀卻簡單明瞭。但無論我們選擇何者,所謂的「真相」都更像是一種信仰,而非白紙黑字的正確答案了。

電影資訊

噩兆 Deified

上映日期
2021/12/24
噩兆_Deified_電影海報

導演

劉龍雄

演員

關何張寧李國禎

劇情

女大學生林美善參加貢寮海洋音樂祭後失蹤,她的爸爸尋女多日未果後,決定求助於超自然力量,一組專題記者計畫從旁紀錄整個過程,卻發現失蹤案的真相遠比他們想像的還要駭人......

IMDB
--
Rotten Tomatoes
--
PTT
好雷
44%
觀看完整介紹
噩兆_Deified_電影海報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