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汽油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玉米汽油

以玉米为原料的绿色清洁型燃料,经发酵、蒸馏提制而成燃料乙醇型汽油
玉米汽油是以玉米为原料的绿色清洁型燃料,经发酵、蒸馏提制而成燃料乙醇型汽油。“玉米汽油”是根据调配比例混合而成的“乙醇汽油”,一般1吨车用乙醇汽油由90%的纯汽油和10%的乙醇混合而成。
中文名
玉米汽油
简    介
玉米为原料的绿色清洁型燃料
生    产
玉米提炼成乙醇加入纯汽油
类    型
新能源,新开发

产品特点

播报
编辑
相比传统汽油玉米汽油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而一些原来需要取自石油化工原料也将从玉米加工后的中间体提取。
乙醇汽油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比普通汽油降低30.8%,碳氢化合物降低了50%。

呼吁叫停

播报
编辑
2010年8月10日,据京华时报报道称,中国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会员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简称石油委)会长赵友山透露,石油委已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
理由
石油委之所以提交上述建言,是因为“汽车与百姓争玉米”,导致国内2010年上半年首次出现玉米净进口状况,并推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而玉米制乙醇汽油的产量相对于国内的汽油需求来说微不足道。
石油委方面称,该机构2010年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国内部分乙醇加工厂为了享受每吨1880元的国家补贴及免税政策,使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将新上市的玉米抢购一空,使得养殖业所需要的饲料玉米严重短缺,且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石油委的调研,中国现在仍有1000万吨乙醇汽油制造产能,按每3吨玉米制1吨乙醇汽油的行业生产水平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原料。
赵友山称,石油委已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国家发改委,呼吁政府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并建议把相关补贴倾斜到使用木薯麦秸等原料加工乙醇的项目中去,既可促进生物汽油的技术发展,又能解决汽车与百姓争粮食的问题。
被指
叫停被指保护行业垄断
保护有关专家指出,以木薯麦秸、稻秆等为原料的生产技术不是很成熟,以玉米为燃料仍是主流。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政策,绝大多数玉米制乙醇企业也将处于亏损状态,补贴政策是燃料乙醇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
石油委会长赵友山也向媒体证实了玉米制乙醇汽油的成本很高,据他测算,甚至在每吨万元以上。对此,有人就提出质疑,在没有几分利润的项目怎么会有人“盲目跟风”?
针对这起风波,外界对代表民营石油行业利益的石油委呼吁叫停玉米乙醇项目表示疑惑。有评论者指出,稍微有理智者都能看明白其背后的“司马昭之心”。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看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认为,叫停了这个项目之后,石油企业就会继续保持石油供应的垄断地位,则是显见的事实,并不是他们所宣称的为了维护养殖业的利益。
据周修杰计算,玉米制乙醇汽油的产量相对于国内汽油需求而言,并非是石油委宣称的“微不足道”。根据我国车用乙醇汽油相关标准,是在汽油中加入10%比例的燃油乙醇调配而成。国家批准的燃料乙醇企业生产的乙醇就可配制乙醇汽油1440万吨。2009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为6704.9万吨,如果144万吨乙醇全部用于配制乙醇汽油,那么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汽油占我国汽油总消费量的比例可达21.5%。
这些乙醇汽油,按照规定由定点地区的中石油、中石化负责消纳,必然会对1440万吨普通汽油的销售、储存造成影响,甚至最终影响到汽油产能。这无疑会给处于石油下游领域且在夹缝中求生的民营油企带来更多的压力。 [1]
喂车还是养人
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美国与巴西的经验证明,玉米等制备乙醇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石油供需的紧张。这对于处在工业化进程日益深化,尤其是汽车工业一日千里的中国社会而言,不啻于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然而,正所谓摁下葫芦起了瓢。人类所面临的各类危机不光只有能源一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从未得到过全面、彻底地解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粮食生产已从过剩阶段进入紧缺阶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疾呼: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所以,在很多国家,生物燃料已引发政治性的抵制,部分欧盟成员国开始反对生物燃料发展,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在削减或取消。在中国,粮食安全同样是一个问题,农产品进口逐年扩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粮食满足食用需要方面还有不小压力,对利用粮食进行生物燃料生产保持警惕,是十分必要的。
玉米制乙醇所代表的生物质能增加了前者的分量,却翘起了另一端的紧张危机。近年来,大量生产谷物乙醇已经引起世界玉米价格急剧上升,带动饲料价格上升,从而造成猪肉等食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联合国甚至提出了“生产玉米汽油将会和穷人争口粮”的观点——用1公顷土地生产的谷物可以养活10个穷人,而如果生产汽油只能养活1个穷人。
不与人争粮
在中国,为了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2004年曾联合出台政策,在黑龙江省等省区推广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项目。后来,随着陈粮的减少,国家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能。而在此次石油委的“上书”行动中,列举了当前国内部分乙醇加工厂为了享受国家补贴及免税政策,大量抢购新上市的玉米制备车用汽油的状况。石油委表示,我国仍有1000万吨乙醇汽油制造产能,按每3吨玉米制1吨乙醇汽油的行业生产水平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原料。玉米制油使得养殖业所需要的饲料玉米严重短缺,且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净进口玉米7800万吨,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相对海外来说偏高,仅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就同比上涨15.7%。“我们国家土地很少,人很多,粮食非常紧缺,我们不可能走美国与巴西的道路,所以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原则就是,不与人争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 但是这种判断和担忧出自石油委,让人觉得蹊跷。按理,石油委是脱不开石油业的利益立场的。发展生物燃料,恰恰和石油业的利益相冲突,生物燃料多了,对石油的需求就会下降,石油的市场占有额就会减少,利润率就会降低。所以,石油委提出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是在打击竞争对手,维持自己的有限资源优势。而其“为了粮食安全和粮食价格稳定”的动机,很难得到人的信任,毕竟,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有一贯的市场表现作为基础,而这种基础,恰恰是很缺乏的。
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专家
中国农业专家表示,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以及人口众多,中国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还为时尚早。并且使用玉米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在第九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期间举行的玉米论坛上,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华说,使用玉米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
原料需求推高价格
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部的持续干旱和入夏以来国内各地频发的洪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粮食供应的担心,以及是否应该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争论。“我认为只有当中国玉米产量翻番后,才适合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李新华说。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中国在城镇化工业化蚕食耕地的同时,面临着不断增长的粮食生产压力。日前,中国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会员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简称石油委)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议,对国内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喊停。“国内各地的玉米制燃料乙醇项目依然正常运转,与饲料玉米等争粮,玉米价格上涨的推手。”石油委会长赵友山说,“一方面,一些地区面临粮食减产,另一方面,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推高了玉米价格。”
非粮食原料生产乙醇
随着近年来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汽油需求量猛增。为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为缓解能源需求增加的压力,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曾于2004年出台政策,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批准了4个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试点项目,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可以得到1,880元国家补贴,并减免一切税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巴西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当年为了消化陈粮,同时缓解我国能源需求不断上涨的矛盾,批准了几个燃料乙醇项目。但随着我国陈粮减少,国家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能。”赵友山说。另一方面,玉米加工燃料乙醇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信达证券分析师张亚飞说,生产1吨燃料乙醇要消耗3吨左右玉米,总成本约8,000元,而市场上93号普通汽油的售价仅为每吨7,750元。“中国已开始大规模种植工业用木薯和甘薯,或许用非粮食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将是中国突破可再生能源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李新华说。作为世界上主要玉米生产和消费国,中国玉米产量和消费量均为1.5亿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