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豫湘桂大战,国民党的滑铁卢
APP下载

扫一扫

下载观察者APP

  • 房宁:豫湘桂大战,国民党的滑铁卢

    • 房宁

      房宁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2015-08-11 07:05:23 字号:A- A A+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抗战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民党豫湘贵战役国民党军队地方割据抗日山头主义政治集团

    近来人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的确值得人们在70年以后回顾、反思和总结。历史像一把折扇,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徐展开后,人们可以把它看得更清楚。

    在讨论抗日战争的时候,人们常常提及那许多耳熟能详的著名事件和战例,如: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等,这大多发生在8年抗战的初期,但对于发生在1944年抗战后期的“豫湘桂大战”则少有提及。但事实上豫湘桂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一场战役,它直接改变了当时以及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治格局,进而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困兽犹斗 绝地反击

    1944年初,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7个年头,这时从欧洲战场到太平洋战场再到中国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德日意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意大利已经战败投降,德国在北非战败,美英联军从欧洲南部西西里登陆,苏军在东线发起了战略反攻。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失去了马绍尔群岛,保障日本本土安全的“绝对国防圈”暴露于美军攻击之下,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日军在整个亚洲战场正在被逐步分割,作战体系面临瓦解。形势危急,困兽犹斗,为保证本土安全和战略资源供应,日本不得不寻求从中国战场突破,希图固守东亚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

    1944年初,日本军部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Ichi-gō Sakusen)亦称“大陆打通作战”,策划从华北开始,向南打开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直至东南半岛的贯穿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路上战略通道,目的是形成东亚大陆的一体格局,以挽救太平洋海战失利造成的被动局面。1944年4月至12月,日本陆军由北向南发动了贯穿中国大陆的大规模进攻战,最终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战略大通道。由于这场战役的重点战场在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故中国方面一般称为“豫湘桂大战”。

    1944年4月,日军首先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以日军第12集团军为主力,纠集近15万日军,以攻占平汉铁路(北京一汉口)南段为目标,向河南郑县(今郑州)、洛阳地区发动进攻。日军在一个多月里击败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的8个集团军加1个兵团的40万大军,37天陷38城,占领了郑县、许昌、洛阳等河南各个战略要地。

    5月25日,即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方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率日军第11集团军等部20万人发动湘桂作战,重点攻击湖南长沙、衡阳等地,至8月8日,日军横扫湖南,击败由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4个集团军另2个军约40万人,占领长沙、衡阳等战略要地。

    8月,日军占领衡阳后,立即从湖南、广东、越南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以打通桂越(南)公路为目标,向广西推进。日军16万人最终击败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统领的约30万大军,相继占领全州、柳州、桂林、南宁等战略要地。至1944年12月10日,日军在广西绥渌会师,至此贯穿东亚大陆的战略交通线全部打通。历时8个月的豫湘桂大战以日军获胜告终。

    国军:兵败山倒 一溃千里

    1944年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日军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战略资源和后备动员能力濒临枯竭。在这种情况下,由国民党中央军主导中国正面战场竟然再次出现了抗战初期那样的大溃败。短短的8个月中,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近六十万,丧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5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掉了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个省会城市和郑县、许昌、宝庆、柳州、温州等146个中小城市,丢失衡阳等7个重要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豫湘桂大溃败不仅是军事上、战场上的大溃败,也是国民党、国民党军队在政治上、精神上的一次大溃败。在参与豫湘桂大战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军队中许多将领是在7年抗战中久经沙场的战将,有不少人在抗战初期还有过不俗的表现。如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的汤恩伯,参加过淞沪会战、指挥过武汉会战、发明过抗战期间著名的“天炉战法”的薛岳,国民党元老、主张坚决抗战的张发奎以及抗战初期颇有战绩的桂系军阀将领等,他们却在豫湘桂大战中一败涂地。

    处于抗战胜利前夕的关键时期,国民党以及国民党各路军队再一次暴露出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一个重要执政集团的痼疾——山头主义、相互倾轧。毛泽东早在井冈山上实行武装割据时,就清楚地看到了政治对手国民党的这一致命缺点。当部下提出“红旗能够打多久”疑问时,毛泽东从容地告诉部下对手的这个死穴。按照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国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集团,其内部交易成本极高。在豫湘桂大战中国民党体系内部的交易成本有时竟然高过了战场失败的代价,应当说,这是豫湘桂大溃败最根本的政治原因。

    衡阳保卫战是豫湘桂大战中最惨烈一战,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伤亡最多、攻防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国民党中央军第10军约1.7万人固守衡阳,日军纠集近9万精锐攻城,经过3次总攻,历时47天,最后以日军伤亡3万人的代价攻陷衡阳。守卫衡阳的第10军在军长方先觉率领下浴血奋战,大部伤亡。破城之际,方先觉欲举枪自裁被部下救下,经部下劝导,方先觉竟慨然长叹:“那就这样吧!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遂率部投降。此前一直英勇无畏的方军长何出此言、此举?

    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率第10军与日军激战47天,堪称黄埔抗战第一猛。

    原来在第10军与日军殊死搏斗的一个多月里,周边国民党数万大军作壁上观,见死不救坐看友军覆亡。当年红军长征渡湘江时,桂系军阀与国民党中央虚与委蛇,迟迟不扎住“口袋”,放红军主力过江。后来到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党国”命运已是悬于一线,国民党黄埔系中央军中竟然还有人阳奉阴违坐看黄伯涛主力兵团被解放军全歼。这样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美苏:重新安排战后秩序

    在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战场竟然出现了一次突如其来大溃败!豫湘桂大战的结局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战后格局和历史走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变化就是有能力主导战后政治格局安排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态度的变化,由此改变中国的国际环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