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貧血有因

醫言有理﹕貧血有因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70歲的陳伯,近日氣促心跳快易倦。起初以為是心肺有毛病,驗血後發現嚴重貧血(anaemia),血紅素濃度只有6g/dl(正常濃度是14-17g/dl)。貧血是指體內紅血球數量減少,跟血壓無關。紅血球含血紅素,所以血紅素濃度可反映紅血球數量。

貧血病因可分3類

處理貧血,必須先找出病源。貧血的病因可分為3大類:骨髓造血的毛病、溶血症(haemolytic disease)和失血的問題。

骨髓負責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骨髓毛病可引致貧血,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目亦可能同時下降。骨髓病包括白血病(leukaemia)、漿細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骨髓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再生障礙貧血症(aplastic anaemia)、地中海貧血症(thalassemia)、轉移癌(metastatic cancer)等等。

失血可致缺鐵性貧血

骨髓製造紅血球需要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這些原材料,亦可引致貧血。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多由失血引起,例如過量經血(menstrual bleeding)和腸胃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腎臟生產紅血球生長激素(erythropoietin),刺激骨髓造紅血球。腎衰竭病人缺此激素,引致貧血,可靠注射激素改善。

紅血球的正常壽命約120天,脾臟負責清除老死的血球,珍貴的鐵會被送到骨髓,循環再用,製造新的紅血球。如果身體有溶血現象,紅血球便會加快死亡,壽命縮短。若然骨髓未能加快造血補充,便會引致溶血性貧血 。

正常紅血球的形似柿餅,20歲的阿珍有遺傳性球細胞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細胞膜結構不正常,紅血球變成球狀,有溶血的現象,產生貧血。脾臟切除手術(splenectomy)有助減慢溶血的情况,改善貧血。

40歲的李太,患有自體免疫性溶血病(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免疫系統失調,產生抗體,對付自己的紅血球,引致溶血性貧血。治療此症,可用類固醇(steroid)抑制免疫系統。

貧血的成因很多,必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藥石亂投,隨便服食鐵丸或維他命丸,並不是好辦法。

作者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文﹕梁憲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