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確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提供予中央社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於 4 月 24 日表示,根據國內目前染疫比率,0 到 12 歲兒童占總確診者 13.6%。他推估全台最多可能有 350 萬到 500 萬人染疫,若以美國兒童染疫致死率萬分之 1 推估,全台若達 350 萬人確診,恐有 48 名兒童染疫死亡。

孩童若不幸確診,先別驚慌,參考感染小兒科醫師教你的幾項指標。(責任編輯:連柏翰)

不少家長對於要居家照護確診兒童感到緊張,小兒科醫師建議,每天 3 次定時監測體溫、進食量、尿量和活力 4 項,可即時發現病情變化,也利於醫師診療,但不建議自行備藥給小朋友吃。

小兒感染科主任:確診兒童觀察 7 重點

國內疫情持續,不少家長須居家照護確診兒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今天出席高雄市政府 COVID-19(2019 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表示,小朋友染疫多為輕症、無症狀,但是因為小朋友發燒症狀明顯,容易讓家長緊張。

李敏生日前已在高雄市防疫記者會上說明,兒童輕症居家照護有體溫、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一天的進食量與尿量、呼吸時有無胸凹、唇色與膚色、肢體是否冰冷等 7 大觀察重點。今天他再建議家長,可以著重觀察前 4 項,並且在每天固定時間紀錄,最能發現兒童病情變化。

發燒

兒童發燒情況怎麼判定是否嚴重,李敏生說明,發燒的定義是中心體溫大於攝氏 38 度,因耳溫較接近中心體溫,會以耳溫 38 度當發燒,腋溫則是 37 度以上視為發燒。如果吃退燒藥後體溫有降到 38 度以下,就算有效,可以不用緊張,但如果持續 48 小時發燒 38 度以上,或有燒到 39 度以上,就要立即連絡專責醫師

呼吸次數

呼吸次數部分,李敏生說,要在沒有發燒、不是跑跑跳跳,安靜休息一段時間的情況下測量,如果有呼吸比較快、胸悶、喘、呼吸不順,就需要就醫。

活力狀態

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活力狀態,李敏生說明,可以分為 1 到 10 分,10 分是非常非常好,跟平常一樣。尤其要在退燒的時候注意,如果退燒了活動力狀態還是不好,有眼神呆滯等狀況,就需要就醫。

另外,兒童有神經症狀的時候,也是需要就醫的情形。例如有持續頭痛、嘔吐,就表示中樞神經可能受到侵犯,通常伴隨沒有發燒卻躁動不安、眼神呆滯,或有持續昏睡、頸部僵硬、肢體麻痺等表現,就代表可能需要就醫。

進食量和尿量

紀錄進食量和尿量,李敏生解釋,是要評估小朋友是否脫水。通常脫水的表現是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體重下降,或一直想要喝水、口渴;如果吃了退燒藥效果不好,也可能是因為脫水導致排汗、散熱能力下降。

如果有輕微脫水狀況,家長要趕快補充水分、提供流質的飲食,但是補充後還有 12 小時以上沒有進食、解尿,通常還伴隨精神活動力不好,就需要就醫。或是如果有持續嘔吐、腹痛影響進食,也需要送醫。

早中晚定時紀錄

李敏生提供照顧日誌參考表格,可以每天早、中、晚定時紀錄,不僅家長可以清楚掌握孩子的狀況,比較踏實,而且如果孩子需要就醫,醫師也可以比較快速掌握孩子的狀況。

至於有家長想要自行儲備居家照顧藥物,李敏生提醒,自己用藥可能無法對症下藥,也有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耽誤治療的時間。建議有自己用藥的家長一定要注意警訊徵象,更希望家長利用就醫網絡,讓小朋友就醫,受到最好的照顧。

推薦閱讀

韓國疫情:500日後取消室外戴口罩、化妝品業航空業復甦,離建立新日常又近了一步?

除了疫苗,是什麼「機制」讓美國不再對疫情緊張兮兮?

【大仁哥出面,告訴你別太驚慌】台灣疫情很嚴重?比比看各國才知道,我們仍是防疫模範生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居家照護確診兒童好緊張 醫:每天3次定時紀錄4重點〉。首圖來源:高雄市政府提供予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