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訣竅 自動自發愛學習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73,031

七訣竅 自動自發愛學習

這時代需要建立的競爭力太多了,創造力、品格力、挫折忍耐力……,偏偏少年仔以為學習是為了討好爸媽,不是為自己。還有家庭失去正常功能,陷孩子於混亂。社區、家長、學校動起來,幫青少年找到內在動力,自動自發愛學習。

「怎麼考那麼爛?」看到成績單紅字後,王媽媽忍不住揚起聲音。

孩子還是一貫地說東說西講各種藉口,其實她早就知道孩子晚上不是打電動就是看電視,屁股幾乎黏在沙發上。

到了國中,功課已經太難了,再也不能幫忙,只能靠他自己讀,但他不讀,能怎麼辦?

這是很多國中家長的共同焦慮。他們擔心,孩子未來要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學歷雖然不見得是萬能,卻是未來踏入社會求生存的敲門磚。父母重視教育,也願意投入心力與財力讓孩子成功,但不知怎麼的孩子就是不能自動自發學習。

國中老師邱舒琦也發現,班上同學的專注程度呈金字塔分佈:少數人非常極端地在國二已經自己讀完了國三課程,另一端少數是即使老師站在他身邊,還是玩頭髮、不讀書;處在金字塔的肥厚中段,絕大多數的國中生都是被動的。

她曾和其他老師討論過這情形,大家認為是因為國中生「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對未來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我年輕的生命要困在無聊的課本裡?」

從最尖端的腦研究也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杰季德(Jay Giedd)投入13年時間,利用核磁共振(MRI)掃瞄了1800名青少年的大腦,驚訝地發現青少年的大腦根本沒有長全,被稱為「大腦CEO」負責組織想法、權衡行動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還未長全。「許多青少年就是無法預見行為的後果。他們就是不會預先設想今天成績好對未來有什麼幫助,要等到他們長大,他們才會清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神經學家強克˙尼爾森(Chunk Nelson)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令人擔心的是,七○年代開始心理學即有許多研究證明,注意力和身體協調性有關,但台灣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全球倒數。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系教授吳昇光研究發現,7~8歲學童出現動作協調能力不足的有3.5%,9~10歲驟升至20.6%,高出美國5~10%、日本4.78%、新加坡14.1%甚多。

比分數更重要的是,若這段期間孩子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打壞了學習的胃口,無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影響更是一輩子。

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李雅卿就發現許多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有許多對學習倒胃口的孩子。最明顯可見的是,有些孩子一上大學就開始不讀書,每天夜遊、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非要大玩特玩一年後,才肯漸漸拿起書本。

孩子被動不讀書,不僅僅是愛玩、愛上網、睡懶覺,其實深探背後有其因素。

「孩子被動的原因是,太簡單、或太難跟不上,」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想了想說。

別以為人人愛工作(或功課)簡單可以早早完成,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表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滿足感與樂趣來自專心完成一件具挑戰性的工作。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即使是長期推動自主學習運動的李雅卿也強調,自主學習不是快樂學習,「我們哪一個大人在學會各種知識與技能前,沒有吃過苦頭?」她說。

除了功課太簡單,更令家長擔心的是「功課太難,跟不上」,這可用來解答許多父母的疑惑,為什麼孩子國小成績不錯,一上國中成績就掉下來?

長期從事親職教育的北投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解釋,國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和國小不同,已經開始抽象學習,孩子如果沒有轉換適應,便會反映在成績上。例如國文課,國小階段學習識字,國中階段就以文字能力理解文學優美的抽象意境。而數學、理化,也是透過文字去學習抽象的科學原理,這些學習與小學的課程相距非常遠。

除了功課太難,更有青少年以「紙老虎」模式,言行凶悍叛逆,內心卻徬徨無措,來回應調適不良,進而造成心理障礙,並與家人師長互動衝突,更增加渡過青春期的困難。

李雅卿觀察到有些孩子不敢自我期許,故意展現不努力,因為如果認真唸,還是考不好,會恨自己。「空有一個大身體撐在那裡,又不知如何面對,看起來真令人心疼,」她皺起眉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家長當然擔心,當然想救孩子,但畢竟人生是孩子的,成績也是孩子的,父母無法越位幫小孩讀書,父母能做的只是教導他們如何建立成功的內在意志,把工作與正面的感覺連接起來,學會盡力,也學會從內心找尋激勵自我的動機。

1. 讓孩子自訂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惠特理(Michael D. Whitley)在《孩子,你開竅了》建議,要求孩子想想長期與短期的目標,並讓他們想想達成目標的方法。

心理諮商師黃心怡建議這樣的說法:「我不想再為了你常上網不用功的事吵了,你可不可以想想對你好、對我也好的方法?」

然而當孩子要執行自己所訂的計劃時,還是可能消極或放棄。惠特理博士建議,父母可以幫他的計劃中分析一些抉擇點,也就是要控制注意力、控制無聊的感覺,準時回家、坐在書桌前等。

一切都是以遵守計劃為原則,取得好成績已不是焦點所在,「成功就是遵守計劃,失敗就是違反計劃,」惠特理博士解釋。

2. 透過嗜好,建立習慣

透過嗜好教導孩子工作的習慣,便是建立他自動自發的有效方法。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努力工作到忘我,時間變得飛快,不自覺在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文化研究小組負責人米哈里(Csikszentmihalyi)所著的《創造力》中,他研究全世界有創意的人,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從小有過心流(flow)經驗,就是主動、專注而忘我的經驗。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諾貝爾得主李遠哲在傳記裡提到,小時候他常躲空襲,便在鄉下學編竹籃,編到忘我,這個經驗讓他以後得以忘我沈迷於研究工作。

如果孩子有過這樣的心流經驗,便會一直主動尋找這種樂趣。

北投國小資優班數學課也讓孩子每天解一題數學難題,只有一題,但要養成習慣,無論孩子多累都要解,一旦孩子投入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得到解答後的快樂,不會討厭數學。

除此之外,父母還必須調整自己的出發點和參與程度,當一個情感上積極的父母。

3. 理解孩子的強項、弱項

楊俐容建議,家長心要穩、不要慌,要幫孩子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例如他有個親戚孩子數學成績很不好,但英文很好,當時她勸家長不要焦慮,孩子只要會數學課本最基本的習題就好,後來那女孩考上法文系,現在在法國的藝術學院就讀。「優勢給養分,弱勢平盤就好,」她建議。

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家中總是掛滿孩子畫畫的作品,讓孩子正面感受到被喜愛、被信賴,因而產生成就感,讚賞孩子想要成為的人,即使孩子去補習理化依舊只在及格邊緣,但她覺得「不要只看到那沒拿到的十幾分」。

4. 陪伴孩子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要理解孩子的強項、弱項,還是靠相處、靠傾聽、靠陪伴。

「自主學習不是讓孩子獨自學習,」李雅卿看到許多父母非但沒有負擔起陪伴的責任,還自以為很開明,反而不能承擔後果,「開明不是放空,」她強調。

作家侯文詠對太太說,不用擔心孩子考試會怎樣,替他們煮美食、多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侯文詠坦言:「我拚死也不能替他活,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他。」

眼見太多人不懂做青少年父母,現在已有一些社團代替失能家庭在社區裡負擔起「陪伴」的責任。如人本基金會在三重的青少年基地,每晚便有義工與老師陪伴孩子做功課。北投八頭里仁協會也在逸仙國小舉辦植穗營,放學後陪伴同學做功課。對於家庭功能正常的父母,李雅卿、楊俐容老師都呼籲父母盡量挪出時間陪伴青少年。

5. 以身作則

如何讓學習有樂趣?真是大哉問,塑造環境,讓孩子自己找樂趣是第一步。

「家長自己不看書,如何要求孩子愛看書?」黃桂冠反問。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自然會去找學習機會。

6. 給孩子空白時間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想要讓他補習或請家教,一味塞滿他的時間。但給孩子空白的時間,才能消化所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作家蔡穎卿因為先生工作之故,曾在台灣、新加坡、曼谷三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教養兩個女兒,她將其中心得寫成《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她帶孩子回到台灣之後,突然發現國中生有個「夜輔」——留校夜間自習的制度。她思考了幾天後,寫封信向導師解釋孩子不參加夜輔的原因。

她想,一個孩子應該要開始學習有效率地安排自己的課後時間,而且「把國三生寶貴的一個多小時或更多時間花在餐桌上,是不是更划算?」

7. 讀書雖然重要,做家事、運動、玩也很重要

主動控制的能力需要鍛鍊。孩子小時候可能只能專心遊戲5或10分鐘,但在專注忘我的過程中,得到樂趣,孩子便願意再次投入。而且,隨著腦部的成熟與鍛鍊,能控制的專注時間會逐漸增加,未來也比較能耐下心接受挑戰。

和身體相關的活動,如攀岩、球類運動,更容易進入所謂的忘我的心流狀態。

目前研究初步發現東方身心活動如太極拳、八佾舞因為強調放鬆與專注,似乎也能使得國小學童在創造力、注意力,甚至情緒控制上有進步。「是否能透過八佾舞改善身體,使得認知功能進步,是我們的假設之一,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說。

除了運動或遊戲,做家事或美勞創作都是鍛鍊大腦增進主動控制的方法。作家蔡穎卿當孩子以要考試為由,要求母親減免洗碗時,她斷然拒絕,「不差那二十分鐘!」

所以家長與其苦惱孩子被動,不如給孩子機會,找到一兩樣適合小孩能力的課外活動,體會忘我的樂趣,為未來生活的挑戰做預備。

自主學習的另類選擇

李雅卿從「種籽實驗小學」到「台北市自主學習中學實驗計畫」後,籌辦非學校型態的「自主培力學園」,嘗試一年時間陪伴青少年從自我探索與學科輔導兩方面培養自學能力。他們經驗中,「沒有一個孩子拉不回來,」李雅卿說。

課程設計週一至週四上半天為必修課,安排如數理化能力、人文藝術能力、文史哲能力等課程,但下午即為空白課程,由導師陪伴學生自學,學生依據自己事先交出的的學習計畫學習,也可以共組社團或靜思沈澱。

週五還是不「上課」,列為「生活探索」,「那孩子要幹嘛?」一位家長在說明會上問,「看孩子要幹嘛呀,」李雅卿笑著回答,這段時間由全班從事共同體驗與參訪各學習領域延伸的學習對象,如博物館等。

而且在學園裡,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每天學生和老師一定要共進午餐,傍晚也要一起負擔打掃、清潔與資源回收事物。

自主培力學園在2008年2月至6月先行試辦,正式運作則配合學校學制,從97學年度上學期開始。預計招收國一至高一14名學生(含弱勢補助生3名)

國中階段的學生要透過申請個別在家自學,保留原校學籍。學雜費每學期6萬,分上下學期收取。

網址:www.alearn.org.tw

電話:(02)8661-5725

延伸閱讀

您正在閱讀

《贏在教養關鍵期》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