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早前踢爆痛症中心職員(左)為促銷療程,強行用手機拍下客人信用卡的資料,自行過數。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苦主李生就痛症中心職員強行碌卡一事要求發卡銀行退款,但與銀行多番周旋仍是得個等字。 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痛症中心尖沙咀門市掛有3名物理治療師的執照。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痛症中心早前發聲明指遭收款平台Hero Plus走數近500萬元,着苦主向Hero Plus追數。網上圖片
◆碌卡支付大額消費已成為常態。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香港交易趨向無現金化,碌卡支付大額消費成為常態,但當遇上交易爭議,碌卡容易cut單難。以今次痛症中心事件為例,雖然中心已被踢爆以不良手法營銷,又忽然將八家分店關閉,只剩一家分店,觸發大量苦主向信用卡公司申請斷供未使用療程的費用,惟遇上重重困難。不少信用卡公司以「合約上有你簽名就等於已授權交易,無得反悔」等理由,拒絕取消有關交易。苦主控訴信用卡條款美其名是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實際上設立多重關卡和門檻阻撓取消交易,令苦主「供死會」。有信用卡法規專家認為,信用卡交易爭議條款不利於消費者,要求終止交易難過登天(見另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痛症中心涉嫌以不良營銷手法,在高壓環境甚至威逼利誘下誘使多名苦主買下數萬至十幾萬元的療程,事後發現提供「治療」的人根本是沒有專業執業資格的「治療師」,被指「貨不對辦」,如今分店更由九間減至一間,唯一營業的門市又疑似布下「空城計」,中心未能提供所承諾的服務。基於種種原因,大部分苦主向信用卡公司提出啟動「爭議交易及退款保障」程序。

然而,與發卡行的角力戰同樣磨人,對苦主造成二次傷害。李先生於去年11月被痛症中心廣告誤導,碌卡7萬多元買療程。事後,李先生收到賬單才赫然發現收款人為支付平台Hero Plus而非痛症中心。

原來,該中心未有商業登記,又不想用母公司名義收款,以免被追查,故安排Hero Plus代痛症中心收取款項。李先生質疑這種收款方式未獲其同意,是未授權交易,加上中心的服務貨不對辦,由無註冊物理治療師提供服務,遂向信用卡公司提出爭議交易,惟申訴過程荊棘滿途。

多番來電 擬拒受理

目前的「爭議交易及退款保障」(Chargeback)機制是由信用卡國際組織如VISA及 MASTERCARD所制定,容許在特定情況下(如貨不對辦、未授權交易等)將有關交易撤銷並退回有爭議的款項給持卡人,惟整個原審過程沒有獨立機構參與,全由發卡行內部審理,存在身份及利益衝突,令持卡人處於下風。

「以為提交完申訴文件,對方就會展開調查,誰知職員多番來電,聲稱申訴的理由勝算不高,提議我照上去痛症中心做治療,看看貨不對辦問題有無改善,卡公司根本係推搪。」李先生三番四次向銀行職員重申理據,對方還是「維持原判」,更稱由商戶提交的合約顯示療程支付方法一欄寫上Hero Plus,下款又有李先生的簽名,等同已獲李先生授權,不是未授權交易。

被迫邀卡專家出馬

李先生聽罷啼笑皆非:「我簽約時,支付方法一欄根本是留白,明顯是職員事後補寫Hero Plus,隨意篡改資料的都叫合約?直頭是虛假文書,但卡公司竟然承認這類合約的合法性。」

李先生不服,於是邀請信用卡審計專家向卡公司據理力爭,才勉為其難迫使對方同意以「無授權網上交易」為由,替李先生向收單銀行作出申訴,「至今仍未進入正式審理階段,但單是啟動退款機制的理由都跟發卡行周旋兩個月,難以想像往後階段還有幾多難題要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