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8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滯空攻擊彈藥 高效武器新威脅
滯空攻擊彈藥攻擊概念圖。
【韜略談兵】滯空攻擊彈藥  高效武器新威脅1
【韜略談兵】滯空攻擊彈藥  高效武器新威脅2
【韜略談兵】滯空攻擊彈藥  高效武器新威脅3
【韜略談兵】滯空攻擊彈藥  高效武器新威脅4

文:舒孝煌

 滯空攻擊彈藥(Loitering munition),又被稱為自殺無人機(kamikaze drone),因導引系統簡單、成本低廉,是目前無人機發展趨勢之一,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成為一種新式不對稱作戰武器。

 滯空攻擊彈藥1980年代在中東戰場首度出現,被以色列用來執行制壓敵防空(SEAD)任務,攻擊敵地對空飛彈,減輕我方空軍威脅。現代滯空攻擊彈藥被用於更廣泛作戰任務,從打擊遠程目標,至單兵攜行、裝置於背包內,打擊近距離目標等,種類十分多樣化。

滯空尋標 瞄準攻擊

 滯空攻擊彈藥本質上是一種成本較低的簡易型無人機,本身內置彈頭,可直接攻擊目標,與飛彈類似,但飛彈射程有限,滯空攻擊彈藥則可在目標區上空滯空飛行一段時間,等待發現目標,可對短暫出現的隱蔽式目標進行快速反應,還可做選擇式瞄準,以節約彈藥。動力多採用電動馬達,少數大型滯空攻擊彈藥則使用更大、續航力更佳的渦輪扇發動機。

 越戰時代,美國首先發展滯空攻擊武器,用以反制防空飛彈,即1980年代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的AGM-136「默認彩虹」(Tacit Rainbow),結合飛彈及無人機的特性,可由戰鬥機或轟炸機發射,可先行在任務空域巡弋,並於偵測敵方雷達訊號時將之摧毀,在空中「徘徊」是其設計特色,它是一種「持久型反輻射飛彈」(Persistent anti-radiation missile, PARM),而不是「高速反輻射飛彈」(HARM)。不過由於嚴重計畫管理問題,在1991年被取消發展。美國空軍改發展其他防空制壓武器,例如AGM-45「百舌鳥」(Shrike)反輻射飛彈,配備在「野鼬小隊」(Wild Weasel)戰機,如F-105或F-4G上,執行防空制壓任務。

 美國後來還發展過XM501非直視發射系統(Non-Line of Sight Launch System, NLOS-LS),可由遠端遙控進行自主垂直發射,原本是為近岸作戰艦發展,但在2011年被取消發展,美國陸軍曾考慮配備在「未來戰鬥系統」,不過後者也被取消。XM501有2種形式,包括精確攻擊彈械(PAM)及滯空攻擊飛彈(LAM)。

自主返回基地 避免浪費 

 真正服役的反輻射滯空彈藥是以色列在1990年代發展的「哈比」(Harpy)無人機,也是執行防空制壓任務。哈比無人機是三角翼、活塞發動機,可由車載發射箱發射,配備被動尋標頭,32公斤高爆彈頭,以攻擊雷達或防空系統。

 第二代「哈洛普」(Harop)無人機則有2種導引模式,反輻射模式時由電磁波尋標頭搜尋目標,完全自主控制;人員操作模式時藉光電感測器發現目標並加以打擊,用來發現處於關機模式的雷達或防空系統,滯空時間可達6小時,若未發現目標尚可自主返回基地避免浪費。哈洛普曾參與實戰,除2020年的兩亞「納卡」戰爭,也在2018年以哈洛普摧毀敍利亞SA-22飛彈。

 2019年發展的迷你哈比(Mini Harpy)無人機,則結合前2者特性,具備電磁波偵測及光電尋標頭,可用在廣泛作戰領域,從移動中陸上或海上平臺發射,可用於戰場情況監視及偵察,並在空中巡弋,發現目標時可立即發動攻擊,迷你哈比採電力操作,飛行時非常安靜,任務範圍為100公里。

 美國並未停止發展類似武器,例如雷神公司的「郊狼」(Coyote)系統,原本就是低成本的消耗型無人機,用於颶風偵測。美國空軍及陸軍則用來執行情監偵任務,可由陸上車輛或飛機,以原配備的發射管發射,可以蜂群(Swarm)概念,在戰場上自動化操作。不過土狼的主要任務是反制無人機,配備小型彈頭,以破片摧毀其他小型無人機。

 美國提供烏克蘭的「彈簧刀」(Switchblade)戰術式滯空攻擊武器,是一種可由單兵攜行的小型無人機,由發射管發射,機翼在管內摺疊,發射後彈出,可對即時目標發動精準打擊。彈簧刀是為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發展,協助美軍對付戰場游擊隊,一方面空中支援緩不濟急,以飛彈攻擊不但昂貴,也有附加傷亡風險,巡邏任務也不會攜帶標槍飛彈;一般小型無人機則不具攻擊能力。另一方面此種小型無人機具備感測器,平時執行偵察任務,在發現敵人時可直接加以攻擊,以爭取時效。

高效不對稱作戰利器 全球關注 

 2012年美軍開始在阿富汗部署彈簧刀無人機,報告指出非常有效,陸軍當作直接火力,而不是無人機。士兵則認為該款無人機極具價值,特別是可以減少附加傷亡,還可以立即中止攻擊,避免誤擊。較大型的彈簧刀600則配備50磅彈頭,與標槍飛彈相同,最大續航力為80公里,可用於攻擊裝甲車目標,可選擇人工操作或自主控制,射程更遠,但成本比標槍飛彈更低。

 歐洲軍事產業也關注滯空武器的發展,稱為「小型可適性武器」(Small Scalable Weapons),目的在提供小型低成本武器,提供可擴展的作戰效益,可裝備在有人或無人載具,以及定翼機或旋翼機上,即時瞄準移動中的輕型裝甲車輛,不會造成附加傷亡,具備自動攻擊能力,但人員控制全時存在,人工智慧(AI)則用於圖像處理,發展一種與傳統光學導引完全不同的影像尋標器。

 英國也曾委託MDBA發展「火影」(Fire Shadow)滯空攻擊彈藥,用於攻擊戰場固定及移動目標,在2017年被取消,但因烏俄衝突爆發的刺激,有可能恢復發展。

 滯空武器無需人工監督或操作,可直接搜尋目標,是一種有效的不對稱作戰武器,結合自主飛行、AI操作及群集協調技術,甚至可用於高度威脅戰場,以當成誘餌,或是干擾敵方防空系統運作,減少人員的損傷與負擔。但滯空攻擊彈藥在執行攻擊人員任務時,可能牽涉道德及戰爭法等問題,其技術發展與擴散,以及能賦予多少自主性,未來仍是重要課題。另外,中共也發展大量類似武器,有些被稱為「巡飛彈」,強化地面部隊火力,未來也將是強化國軍建軍備戰時必須關注的課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