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1959年崔嵬导演、谢芳主演的影片)_百度百科

青春之歌

1959年崔嵬导演、谢芳主演的影片
展开28个同名词条
中国大陆170 分钟1959年
收藏
0有用+1
0
《青春之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崔嵬陈怀皑执导,谢芳主演,于1959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1]
2021年,该片被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活动的片 [14]
类型
剧情
导演
陈怀皑崔嵬
中文名
青春之歌
外文名
The Song of Youth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青春之歌
外文名
The Song of Youth
类    型
剧情
出品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
北京
导    演
陈怀皑崔嵬
编    剧
杨沫
主    演
谢芳
片    长
170 分钟
上映时间
1959年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乌云在天空翻滚,海浪冲击着礁石,林道静绝望地站在礁石上,她思如潮涌,终于跳进了大海,后面礁石上的青年余永泽也跳下大海,把她救了上来。原来她母亲是佃户的女儿,被地主霸占作了姨太太,生下她以后母亲就被赶出门,回到老家跳河自尽了,后母把她当成摇钱树,硬要把她嫁给党部委员胡梦安, 她逃到这儿,校长余敬唐对她居心不良,所以她才被逼跳海。从此林道静和余永泽经常一起在海边漫步,余永泽为她朗诵的诗篇,他们相恋了。不久余永泽回北平上学,她就留在当地教书。一天,一些东北军涌进学校和群众发生争执,年轻的大学生卢嘉川站起来揭露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林道静的兴趣,他们认识了。受卢嘉川的影响,她在课堂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惹恼了校长,她愤然离去,来到了北平。在北平站林道静正赶上学生南下示威,学生英勇的斗争使她激动不已。在皇城河沿,余永泽急不可耐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林道静说她先要找个工作。但一次次的碰壁使她很痛苦,她终于答应了余永泽的求婚,他们结婚了。
旧历年夜,余永泽正忙着迎接胡适的秘书,左等右等不来,突然老佃户魏老三因走投无路跑来借钱,余永泽给了他一元钱把他支走,林道静追上去给了他十元钱,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林道静来到白莉萍公寓,一群青年学生痛感民族危亡,悲愤地唱起了《松花江上》,这时卢嘉川推门进来,他告诉同学们红军已经粉碎围剿,北上抗日,一席话使大家深受鼓舞。卢嘉川热情鼓励林道静,借给她许多革命书籍,她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和余永泽的市侩哲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突,她不顾余的坚决反对,参加了3·18纪念大会。大会受到军警的镇压,卢嘉川甩掉尾巴来到小林家,把一个小包存放在她这儿,林道静又出去给他送信。余永泽归来见到卢嘉川在家,嘎声嘎气地把他逼走,林道静回来同他大吵一架。卢嘉川被捕了,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道静把小包打开发现是一些宣传品,她在夜里把这些标语贴遍了北京城,回家时余永泽暴跳如雷,他们只好分手了。
由于叛徒的出卖,林道静被捕了,陷入了胡梦安的魔掌,在郑瑾的帮助下,她逃到了定县,继续教书。江华的来访使她又恢复了和党的联系,农民的苦难使她迅速觉醒,她参加了江华领导的秋收斗争,由于暴露,她又回到了北平,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狱中郑瑾对她的帮助和其壮烈的牺牲,使她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后来她被王教授保释,识破了戴瑜的叛徒面目。林道静政治上成熟了,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一二·九”运动中,她和江华一道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领着学生队伍,冲破军警的封锁,在红旗下胜利前进 [1]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谢芳 饰 林道静
配音  -
康泰 饰 卢嘉川
配音  -
于洋 饰 江华
配音  -
秦怡 饰 林红
配音  -
于是之 饰 余永泽
配音  -
秦文 饰 王晓燕
配音  -
葛存壮 饰 李芝庭
配音  -
赵联 饰 戴愉
配音  -
张逸生 饰 胡梦安
配音  -
赵玉嵘 饰 俞淑秀
配音  -
韩焱 饰 余敬塘
配音  -
乌晨曦 饰 白丽萍
配音  -
罗锦麟 饰 许宁
配音  -
孙凤琴 饰 崔秀玉
配音  -
张亮 饰 侯瑞
配音  -
曹增银 饰 警官
配音  -
邵华 饰 魏老三
配音  -
林东升 饰 刘大姐
配音  -
史宽 饰 王教授
配音  -
王人美 饰 王夫人
配音  -
李雨农 饰 赵毓青
配音  -
黄菲 饰 伍雨田
配音  -
赵子岳 饰 伍仁贵
配音  -
李建国 饰 李洛贵
配音  -
杜德夫 饰 王老增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胡其明
原著杨沫
导演陈怀皑崔嵬
副导演(助理)田炜刘春霖
编剧杨沫
摄影聂晶
配乐瞿希贤
剪辑傅正义
美术设计秦威
造型设计孙月梅
服装设计孙竦
灯光赵新鸣
录音蔡军王泽民
展开
演奏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唱队
指挥
李德伦、秋里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2]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林道静
演员谢芳
配音-
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女性,由于本身的不幸身世,她对家庭充满了仇恨,自发地反抗旧礼教,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独立自由,但只是孤军奋战。在民族危难之际,她遇到以卢嘉川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后,开始跳出个人的小天地,接受革命思想,通过革命斗争实践,最终从一个幼稚莽撞的知识青年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卢嘉川
演员康泰
配音-
共产党员,林道静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为人风趣乐观,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亲切诚恳地引导、启发找不到正确道路的年轻人,像火炬一样把他们引向光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林红
演员秦怡
配音-
共产党员,化名郑瑾。坚定沉着,有着崇高的理想,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即使身陷牢狱遍体鳞伤,也仍时刻想到对年轻的林道静进行教育和鼓励,以自己的经历和对革命坚定不移地思想去影响、激励林道静。
江华
演员于洋
配音-
共产党员,立场坚定,富有斗争经验。曾与林红、卢嘉川一起组织学生运动,后在定县带领导农民进行麦收斗争,他帮助林道静进一步认请了革命的正确方向。
余永泽
演员于是之
配音-
大学生,地主阶级的大少爷。在林道静投海时救了她,因为所作所为像个多情的骑士,赢得了林的爱情。但其实他为人自私自利,目光如豆,疑神疑鬼,对农民很冷酷,敌视革命青年,满脑子塞满了个人至上的思想,希望用教授夫人的地位来笼络林道静远离革命道路,永远做自己笼中的金丝雀。
王晓燕
演员秦文
配音-
林道静的好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的大学教授。天真单纯,热情善良,富有正义感,曾帮助林道静逃出国民党特务胡梦安的魔掌。本来和父亲一样不喜欢过问政治,但受民族危亡的局势影响,最终投身于救亡运动。
展开全部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3-7]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谢芳原名谢怀复,参加工作后改名叫谢方,因为《青春之歌》制作电影字幕时误把她的名字写成“谢芳”,她就将错就错把名字再度改为“谢芳” [8]
  • 该片上映后,很多人通宵达旦排长队买票,有的影院干脆24小时轮转放映该片 [8]
  • 片中运用了一些抗战前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烘托气氛,但这些歌曲写于1935年至1937年之间,晚于电影中表现的年代。对此,主创人员认为这些歌曲反映的是抗战爆发前的整个历史阶段,所以不算违背历史的真实 [9]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1995年
中国电影“世纪奖”
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
《青春之歌》 [10]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拍摄之争
最早提出把小说《青春之歌》搬到银幕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杨沫的妹夫蒋君超。在小说单行本出版前,他就表达了改编的愿望并得到了杨沫的同意。蒋于1958年3月完成了剧本初稿,上影厂也将其列入拍摄计划,由沈浮执导,演员也做了安排。但是,由于小说单行本出版后产生巨大影响,改编工作也受到各方面关注。当时文化界的领导周扬希望杨沫亲自来改编剧本,由杨沫所在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拍摄。杨沫本来不愿意,但经过北京厂及文化部的领导反复劝说,她只好服从组织安排。得知这个消息后,上影厂派蒋君超进京活动,要求维持杨与蒋的原协议。最后,由电影局领导出面裁决,拒绝了上影厂的要求,《青春之歌》正式确定由北影厂拍摄,陈怀皑、崔嵬执导 [11]
其实,当小说还在报纸上连载时,导演崔嵬就产生过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接到任务时,崔正在进行《老兵新传》的后期工作,他一口气读完了全部小说,再次被那些情节和人物所激动,特别是他也参加过北京学生运动,书中情节的历史情况都是他所熟悉的,人物的情感他也完全能够理解 [12]
剧本改编
杨沫在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时,明确了创作方向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历中事件,再加上影片长度所限,所以她大力删节了与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和人物,而且还舍去了“九一八”以后北平学生到南京请愿的情节,以及江华机智地逃脱特务魔掌的场面等等 [12]
剧本第一稿出来后,崔嵬等人参与了修改工作,从充分运用电影表现力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见。例如,剧本的开头原本与小说一样,写林道静在火车上,而经过讨论,大家共同设想了另一个开头:林道静投海。导演认为,这样的开头有利于制造悬念,也方便了后续情节的展开 [12]
就在剧组讨论剧本时,《中国青年》刊发了郭开撰写的否定《青春之歌》的文章,令剧组中个别人对小说和主人公产生了怀疑,为此剧组多次研究并批判了郭开的思想,统一了创作人员的认识。不过,针对评论中提出的原作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剧组也在修改剧本时给予了明确的解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处。一是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主创人员认为卢对林的爱慕有损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所以把相关描写删除了。另一个是戴愉叛变后对革命的破坏问题。主创人员认为小说中所写的戴愉的破坏作用贬低了共产党的能力,且叛徒轻易混入革命队伍也不符合历史真实。于是,杨沫接受导演意见,删除了相关内容,同时还补写了林道静在定县农村教书、江华领导定县农民麦收斗争的场面,让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更可信 [12]
主演人选
鉴于小说的影响力,崔嵬奉命召开观众座谈会,请观众对林道静的扮演者提出议。连远在印尼的华侨也寄来了演员名单。同时,以白杨、张瑞芳为首的一些演员也主动表达了扮演林道静的想法,其中,白杨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她是杨沫的妹妹。但是,崔嵬认为白杨年纪偏大,不适合扮演仅二十多岁的林道静。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主演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任职时认识的歌剧演员谢芳,觉得她的外貌、风度与林道静相似,马上把谢调到北京试镜。经过几番讨论,在崔嵬努力争取下,谢芳正式得到了林道静这个角色 [8] [11]
音乐创作
瞿希贤为《青春之歌》配乐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创作林道静的主题音乐时,他怎么写都不满意,几经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写的曲调有点像《天鹅》,不能因为林爱穿白衣服就把她描绘成温柔纯洁的天鹅。而且,音乐主题缺乏民族特征。他下定决心重写,要创造一个外表清秀而内心刚强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他从《放下你的鞭子》中香姑娘唱的《高梁叶子青又青》中汲取了灵感 [9]
送审风波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该片得到北京市委支持,只花了五个多月就拍摄完成。但是,在影片送审时,中宣部副部长陈伯达提出了否定意见,指责该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这让主创人员很紧张。不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对该片给予了积极评价,使该片得以顺利上映 [11]
《青春之歌》海报《青春之歌》海报《青春之歌》海报《青春之歌》海报《青春之歌》海报
海报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杨洪武篆刻肖像印
该片的编导很注意人物出场的火候,讲究气势,严格遵循人物性格的社会性、阶级性、具体性,以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尽可能使得人物出场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观众可以从导演给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中体会到导演寓褒贬、分是非的态度。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镜头的分切、运用总是突出刻划主人公的思想 [6](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张客评)
该片虽不能把原作一些动人心处包括无遗,但它的完整情、思想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表现在不同场面中的宏伟雄壮、慷慨激昂、婉转委曲、清丽抒情,都远非一些平庸的改编可比。用“锦上添花”来评价《青春之歌》的改编是不算过分的 [13](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吴荫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