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50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廣論消文|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20 10:26:39| 人氣3,9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50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50  1504-1517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日常法師開示

有一類人邪解經意,也就是認識錯誤,他們看見佛經上面說,生死當中的一切圓滿都要背棄,可是並不了解它真實的意義,所以他們就覺得這些身、受用等種種好事,都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發求後世之心是不合理的。此處我們學的是共下士,後世也是我們要希求的,萬一對經論有了這種誤解,以為世尊告訴我們不要希求後世,那講下士幹什麼?有很多人會產生這種誤解。下面就是解釋。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因為修學者所追求的目標有二種,現世的利益及究竟的利益。雖然獲得身體、受用等世間圓滿,只算現世圓滿,但是對追求究竟解脫的人來說,現世圓滿的暇身也還是需要的;因為有了暇滿人身作為修行的工具,才能生生展轉增上,最後達到決定勝的果位。所以,並不是所有身、受用、眷屬等一切世間圓滿的增上生等事,都屬於輪迴。因為以身的圓滿,到究竟時,就是佛的色身;受用的圓滿,到究竟時,就是佛的淨土;而眷屬的圓滿究竟,就是佛的眷屬。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針對此一密意,《莊嚴經論》中說:「殊勝增上生的體性,就是受用、身體、眷屬、及事業四者圓滿。」並說這四項分別由六度中的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成辦,而總體就是成辦增上生。很多經典都有說,由布施等福德資糧可以成就佛的色身。所以想要成就佛道的人,經過極長時間、修習極多、極為殊勝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功德善因,就是為了希求最殊勝的增上生,也就是最為殊勝的暇滿人身。當增上生達到究竟圓滿後,就是究竟的決定勝。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日常法師開示

所以真正要想修無上菩提的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最究竟的智慧,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去修很多增上生的因。這個因是殊勝的,而不是普通的,例如布施跟布施波羅蜜不一樣,布施只是把東西布施出去,布施波羅蜜就不一樣,後面有很詳細的說明。所以此處的施、戒、忍是特別指最極殊勝的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而且修這個要很多生。這樣修行無非是希望得到無上菩提這個妙果。在這裡我們不要偏執,有的人無條件地排擠它,反過來,又有人莫名奇妙地執著它,這兩者都是錯的。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因此,想要獲得究竟決定勝,如《入行論》中所說,「唯有靠著暇滿人身這艘寶船,才能超脫痛苦的大海。」也就是必須依止以「人」所代表的善趣身,才能度過三有苦海,邁向一切相智。尤其修道須要歷經多生多世,才能究竟成佛。因此,能成辦善趣妙身的殊勝因─持戒,就成為能圓成菩提道的根本。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比丘等圓滿學處。

如果光有善趣身,卻不具足前述八種異熟功德等圓滿德相,這樣只能成就少許功德,而且修道的進程很緩慢。因此,修行必須要具足最圓滿的所依身。以出家人來講,要成就解脫乃至於佛果,僅僅守護沙彌(求寂)等不圓滿的學處是無法達成的,應該要致力於守護比丘學處等圓滿學處。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住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比丘等。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比丘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比丘何為。

有人說,如果守護戒律(別解脫誡)只是為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那麼持守五戒、八關齋戒等居士戒,就可以得到,何必非得出家,守護這麼難持、義利又微少的比丘戒呢?又有人說,受持別解脫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獲得阿羅漢果。但是比丘戒未年滿二十歲不能受,而在家居士持守五戒,也能獲得阿羅漢果位,那應該推崇居士身才對;為什麼反而鼓勵難行,又少利益的比丘身呢?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四家合註語譯

我們應該明白,這些都是不理解教法關鍵的極大錯誤言論。因為前一種主張認為所有的守護戒律是為了修成善趣,這是不理解別解脫律儀需要有出離心,才有此謬論!而後者主張認為別解脫律儀是為了成就阿羅漢果,這也是不合理,因為大乘行者守護別解脫律儀,是為了獲得究竟的佛果,這就是如前面所說,必須依靠不斷的經歷圓滿殊勝善趣功德的所依身才能獲得,因此必須修持這個所依身的因圓滿的戒律,不能只有局部,應當以居士等低階律儀為基礎,而受持比丘等高階律儀,精進守護圓滿的學處。

近住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為在家男女受八戒者。親近三寶宿住之義。


[佛光大辭典]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作善宿。指在家男女受持一日一夜之八戒者;以親近三寶宿住,故稱近住、善宿。其受持八戒之男子,稱近住男;受持八戒之女子,稱近住女。〔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成實論卷八「八戒齋品」、玄應音義卷二十三〕 p3518

近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近三寶而奉事之也。梵語優婆塞,譯作近事男,優婆夷,譯作近事女。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梵言烏波索迦此云近事謂親近三寶而奉事也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梵語優婆塞即近事男,優婆夷即近事女。

 

有關共下士道修心次第的內容,已全部講說完畢。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