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性眩晕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血压性眩晕

血压的偏高或者是偏低造成的眩晕
由血压的偏高或者是偏低造成的眩晕。
常见症状
贫血、颈椎病
西医学名
血压性眩晕
所属科室
内科 - 血液内科
类    型
6

血压性眩晕

播报
编辑
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低血压的诊断常常被忽略,但并不少见,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其危害却极大。低血压分为原发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三大类。直立性低血压又可分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成年男性血压一般不得低于13-15/8-9千帕(100-110/60-70毫米汞柱);成年女性不得低于发12-13/7-8千帕(90-100/50-60毫米汞柱)。
这一疾病引起的眩晕有以下特点:
(1)原发性低血压的眩晕发病率,女多于男,老年人多于中青年人。
(2)由原发性低血压引起的眩晕常在早晨起床时发作,或以卧位、蹲位、半坐位突然直立时发作。其症状为不能久立,否则血压迅速下降,出现眩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虚脱、暂时意识丧失而倾倒。如果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倒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3)低血压所致眩晕与内耳及脑部缺血有关,轻型的低血压引起为轻度的大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表现为持续性头昏、无力、眼前发黑,当体位改变为直立时症状加重,伴有双侧耳鸣,但无听力减退。虽然直立时有眩晕及自主神经症状,但一般无自发性眼震,平衡功能亦正常。
(4)当站立过久、疲劳、饥饿或突然起立时立即发生眩晕或晕厥症状,平卧休息片刻后可缓解,发作时常伴有耳鸣,但无听力减退。
(5)原发性低血压伴有椎-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病时,可发生前庭周围性或前庭中枢性眩晕,出现自发性眼震或位置性眼震,常有一侧前庭功能障碍、一侧耳鸣及听力减退。
血压性眩晕的常见症状
1.旋转性眩晕 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3、贫血 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
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4. 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5. 脑动脉硬化 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6. 颈椎病 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7.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8. 心脏病 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
预防
对头晕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预防。老人应定期作血压、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线等检查,防患于未然。

注意事项

播报
编辑
当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时,很多高血压患者都采取各种方法把血压降下去,以免血压高带来的一系列不适。专家提醒,在降压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以免降压不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降压。首先弄清是否因肾脏疾病、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中毒症、大动脉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须找出病因 ,对症治疗。
2、用药剂量和种类不能雷同。应按病情轻重分级治疗 ,并注意个体差异 ,药量因人而异。
3、除轻型或刚出现的高血压外 ,用药尽量不要单一 ,应联合用药 ,复方治疗。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 ,减少每种药物剂量及其副作用。
4、坚持长期合理服药 ,勤测血压 ,及时调整剂量 ,巩固疗效。
5、宜逐渐降压。对无并发症的患者 ,要求使血压降至 140/9 0毫米汞柱左右。过度降压可使脑、心、肾供血不足导致进一步缺血,轻者头晕 ,重者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
6、合理服用降压药 ,不宜骤然停药 ,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7、防止情绪激动 ,保证睡眠充足 ,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8、戒烟、避免过量饮酒。防止饮食过腻过饱 ,宜清淡 ,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 ,少进食盐和胆固醇过多的食物。

用药指南

播报
编辑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提出高血压病的药物“阶梯治疗”方案。这方案具有治疗简化、副作用减少,对患者因病施治,针对性强的特点。用药先从单一或简单的给药方式开始,疗效不大或无效时,再逐步增加其它药物。
第一步: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从排钠和减低血容量着手,或用p—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以减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低心搏出量,以达到降压目的,若无效,则进行第二步治疗。
第二步:可同时用两种药物治疗,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另加其它一种降压药如利血平或甲基多巴等。利尿剂加利血平,或利尿剂加甲基多巴,或利尿剂加可乐宁,或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或美多心安)加肼苯哒嗪。如仍无效,则进行第三步治疗。
第三步:同时应用3种药物,如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加血管扩张剂(如阱苯哒嗪),若再无效,可改为第四步治疗。
第四步:同时应用4种药物,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加血管扩张剂,再加其他降压药如长压定。
在治疗中,血压得到适当控制,经一段时间巩固后,可试行减药,即逐步“下阶梯”的方法,直减至最少的药物及最小的剂量,且仍使血压稳定,得到适用于每个病人的药物量,同时亦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疗效可达个体最佳水准。本阶梯疗法适用于无合并症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