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眉(孙中山胞兄)_百度百科

孙眉

孙中山胞兄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孙眉(1854年-1915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德彰,号寿屏。孙中山长兄。早年赴檀香山谋生,后在茂宜岛经营畜牧业,又在茄荷雷埠设立商店,积资日富。1894年(光绪二十年)加入兴中会,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自1904年起,因当地夏威夷政府改订租地年限条例,营业渐受损。1907年归国,居九龙。1909年冬参加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后在九龙一带联络会党。1911年移居广州湾,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并收复雷州半岛各地。后反对袁世凯窃国,1915年病逝于澳门。 [2](概述图来自《广东省志》 [4-5]
中文名
孙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54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职    业
商人政治家
主要成就
支持和鼓励孙中山倡导革命大业
德彰
寿屏
终年岁数
61岁
胞    弟
孙中山
性    别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字德彰,号寿屏,南荫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兄。幼年在家协助父亲务农,15岁到南葫当长工。清同治十年(1871)17岁时随母舅杨文纳赴檀香山谋生,初为雇工,后租地垦荒,因经营得法,富有经济实力,被政府允许回国招募华人。1883年迁人茂宜岛发展种植兼营商业、土地买卖、房屋出租以及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话公司等,渐成巨富。为人慷慨仗义,为华人拥戴,被称为“茂宜王”。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得其助学,后倾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准备创办兴中会,孙眉“移书檀中各亲友为总理先容”。在其发动下,首次出席兴中会的25人中,香山籍华侨占半数,并任茂宜分会主席。1895年,孙中山为广州起义急需经费,孙眉贱价出售牲畜,以捐充军饷。1899年2月梁启超赴檀游说,孙眉误信保皇党,与兴中会员李昌、黄亮、钟木贤等前后捐款助汉口自立军军饷逾10万元。 [1]
1904年,夏威夷当地政府修订租地年限条例,使其经营无以为继,加上长期以经营所得全力支持弟弟革命及照顾弟弟家庭生活,家资渐虚。同年,孙中山奔走革命,孙眉将珍藏之“龙涎香”赠与,为孙中山备急时所需。1906年,孙眉宣告破产。1907年与好友郑仲、杨德初回香港,即到越南河内协助孙中山安置在广西、河口几次起义的撤退人员。1908年5月,孙眉与田桐、邓子瑜等破坏保皇党在新加坡振武社的宣传活动。1909年在香港九龙一带秘密结党,扩大革命影响,筹备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11月赴马来西亚参加槟榔屿会议,策划广州“三二九”起义,随即化名黄镇东与刘汉生、杨德初秘密潜入广州湾,以商号“三泰利”为联络点,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并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收复雷州半岛六县。 [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广东一些人士力举孙眉为广东都督,其接受孙中山劝喻,回澳门约集海外同志,提倡办实业。民国元年(1912)底以香山合胜公司承租经营香山恭常都鸡拍义合蠔塘。1913年各省讨袁军败挫,其在澳门收容撤退民军。 [1]
1915年2月11日于澳门病逝,葬于澳门西洋坟场。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拨国币1万元,将其骸骨从澳门迁葬于翠亨村型头尖西南山腰处。1934年在翠亨村建设纪念中学时,将一座教学楼命名为“寿屏堂”,以作纪念。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其墓侧竖立功德碑,以表彰其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功绩和贡献。 [1](其墓表可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5]查询)

主要事迹

播报
编辑

资助革命

1893年1月,檀香山的君主制瓦解,建立了夏威夷独立共和国临时政府,此后渐为美国吞并。2月14日,檀香山华人集会,反对临时政府重提限制华人法例之旧议。自从1882年美国实行排华政策,渐渐波及夏威夷,夏威夷发生政变之后,华侨的正当权益受到巨大的损害。目睹这一切,孙眉深知外人之所以欺我侮我,皆因祖国尚不强大,他非常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一个良好的政府,能够关心华侨的疾苦,保护华侨的利益。 [3]
而在国内,中日冲突日渐激烈。甲午年初,孙中山突然中断了他的行医活动,从药房中消失,友人陈少白得到店员来信告知情形,不得不赶到广州代为照看店面。终于有一天,孙中山露了面,原来他躲到翠亨老家闭关做文章去了。他所写的这一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建议,欲以此改善国内政治、社会的困局。但当孙中山怀着更新祖国的希望北上天津投书,却未能得到李鸿章的重视,李鸿章此时正为中日战端焦头烂额,这次尝试遭到失败。孙中山北行,考察了京津,又下武汉,审视社会民生,坚定了一个判断,那就是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方能推行改革。 [3]
孙中山从上海赴檀香山,打算向旧日亲友募集资金,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他与孙眉讨论了自己的计划后,兄弟二人在革命问题上基本认识一致。当时华侨风气还很闭塞,孙眉意识到必须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为弟弟打开局面,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帮助弟弟。 [3]
孙眉首先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了孙中山来檀组织推翻清廷革命的消息,在他的大力促成下,孙中山抵达檀香山短短月余,就号召了20多位同道。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何宽家里召集了第一次会议,决议创立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号,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言。会上众人厘定了组织和章程,成员包括何宽、李昌、宋居仁、郑照、刘寿、刘卓、邓荫南等人。 [3]
清廷在对日作战中节节败退,孙中山心急如焚,决定回国发动起义。然而经费却是个大问题,孙中山在檀香山鼓吹数月,但真正愿意拿出钱财的响应者寥寥无几,唯有孙眉与邓荫南几人毅然变卖家财,以解其燃眉之急。在国内同志的催促下,孙中山与几位友人带着13000元港币返回国内。孙中山回国后,联系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九列,联合原“辅仁文社”的同志杨衢云等人,在香港、广州分别设立了兴中会分会。并得港商李纪堂等的经费支持,他们派人分头发动内地的会党、绿林、游勇、防营、水师、乡团等势力。然而经过大半年的筹备,临近起事之际消息泄露,决死队也无法按期抵达广州。1895年10月27日,广州起义未遂即宣告流产,孙中山匆匆出走香港,陆皓东等志士被捕就义。 [3]
孙中山遭到清廷通缉,自香港远走日本。事后,陆皓东的侄儿陆灿护送孙中山的母亲、妻儿至茂宜岛。孙眉担负了照顾母亲和弟媳一家的责任。 [3]

投身革命

1910年7月19日,杨太夫人去世,一家人各奔东西。卢夫人偕陈粹(瑞)芬带着两个女儿离开香港,到马来亚庇能投奔孙中山。而孙眉则因运动劳工入党,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清政府买通当地探长,试图抓捕孙眉,幸得友人通风报信,找到美国领事,声明孙眉乃美国籍人士,这才脱困,结局是孙眉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 [3]
孙眉离开香港,辗转于东南亚。1910年11月13日,孙眉出席庇能会议,参与策划次年的广州起义,计划策反新军,组织“选锋”队,广州得手后以为根据,兵分两路进行北伐。 [3]
随后孙眉便潜入内地,迁居于广州湾,化名黄镇东,开了一家名为“三泰利号”的店铺,以此为联络处,宣传革命,招募高雷土人入会。而孙中山则前往欧洲,兄弟二人再度分别。据孙科回忆,南路革命军完全归孙眉联络。从此,他完全投人革命工作中,从革命的支持者变成了一位革命追随者。 [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革命党人群起响应,清军丢盔弃甲,转眼间就失去了半壁江山。一个月后,广东也宣布独立,各路民军进驻广州城,组建军政府。当时胡汉民领了都督大印,陈炯明为副都督。12月下旬,胡汉民随由欧洲返回的孙中山北上南京,参与组建临时政府之事,广东都督由陈炯明代领。 [3]
当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正式就任。革命党人与广大民众欢欣鼓舞,也有许多亲朋故旧开始为“名利”二字积极奔走,如孙中山的老友杨鹤龄尢列等人即是如此。 [3]
由于利益分配的矛盾,以及裁撤民军过程中的冲突,有一部分华侨、同盟会会员对胡汉民、陈炯明十分不满,甚至倡议恢复旧兴中会。在各种压力下,代理广东都督陈炯明一再提出辞职,广东各界很多人要求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竞一连收到一百多封类似如此请求的电报和信件。一时群情高涨,连教育总长蔡元培也热衷此议。 [3]
平心而论,就孙眉的资历和德望,民国肇建,受都督一职,并不出格。然而,孙中山以国事为重,反对任人唯亲,并考虑孙眉不适合从政,所以坚决加以劝阻。他在复广东各团体并各报馆电中讲道:“广东各界团体并送各报馆公鉴:连接各界议举家兄为粤督之电,文未作答,非避嫌也。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若为事择人,则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与其强以所难,将来不免覆觫,何如慎之于始!知兄者莫若弟,文爱吾粤,即以爱兄也。” [3]
同时,他亲自致电孙眉,加以劝阻:“孙寿屏大哥鉴:粤中有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台,则众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且闻有欲用强力胁迫他人以举兄者,以此造因,必无良果,尤不可不避也!” [3]
一开始,孙眉对此很想不通,他与失意军人黄士龙等数十人前往南京,不仅痛言让位袁世凯之失策,并且指摘胡汉民、陈炯明二人在广东施政的不当。但孙中山不为所动,他在大是大非上一向有超人的坚持。当孙中山卸任临时总统,返回家乡之际,孙眉又到广州去争取。孙中山对兄长婉言相劝,并推心置腹地讲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兄长能够体谅。孙眉毕竟是深明大义之人,于是欣然放弃,并在《民生日报》上发表宣言,与“扶正同盟会”之徒撇清关系。 [3]
此后,孙眉迁居澳门,不问政事。但在二次革命期间,他仍然竭力协助乃弟,直至1915年2月11日病逝,享年61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