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港初創研微藻培植技術 提煉營養食品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科技 - D210930

【食品科技】港初創研微藻培植技術 提煉營養食品

科技

發布時間: 2021/09/30 11:00

最後更新: 2021/09/30 14:40

分享:

分享:

甲茵科技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張遴琪(右)指出,微藻的市場發展潛力無限,可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涵蓋了食品、醫藥製藥、化妝品等領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食品供應鏈遭受重擊,糧食系統更變成新興威脅。大眾開始不斷尋求更多具健康特性的食材,更為全球食品科技企業帶來加速創新及全面升級的正向變革契機。其中「微藻」的潛力也在這股風潮之下備受關注,本地生物科技初創甲茵科技早就看準商機,領先業界着手研究微藻培植項目。

【3D打印】全球首創! 日大學以3D打印技術製作霜降和牛

【醫療科技】3D腫瘤類器官培育技術 助患者篩選藥物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永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成了糧食系統的新興威脅,全球食品業的供應鏈受到諸多限制,而且大眾環保及健康意識提高,食品產業正面臨大幅轉變,科技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外國也有不少大企投入食品的研發,如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更成功上市。

事實上,香港初創也不輸外企。甲茵科技早於2013年就向著食品科技商機前進,研發以低碳及可持續的培植技術,培植屬天然「細小微藻(Euglena Gracillis)」,再將小裸藻賣給相熟廚師或食品生產商,讓他們用來製作食品,如與Eiyoka Algae Food 合作推出的「全素蝦子麵」。

點擊圖片放大
+5
+4

該企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張遴琪指出,微藻生長速度快,每10至12小時就可以增長1倍,也能產出相當於每公頃30至50公噸的生物質量,生產效率比種植大豆高15倍,可加快解決不同的糧食問題,除此之外,微藻屬天然食材,能夠取代不少化學物,符合消費者現時的健康要求。

張透露,目前該企在上水設有面積共3000方呎的培植場,並設有3部機器,能夠培植出植物蛋白質含量達生物質量逾50%的小裸藻,打破築波大學研究人員所創的48%紀錄。

至於被問到當初為何會選擇研發培植微藻技術?張則表示基於商業角度,微藻的市場發展潛力無限,可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涵蓋了食品、醫藥製藥、化妝品、保健品、動物飼料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目前食品產業正面臨困難,自然先專注向此領域發展」。

要耐心嘗試  才會有回報

不過,目前香港發展類似的企業寥寥可數,而且大眾對微藻的認識不深,要落地並不容易。張坦言這種「獨特的創新想法」是一種考驗,也是一場機遇。「雖然外國文獻有不少在談論培植微藻,但始終香港市場沒有真實地試過,對於我們來說發展機遇很大。不過同時所有事情是未知的。未知微藻加入食品後,出來的效果如何、又未知消費者能否接受,所以一點都不容易。」他又強調,這種研發生意並非短期能夠成功,必須要有耐心不斷嘗試,也要慢慢教育讓消費者,接納這個新趨勢,才會有回報。

張遴琪透露,正積極和投資者商討融資,希望擴充培植設施,以及能夠在培植加入自動化技術,提升產能。(梁偉榮攝)

張又談到,香港的土地問題或是另一發展難題,由於現有設施所限,公司培植微藻的規模暫時較小,而過去公司也試產和銷售過幾款產品,但產量有限,大部分未公開發售。因此最近該企也正積極和投資者商討融資,希望擴充培植設施,以及能夠在培植加入自動化技術,提升產能。

張另透露,該企早前獲得港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ITF)之企業支援計劃(ESS)提供資金,加上公司合共200萬投資額,將會用作購買新機器以及招聘科研人才。張坦言,本地懂得培植微藻的科研人才不多,所以招聘時有一定的困難。「但由於我們是本港土生土長的企業,依然會率先考慮本地人才,希望能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

記者:曾曉汶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