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洽內地藥廠製新疫苗 袁國勇:須盡快掌握Omicron特性|即時新聞|港澳|on.cc東網

港大洽內地藥廠製新疫苗 袁國勇:須盡快掌握Omicron特性

202112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變種病毒Omicron擴散多國,香港大學微生物系昨日(11月30日)成功從1名確診病人的臨床標本中分離出Omicron變種病毒,屬亞洲首個成功的團隊,結果將有助研發新冠滅活疫苗。負責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12月1日)表示,團隊下一步會了解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其血清是否足以中和Omicron病毒,亦會了解不同抗體能否有效對抗Omicron,以及分析現有檢測方法會否對Omicron有「假陽性」情況。團隊希望利用研究成果製造新冠疫苗,目前正與內地藥廠接洽,進行疫苗開發。
袁表示,外國經驗顯示新冠疫苗即使去到85%人口接種,疫情爆發仍難受控,他認為始終要再提高接種率,尤其已接種2劑由內地研究的科興疫苗的人士一定要打第3針,且第3針最好接種能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的疫苗。他指首2名確診Omicron的病人已接種復必泰疫苗,且在確診前6個月內接種,因此病徵十分輕微,抗體亦高,顯示復必泰疫苗遇到新變種病毒,仍發揮一定的作用及保護力,病人亦沒有嚴重併發症。
他指出,防疫措施「做到完全滴水不漏是不可能」,認為港府目前的防疫政策已很理想,過去多月本地已基本「清零」,但「久守必失」,尤其本地新冠疫苗接種率不足。他又指目前大家對Omicron的特性仍未完全掌握,尤其是繁殖率的變化,目前必須盡快了解病毒特性,會繼續利用老鼠及倉鼠研究病毒在動物之間的傳播性及毒性。
袁續指,針對Omicron的滅活疫苗和mRNA都能在3個月內完成研發,但測試需要長時間。不過,現時可以用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的方式測試成效,如果中和抗體夠高,就可以獲得世界衞生組織承認,只要是同一研發平台,其安全性就有保證。對於部分藥廠聲稱可3個月內研製出針對Omicron的新冠疫苗,袁認為任何疫苗包括滅活疫苗都有機會在3個月內研發針對Omicron的配方,因此目前可利用免疫橋接技術去研發疫苗,比起傳統臨床研究更快,安全性亦無人會質疑。
Omicron變種病毒的突變位置較其他病毒更多,袁估計該病毒有機會在南非爆發時已不斷突變但未有人發現,加上當地有較多愛滋病人,病毒在病人身上不斷繁殖下,製造很好的環境讓病毒長期產生突變。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補充,港大同時會將Omicron變種病毒整合在正在研發的噴鼻新冠疫苗,令噴鼻新冠疫苗面世後能對抗Omicron。
目前本港出現3宗涉及Omicron個案,佔亞洲最多案例。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昨日表示,Omicron變種病毒株的基因突變異常,進化速度很快,估計有可能是曾經傳到其他動物宿主,再由動物傳回人類,導致基因突變。
《香港疫慌》專頁: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