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再生藝術 - 東方日報

    綠色先鋒:再生藝術

    在偌大的空間中,展品有的掛在牆上、有的置於書櫃內、有的放在地上,不似傳統畫廊般用玻璃櫃或畫框裝裱展品,就這樣隨意地與觀眾碰面。參與藝術聯展「RECOVER」的五位藝術家,擅於將他人眼中的垃圾,變成裝置藝術的材料,以反映現實社會的問題,啟發觀眾反思。

    步進藝術聯展,掛在牆上的「內臟」及「骸骨」映入眼簾。這一套裝置藝術名為「時裝解剖」,由碎布、木衣架及其他回收物料製成,用以批判速食時裝及過度消費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曾擔任時裝設計師多年的黃琪,有感速食時裝對地球造成極大污染,於是終止自家品牌,進行為期一年的「Fashion Detox」。期間,她飛到荷蘭深造,發現當地不少設計師關注環保議題,如收集掉落的天鵝毛,或利用酒店舊窗簾繩製作新衣,啟發她創作時不用新物料,「盡量做到零浪費」。她坦言在本地推行零浪費設計有難度,但仍吸引獨立電影、劇團、環保組織邀請合作,從不同渠道接觸觀眾。

    保育社區價值 傳承文化

    有別於嚇人的「內臟」及「骸骨」,另一邊的木櫃放滿色彩斑斕的陶瓷像,包括中式的觀音娘娘、西式的聖誕老人等。扎根於土瓜灣工作的社區藝術家王永棠,笑指自己「成日去垃圾房搵物料」,發現不少陶瓷像被丟棄,卻甚少有人回收重用,於是收集起來,並研究它們代表的人物及民間故事。「依家嘅生活同消費模式都唔重視舊有物件,就算舊區翻新,都覺得舊物冇價值,其實城市進步同社區保育係咪平衡唔到呢?」王永棠認為,陶瓷像並非垃圾,而是承載街坊的故事,有助啟發下一代的好奇心,傳承本土的特色文化。

    問到為何將展覽主題定為「RECOVER」,策展人Fion表示,利用廢棄舊物創作,能重現物料的本質,更可從藝術家出發,表達各自獨特的故事。她認為,外國在過去十年已關注環境問題,並利用回收物料創作,本港的發展相對落後,很高興今次展覽五位藝術家聚首一堂,大讚「本身呢五位藝術家都做緊舊物創作,佢哋嘅作品有好強嘅力量!」

    圖:朱偉坤

    文:江潮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