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尋常百姓家:當台灣人成為大陸中小學教師 | 多維TW | 20190201 | 熱門話題 | 工商時報
loader

走進尋常百姓家:當台灣人成為大陸中小學教師

Foto

請試想一個場景:一個從小在台灣成長受教育的老師,手持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教科書,走上大陸某小學教室講台,對台下小學生,教唱起大陸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或者是教他們「祖國壯麗山河」,以及民族綿延歷史。當然,祖國指的是中國,而民族指的是中華民族。

這個台灣人難以想像,甚至多少感到不可思議的場景,並非不可能發生。

大陸義務教育 台師也能任教

就在習近平藉由紀念《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發出「統一宣言」後沒多久,1月10日大陸教育部與中共中央台辦等單位共同發佈了《關於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有關問題的通知》,稱持有居住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台胞證)的港澳台居民,符合資格規定,即可申請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

通知一經發出,大陸各省市單位以極快速度落實。以北京市為例,2019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自1月15日開放報名,3月9日將舉行筆試,而公告中已把港澳台居民列入,且其他條件、程序和提交材料完全比照大陸申請人。

事實上,大陸開放台灣專業人士取得資格並在當地執業,並非新鮮事。2008年大陸正式對台灣居民開放律師等國家司法考試;2018年大陸國台辦宣佈31條惠台措施後,又進一步開放台灣人在大陸報考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以及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

當然,在中國大陸對台推行「同等待遇」與「融合發展」政策下,陸續開放各領域的資格認定與執業是必然的趨勢,不過以往都是集中在引進專業人士與科研人才。此次大陸教育部開放台灣居民申請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無疑將觸角向下延伸到最為基礎的義務教育層級,未來教學對象將涵蓋大陸6歲以上的適齡兒童與少年,短期與長期可能發揮的政治社會影響,恐怕不容小覷。

自大陸對台改採「攻心」策略後,台灣政府一方面宣稱要「壯大台灣」,另一方面則是以「國安風險」為由加以追蹤掌握,甚至畫下政治紅線,讓有意在大陸尋求發展的台灣人無所適從。例如去年12月30日陸委會認定在大陸擔任社區主任助理的台灣民眾「原則上違法」,已在廈門海滄擔任社區主任助理的宜蘭人李佩珍知悉後,對媒體直呼無奈,希望政府「實事求是,不要冤枉人」。

當大陸進一步開放台灣人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後,陸委會第一時間表示,雖不違反現行法令,「但確切職務類型尚待釐清,政府將密切注意」,說明這項政策已觸動台灣政府的敏感神經。

新課綱與少子化衝擊

值得玩味的是,大陸為何選在這個時機開放台灣人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

中國大陸顯然是對台灣社會情況做了充分的掌握,從而瞄準軟肋出手。本刊訪問了子女都在大陸就學的新北市現職高中教師王瑞(化名),以及台北市高中代理教師楊論(化名),他們不約而同認為,首要與台灣將在今年9月施行新課綱有關。

楊論指出,中學新課綱減少了幾乎所有學科教學時數,加上台灣近年面臨的少子化危機,將導致代理教師員額縮減。若同時考慮民進黨政府推行年金改革帶來的衝擊,中國大陸在當下推出此項政策,對於已取得教師資格卻苦無正式教職機會的年輕流浪教師而言確實有吸引力。王瑞也認為,這項政策對於較年輕或仍在尋覓教職的台灣教師自然有吸引力,如果大陸能進一步採認、換算台灣教師的年資和績效,影響層面可能更擴及到在職與資深教師。

然而,其中一個問題在於,根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大陸中小學教師月工資約為人民幣3,000元至5,000元左右,儘管不同城市有所差異,但待遇並不算高。外界也好奇,是否真能對台灣教師形成誘因。

楊論以他在教學現場的經驗指出,教師群體普遍求的是穩定,而目前台灣代理教師待遇雖與正職差不多,但部分縣市並不提供年資累積,且聘期只有每年10個月到11個月,何況還有許多鐘點代課教師,他們的收入更少。「大陸中小學教師薪水雖然沒有台灣高,但如果能維持在可接受的待遇,而且穩定,會吸引到我這個年紀的人,大概是畢業後三四年、年齡大約25歲至35歲的教師。」楊論說。

拉近兩岸意識形態

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申請資格規定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許多台灣人便質疑,大陸是否藉此要求政治效忠或表態。與此同時,台灣教師能否跨越意識形態鴻溝,接受大陸截然不同的新「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一大挑戰。

此外,這次大陸教育部開放教師資格申請,是將台灣中小學教師吸納進大陸的義務教育體系之中,而義務教育則是建立學童意識形態與國家認同的必經階段。翻開大陸教育部考試中心公佈的考試標準與大綱,對於應試者的教學能力、學科知識,以及品德素養都有一定的要求。

楊論認為,台灣的年輕教師很多傾向於台獨,但生活現實有可能促使這批人西進大陸,「要去大陸就得改變自己」,「政策運作幾年後,只要有人能在大陸找到工作,就會衝擊新一代教師的價值觀,不會這麼『獨』」,「如果同年齡的人能在大陸找到工作,還算穩定,絕對是一種制度吸引力」。

王瑞也持類似看法,他表示:「我相信兩岸教師互動支教,有助於兩岸社會壁壘的瓦解。」他樂觀地分析,一旦台師赴陸任教,究竟誰影響誰還難說,台灣人能否勝任「義務教育」的條件,既取決於台灣人的「國民待遇」,也取決於台灣人的「國民認同」;當然,台師本身的素養與水平仍是勝任與否的依據。

不過,當台灣人選擇赴大陸擔任中小學教師,認同立場還不見得是首要的障礙。楊論根據他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於大陸教學情況的認識指出,大陸的教學方式和台灣不一樣,大陸教師相當在意學生成績排名(全省排名),競爭格外激烈,而且考試導向的教學,給老師很大壓力。

這項新政策,短期來看,能吸引多少台灣教師報考,會是抱觀望態度或興起新一波西進浪潮,仍有待觀察。但楊論提供了一個觀察指標,他認為,未來台灣的師資培育畢業生可能同時分別報考兩岸的教師資格,「光是這樣,這個政策也應該算成功」。

總的來看,大陸開放台灣人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確實是融合發展政策進一步深化與實踐,義務教育成為促進「心靈契合」的中介橋梁。台灣教師一旦透過這項政策在大陸得以安定生活,長期則有可能拉近兩岸的意識形態認同,增進相互理解,「潤物細無聲」改變台灣年輕教師原來的認知立場,同時也讓台灣教師在大陸「走進尋常百姓家」。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