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jǐng]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颈(拼音:jǐng、gě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4]。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页(表示头),巠(jīng)声。颈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后来也指器物上像颈的部位。 [12]
中文名
拼    音
jǐng、gěng [3]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CADM [1]
仓    颉
NMMBO [1]
郑    码
XSBG [1]
笔    顺
横撇、点、横、竖、提、横、撇、竖、横折、撇、点
字    级
一级(编号:2485) [4]
平水韵
上声·二十三梗 [5]
笔画数
11(部首6画,部首外5画)
四角号码
1118₂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ㄍㄥˇ
统一码
基本区 U+9888
造字法
形声字
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
异体字
頚、𧯬、𩒍、𩒤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12]
形声字。“颈”在春秋时期的“伯游父壶”中写作图A [13],其左部为“巠”,作声旁表音,声符“巠”所从之“工”作“△”形。右部为“页”,页的本义是头,从页,表示头和躯干相连的部位。“颈”与茎、胫等字为同源字,它们都有“直而长”的共同点。
“颈”在战国时期的包山楚简中写作图B,将“巠”下部写成“𡈼”,小篆(图1)以及秦隶(图2、3)一般写作“工”。隶书、楷书基本沿袭小篆,汉隶碑刻有的把声符“巠”写成“图C”。汉字简化时,“巠”简化为“𢀖”,“頁”简化为“页”,“頸”据此类推简化为“颈”。
颈的本义指脖子,既可以指人的,又可以指动物的。如 《庄子·马蹄》:“(马)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但在两汉文献中颈字多用为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颈自杀”。后来人们也用“颈”称物体像人的颈部的部位,如“壶颈”“瓶颈”。 [12]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jǐng
名词
头部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又称脖子
neck
《左传·定公十四年》:“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
唐·韩愈《送穷文》:“毛发尽竖,竦肩缩颈。”
叶圣陶《秋》:“那种肉麻的恶心的感觉直扩展到两颊和颈间。”
颈项;颈椎;长颈鹿;刎颈之交
物体上的形状像颈或部位相当于颈的部分
neck
《周礼·考工记·辀人》:“参分其兔围,去一以为颈围。”
瓶颈;曲颈甑
星名
《史记·天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
动词
仰慕;期待
唐·南诏骠信《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诗:“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副词
径直;直接
《新唐书·奸臣传下·卢杞》:“京兆暴责其期,校吏颈大搜廛里,疑占列不尽,则笞掠之,人不胜冤,自殒沟渎者相望,京师嚣然不阕日。”
gěng
-
【脖颈】〈方言〉脖子的后部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6]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九】【页部】居郢切(jǐng)
(颈)头茎也。从页巠声。 [8]

广韵

巨成切,平清群 ‖ 巠聲耕部(qíng,今读jǐng)
頸,項也。頸在前,項在後。巨成切。又居郢切。四。
居郢切,上靜見 ‖ 巠聲耕部(jǐng)
頸,項也。居郢切。又巨成切。一。

康熙字典

【戌集下】【页字部】颈
(jǐng)《唐韵》居郢切。《集韵》《韵会》经郢切。《正韵》居影切,并音景。《说文》:头茎也。《释名》:颈,径也,径挺而长也。《广韵》:颈在前,项在后。《礼·玉藻》:头颈必中。
又凡物之领皆曰颈。《礼·玉藻》:韠其颈五寸。注:颈,中央也。
又《史记·天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正义》:七星为颈,一名天都,以明为吉,暗为凶。宋均云:颈,朱鸟颈也。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輈人》:参分其兔围,去一以为颈围。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注:颈,前持衡者。踵,後承轸者也。
又《广韵》巨成切,音𩷏。义同。 [9]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颈字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颈字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工”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𢀖”“页”大致等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页”低。“𢀖”,㇇(横撇)的折点抵竖中线,撇尖抵横中线,点收笔田字格中心;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提的提尖抵竖中线。 [10]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全浊
巨成切
ɡʰjɛŋ
上声
四十静
开口呼
全清
居郢切
kjɛ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全浊
渠成切
ɡjæŋ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全清
吉成切
kjæŋ
上声
四十静
开口呼
全清
经郢切
kjæŋ
上声
四十静
开口呼
全清
九领切
kiæŋ
礼部韵略
上声
居郢切
增韵
上声
居郢切
中原音韵
上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韵
上声
庚青
江影切
洪武正韵
上声
十八梗
全清
居影切
kiəŋ
分韵撮要
阴上
第七英影应益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2]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i̯ĕŋ
王力系统
g
ǐeŋ
董同龢系统
ɡʰ
jeŋ
周法高系统
ɡ
jieŋ
李方桂系统
g
jing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ɡʰ
i̯ɛŋ
王力系统
g
ǐɛŋ
董同龢系统
ɡʰ
jɛŋ
周法高系统
ɡ
iæŋ
李方桂系统
g
jäng
陈新雄系统
ɡʰ
ǐɛŋ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ŋ
214
上声
文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kəŋ
214
上声
白读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iŋ
55
上声
文读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kəŋ
55
上声
白读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ŋ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in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in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in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iŋ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tɕiŋ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tɕin
52
上声
吴语
温州
tɕiaŋ
45
阴上
湘语
长沙
tɕin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tɕiɛn
31
上声
文读
湘语
双峰
tɕiɒŋ
31
上声
白读
赣语
南昌
tɕin
213
上声
文读
赣语
南昌
tɕiaŋ
213
上声
白读
客家话
梅县
kiaŋ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kɛŋ
35
阴上
粤语
阳江
kɪŋ
21
上声
闽语(闽南语)
厦门
kɪŋ
33
阳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kẽ
53
阴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keiŋ
242
阳去
闽语(闽北语)
keiŋ
22
阳去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