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顿涅茨克:一座城市,八年悲鸣(下)_澎湃世界观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稿|顿涅茨克:一座城市,八年悲鸣(下)

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喻晓璇
2022-05-11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世界观 >
字号

“建构”乌克兰

倘若用带有关键词的小卡片标记任何一本大部头的乌克兰史,随手翻动便可瞥见“种族清洗”、“饥荒”、“内战”、“反叛”等密密麻麻的词条滑出书页。当下冲突中的双方大概都会同意,如此寥寥几个冰冷残酷的词汇高度概括了脚下广袤土地上数百年来的恩怨纠缠,但谁才是受害者,则是战线两侧的人们近乎永恒无解的辩题。

乌克兰人的历史纵然久矣,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乌克兰拥有独立的国家地位至今只有30多年。随着苏联的国家构成和意识形态土崩瓦解,乌克兰人从前被压抑的身份话语开始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浮出水面。

新乌克兰精英在实践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是推动乌克兰的“民族复兴”,这意味着实施一系列基于语言和国家历史神话的“乌克兰化”政策,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尤先科和波罗申科都持这种观点,他们的目标是在立法、机构和身份层面直接使用乌克兰元素取代苏联遗产。在这套话语中,20世纪以来的乌克兰被描绘成苏维埃-俄罗斯帝国主义的受害者,它梦想着恢复国家独立、回归“欧洲大家庭”。

英国的东欧问题研究专家萨科瓦曾就乌克兰的国家建构问题作出总结,将持这种思路的精英们称为“一元论者”(The Monists)。他们笃信只有依靠民族主义话语动员,才能走完现代乌克兰国家建构的最后一步。而这种思路又与大西洋主义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The Wider Europe)结合起来,相信一个全新的乌克兰国家必须彻底融入一个亲美的、跨大西洋的欧洲,并成为它的东界,比乌克兰更东的俄罗斯将被排除在这样一个新欧洲之外。

特米洛夫一直是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的积极支持者,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致认为,乌克兰的未来在欧洲及欧洲-大西洋一体化。“乌克兰应该成为统一的欧洲的一部分。”特米洛夫称,“这不仅仅是在机构层面上,我们还要与欧洲其他国家共享相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等。”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让特米洛夫在2014年“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自行宣布“独立”后招致了一批人的敌视,他被列入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当局的黑名单。

2002年,特米洛夫曾与同事一同参加时任北约秘书长乔治·罗伯逊在乌克兰的演讲。

与特米洛夫这类知识分子对应,乌克兰精英中还有一些人被萨科瓦称为“多元论者”(The Pluralists),他们强调乌克兰本身的民族文化多元性:现代乌克兰所处的这片土地自古便是众多民族的家园,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匈牙利人、鞑靼人和希腊人都在此落脚,不同地区间差异巨大,本不适合单一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因此乌克兰的现代国家建设应积极考虑到地方的自主性,包容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至于乌克兰未来在欧洲大家庭中的位置,则应接受“大欧洲”(the Greater Europe)的理念,淡化亲美的大西洋主义色彩,以欧洲大陆国家与俄罗斯的和解为基础,追求一个“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持久和平的欧亚大陆。

“多元论”思路在乌克兰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库奇马和后来的亚努科维奇任期上得到了一定体现。他们采取了较折中的身份政策,希望平衡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苏俄、“小俄罗斯”及乌克兰话语,维护政治现状。

库奇马时期,乌克兰政治精英塑造的国家历史起点不是神话中的“千年国家”,甚至不是1917年短暂的独立尝试——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乌克兰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努科维奇则倾向于考虑将这一时间进一步回溯到二战时期。

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中止与欧盟签署政治与自由贸易协议并强化与俄罗斯关系的举措引发了乌克兰“广场革命”。随着腐败丑闻缠身的亚努科维奇倒台,“多元论者”希望建构的折衷主义历史开始退出舞台。波罗申科任上,乌克兰精英开始了一段更为激进乃至矫枉过正的“历史抹去运动”。

2013年,抗议者就已经推倒了基辅舍甫琴科大道上矗立的列宁雕像,市中心的书店最显眼处往往摆放着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领袖班德拉的书——在苏联叙事中,他是与纳粹合作的法西斯。2015年,波罗申科批准“去共产化”法案,规定了乌克兰20世纪历史的官方版本,同时开放了前克格勃档案,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取代了苏联与俄罗斯使用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这些“向过去宣战”的举动,让与特米洛夫年龄相仿的顿涅茨克人亚历山大·科夫曼感到愤怒又悲痛。“乌克兰正在否认历史,一些纪念碑和街道被重新命名,像我祖父这样曾经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战的英雄,现在被称作是乌克兰的敌人……这样的事情正在乌克兰发生。”在一次采访中,亚历山大激动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样,亚历山大也出身东乌,他的家庭也带有犹太背景。但他选择了与泽连斯基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广场革命”后致力于推动顿涅茨克“独立”,他曾担任“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首任“外长”。亚历山大坦言,自己确实是苏联体系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在他看来,无论承认与否,无论身在何方、讲什么语言,苏联遗产几乎是所有乌克兰人可以共享的唯一历史遗产。

乌克兰的“去苏联化”在亚历山大这类人中引发的愤愤不平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看来,既然基辅政府重新建立一套与东乌“无关”的历史叙事,那么不愿意接受它的人也有权进行某种修正。“否定苏联的记忆那就应该摆脱关于苏联的一切,包括苏联时期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亚历山大说,“追求‘去俄化’也应该舍弃俄罗斯的一切,特别是自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以来获得的土地。”

但无论顿巴斯的基辅政府反对者作如何想,2014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双方都已经无法掉头。自从那时起,乌克兰内部所谓“一元论”和“多元论”的争辩已变得毫无意义,东乌两个“自治地区”与基辅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八年的冲突循环。2022年的俄乌冲突不过确认了双方内部早已形成的共识。

对于米哈伊尔这样的西乌年轻人而言,乌克兰“向西看”成为了一个超越经济和功利考量的永久选项,“要选择一条欧洲的道路,而非俄罗斯的道路。”根据乌克兰民调机构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68%的受访者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达历史新高。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彻底将“一元论”者的声音变为乌克兰全国不可逆转的共识。在敌人兵临城下时,因为语言、宗教和历史遗产等纵横交织的深刻分歧而分裂的乌克兰国民,开始真正萌发出一种共同的决心。

乌克兰西部城市文尼察,一个鸟窝被涂成了乌克兰国旗的颜色。米哈伊尔供图

八年困顿

假使说身处西乌的米哈伊尔和特米洛夫在2014年之后成为越来越坚定的乌克兰爱国者,那么留在顿涅茨克的卡丽娜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政治认同自我强化的过程,只不过她的方向相反。

在2014年以前,各种调查显示,顿巴斯的大部分民众固然珍视俄罗斯文化和语言遗产,但依然希望文化认同问题在乌克兰国家的框架下解决,而非寻求独立。“广场革命”后的一系列事件才导致矛盾激化,原本当地的俄语人口内部也发生了分裂。

在卡丽娜看来,基辅的政客们从“广场革命”开始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将东部的俄裔人口纳入乌克兰国家,给予平等公民地位的选项。其后八年,很多顿巴斯人只能感受到来自基辅的推力,吸引力全无。

“2014年广场政变后,乌克兰议会匆匆组建了一个‘后政变政府’。在这个所谓的‘团结政府’中,部长职位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平衡。”卡丽娜站在东乌分离主义者的视角上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确信基辅政府无法代表我。”

萨科瓦在书中对此评论称,当时乌克兰议会如此布局是为了强化“广场革命”的“胜利果实”,同时挫败将乌克兰未来政治发展纳入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轨道的主张。

具体地说,由21个成员组成的内阁中,只有两人来自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其他人都来自西部。不仅如此,还有8个相当核心的部长职位被右翼政党全乌克兰联盟“自由”(Svoboda)和“右区”一度纳入囊中,其中包括数个负责国家安全、国防、司法和检查系统的要职。然而,后来同年5月的大选中“右区”和全乌克兰联盟“自由”只获得了0.7%和1.16%的选票。

卢、顿两地当时还不满波罗申科政府故意推迟选举日期,执意尽早自行选举地方官员,结果遭到基辅和西方抵制。基辅随后取消了在卢、顿两地的各种国家行政服务和福利、工资和养老金发放,以及此前承诺给予两地的特殊地位。自此卢、顿开始“自行治理,承担国家职能”。

另一个引爆对立矛盾的因素是语言问题。过去八年间,乌克兰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大力推广乌克兰语,同时将俄语降格。在广大向往欧洲文化的年轻人群体看来,讲乌语更是一种政治表达和身份宣示。很多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开始改说乌克兰语,彰显乌克兰认同。

将时间拉回到“广场革命”,当年街头上那些身披欧盟旗帜,大声疾呼口号的年轻市民中,相当一部分人以俄语为母语,他们的乌克兰语只是后天习得,使用并不流利。即便经过8年的乌克兰化之后,依然可以在广泛流传于社交网络上的战地视频中发现,抵抗俄军进攻的乌军士兵中有不少人仍在使用俄语。

2014年之后,萨科瓦口中的“一元论者”在乌克兰国内政治辩论中获胜,乌克兰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俄语则是私人沟通场合使用的语言。政府开始将俄语视为少数民族语言,俄语报纸和电视台被逐渐关闭,或转而使用乌克兰语。但根据2000年代的人口普查,近80%的乌克兰人自视为俄语的母语使用者,视自己为俄裔的人口占比则为18%。

到了2022年,乌克兰政府控制区内已经没有一所中学或大学提供俄语授课的课程。“乌克兰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使用者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语言视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国家了。”卡丽娜对此嘲讽道。

卡丽娜在顿涅茨克大学学习的是历史专业,在学校未分裂以前,她曾经与特米洛夫和米哈伊尔同在一个学院。“我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一直认为苏联时代乌克兰语言和文化受到完全迫害的俄族老师和学生,如今他们跑到基辅一边,发现自己的母语也成了边缘语言,他们真的开心吗?”

基辅与东乌分离主义者控制区的矛盾存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自2014年开始,乌克兰政府宣布在分离主义者控制的顿巴斯地区实施“反恐行动”(ATO),当时该行动由警察、安全部门和情报机构负责。2018年2月,时任总统波罗申科决定由军方取代警方接手行动。

由于“反恐行动”执行时双方常常交火,顿巴斯地区也处于事实上的封锁中,很少有学者或记者能够亲赴一线调查平民死伤的情况。直到今年1月27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代表办公室(OHCHR)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直到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在顿巴斯的交火地带,80%以上的平民伤亡都发生在分离主义武装控制区。四年间有据可查的平民伤亡人数为381人。2014年到2021年的总平民死亡人数则为3016人,其中有2084人在2014年丧生。

2017年2月,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和老兵组织开始封锁与东乌的贸易,他们在交界地带设卡检查往来车辆。3月,时任总统波罗申科将贸易封锁变为国家政策。自此,东乌曾经引以为豪的钢铁、煤炭等工业彻底失去了乌克兰市场,转而投向俄罗斯,通过南奥塞梯的银行绕过西方制裁,与俄公司结算。

顿巴斯的悲鸣

关于到底是谁组成了东乌民兵一直是国际媒体和东欧研究界争论的焦点。西方媒体倾向于认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有俄军背景的退役士兵、军警,甚至换掉军装的俄现役军人。西方舆论进而断定,在东乌民兵支持下“独立”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是俄罗斯操控下的傀儡,其人员和行政架构都是由俄罗斯“空降”而来。

萨科瓦和《冻结的冲突》一书作者托马·德·瓦尔等东欧研究专家则认为,东乌民兵等军事力量固然与俄罗斯联系密切,获得了大量莫斯科的援助,但起初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民众对基辅政府的抗拒也是真实的。当地民众对基辅政府的排斥情绪,和俄罗斯通过各种灰色渠道对东乌民兵的援助,二者缺一都无法形成卢、顿两地事实“独立”的局面。

卡丽娜家中就有多人参加了民兵组织。她的哥哥萨沙早已进入军营,两人近两年没有见面。自从今年2月底的冲突开始后,哥哥和家里的联络变得时断时续,卡丽娜上一次得到他的消息还是在5月1日。

俄军在2月24日发起攻势后,战事日渐胶着。卡丽娜的丈夫和父亲都穿上了军装到前线参战。年逾五十的父亲曾经是苏联军队中的一名基层军官,但已经退役近三十年,早已失去了大部分军事技能。

“我告诉爸爸,你年轻时已经履行了军事使命。但他说,我怎么能把萨沙一个人丢在战壕里。于是他背着一个打包好的背包,不问我,也不问我妈妈,一个人去了招兵点报道。”卡丽娜说。

眼下俄乌在顿巴斯地区已经进入相持状态,类似卡丽娜父亲的情况在本地居民中比比皆是。5月5日,曾于2014年呼吁克里米亚和顿涅茨克从乌克兰“独立”的前俄军特种部队军官斯特列科夫在视频节目中再次呼吁俄罗斯进行总动员,否则顿巴斯当地的兵源即将枯竭。“现在连50岁的、从没摸过枪的大学老师也要被拉去前线,新招募的义务兵中甚至有一半的人不会给步枪上膛。”这些新兵中固然有不少人和卡丽娜的父亲一样自愿拿起武器,但也不乏被“动员”上战场的平民。

2014年4月,“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脸书主页上发布了一张照片,顿涅茨克民兵在一处街垒前踢足球。

卡丽娜也承认,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参战。“目前的征兵已经涉及60岁以下的所有成年男性。我的男同学中有一些并不想拿起武器,但征兵处的人会上门来轮番谈话,为了逃避,他们现在常常躲在地窖或地下室里,紧闭房门窗户。”

“丈夫在电话里告诉我,现在最缺乏的恐怕还不是步兵,而是基层军官。”卡丽娜说,“一线的民兵小队可能已经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

在俄军的传统编制中,基层的连长职位通常由大尉军衔的军官充任。俄联邦军队中的大尉一般有4年高等军事学校就读经历,外加4到6年的基层领导经历,也就是说超过8年的军事履历才能打磨出一名称职的连队主官。如今顿巴斯前线已陷入拉锯态势,即便卢、顿两地乃至俄国本土进行大规模动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足够数量的熟练基层军官。而卢、顿的人力已经难以为继,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连亲俄的斯特列科夫也看不下去这样的状况了,批评莫斯科将东乌民兵当成了战争中的“消耗品”。

作为为战斗人员提供支持和人道主义救助的志愿者,卡丽娜还注意到,顿巴斯一线的作战人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身影。他们大都属于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群体。除了俄罗斯本土,这些人往往来自南奥塞梯、德涅斯特河左岸等“俄罗斯世界”中的边缘角落,他们之中也不乏来自西方国家的俄裔移民。

今年三·八妇女节,卡丽娜向顿巴斯前线民兵运送物资。

俄罗斯独立媒体Mediazona统计俄网络上的1744份讣告后发现,除普斯科夫和科斯特罗马两个空降师驻地外,俄军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中人均战死率最高的地区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与蒙古国接壤,民族主要有布里亚特人,为蒙古族一支),其次是图瓦自治共和国(满清称“唐努乌梁海”,其与蒙古国接壤,主要民族为图瓦族,为突厥语民族一支)、达吉斯坦(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接壤,绝大多数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接壤,主要民族为奥塞梯人)、犹太自治州(与中国黑龙江省接壤,信奉犹太教的民众则只占全州总人口的0.2%)和外贝加尔边疆区(与中国和蒙古国接壤)。在常住人口占全俄人口12%(实际人数要多得多)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总共只战死了13个人,仅占总报告战死数的0.75%,来自这些地区士兵的伤亡率远低于俄军在乌克兰平均伤亡率。

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似乎已成定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9日照例进行了胜利日阅兵讲话,既没有宣布总动员,也没有对乌正式宣战。在战火笼罩下的顿巴斯,民众氛围已与2月23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卢、顿“独立”时完全不同。

卡丽娜不再像往年那样走上街头参加“不朽军团”游行,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阅兵“盛况”,收获的点赞转发远少于两个多月前庆祝“独立”的帖文。她无法回答,顿巴斯还能为这场战争付出多少代价,她也不愿想象,假若有一天“西边的人”又打了回来,她将何去何从。

    责任编辑:胡甄卿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