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外傷後之延遲性腦出血──淺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74,879

頭部外傷後之延遲性腦出血──淺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創作知名漫畫《七龍珠》、《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的日本大師級漫畫家鳥山明驚傳因「急性硬腦膜下血腫」過世,享壽68歲。

急性腦出血通常發生在頭部發生外傷後頭1∼2天,且第一時間的腦部電腦斷層便能正確的診斷出腦出血的嚴重度。

另一種則為延遲性的腦出血,屬於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兩者有哪些差異?有哪些症狀要特別注意?(2024.03.08更新)

 

頭部發生外傷後,大家最怕的就是發生急性腦出血,這種腦出血通常發生在頭1∼2天,且第一時間的腦部電腦斷層便能正確的診斷出腦出血的嚴重度。

然而,對於大於60歲的長者,縱使受傷後第一時間未發生急性腦出血,腦部仍可能過好幾週後才出現血塊,為什麼會有這種延遲的現象發生呢?

於醫學上,我們稱這種延遲性的腦出血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未明,但一般相信與年長者腦部相對較萎縮有關。

人類的腦部隨著步入老年會逐漸萎縮,因此腦部表面與頭殼之間的空間(也就是硬腦膜下腔)會變多。頭部發生外傷時,若有少許血塊分佈於該空間,就有可能因空間過大使這些血塊非但無法被吸收,反而溶解成一層濃稠的血水;該血水就會好像吸水泡棉一樣,不斷的累積水分於這個空間,直到累積到一定程度壓迫了大腦或是扯斷了腦表面的一些靜脈,才會使病患產生症狀進而求醫。

這樣的一個動態過程,可能長達數週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何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經常發生於外傷後兩週到兩個月的原因。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症狀變化多端,臨床表現可以類似急性中風(如漸進性肢體無力)、急性出血(如突發性劇烈頭痛)、或老年癡呆症(如漸進性失憶),因此神經科醫師經常形容這種疾病就像是一個偉大的模仿家,可以模仿各種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由於腦部電腦斷層可以迅速且正確的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因此,只要年長者有近期頭部外傷之病史,一旦家人發現他有逐漸退步之跡象,就應立即考慮到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這個疾病,並盡早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

年長者縱使沒有頭部外傷之病史,若肢體活動及認知功能明顯退步,除了老年癡呆、腦中風等常見的疾病,也永遠應該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之一。

一般來說,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治療方式,是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方式相對單純,只要於頭骨上鑽一至兩個洞,就可以引流掉血水,進而打破濃稠血水會不斷吸水擴大之惡性循環。

總之,頭部外傷後之急性出血固然重要,對於年長者,也應注意在數週後產生延遲性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之可能性。

由於該疾病之臨床表現千變萬化,且若及早診斷其治療成效佳,因此不論家人或醫療人員都不能掉以輕心。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蘇亦昌

台北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