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空之城》:奠定宮崎駿大師地位,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影評】《天空之城》:奠定宮崎駿大師地位,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影評】《天空之城》:奠定宮崎駿大師地位,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Photo Credit: 《天空之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空之城》更是對於人類文明發展與原始自然共存關係的闡明,這首詩中的土地當然不只是單純的土壤,土地與風是整個孕育人類的自然環境,竹子與鳥代表著環境中共存的植物與動物。

文:鹿刻Luke

1941年,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開始的期間,中日戰爭陷入膠著,納粹德國橫掃歐陸。在日本東京的文京區,專門製造戰鬥機的「宮崎航空興學」的一位工程師在剛過完新年的1月4日,迎接自己第二個孩子,當時還沒有人知道,這個生在航空事業大家族的孩子,後來設計了無數的飛行器,但這些飛行器都沒有真的上戰場,而是在他的動畫作品中不斷墜毀,他就是全球推崇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宮崎駿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宮崎駿

跟那個年代的許多人一樣,宮崎駿童年時期在戰火中長大,東京在二戰的最後幾年遭逢頻繁且嚴重的空襲,宮崎一家為了避難移居到了內陸的栃木縣,直到二戰結束後,宮崎駿小學四年級時搬回東京,從豐多摩高中畢業後,進入學習院大學就讀政治經濟系,大學期間他開始畫漫畫,大學畢業後23歲的他進入日本最大的動畫公司東映,投入動畫產業。

在東映的期間,對宮崎駿有很大的影響,他與當時在東映工作的動畫師明美大田(婚後改名為宮崎明美)結婚,也結識高畑勳、大塚康夫等東映的動畫師,後來他們相繼離開東映尋求其他發展。

1979年,38歲的宮崎駿受大塚康夫所邀,完成了他首部導演的長篇動畫《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並在製作的過程中認識了重要的創作夥伴鈴木敏夫。1981年,宮崎駿開始於德間書店旗下的雜誌《Animages》連載漫畫《風之谷》,後來也成功製作成動畫廣獲好評,德間書店因此讓宮崎駿與高畑勳於1985年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成為德間書店底下高度自主的動畫部門。

由於《風之谷》的成功,讓德間書店希望宮崎駿能推出續集,但那並非宮崎駿感興趣的事情。1986年,45歲的宮崎駿完成了第三部動畫長片《天空之城》,也是第一部以吉卜力工作室為名的動畫長片,由高畑勳擔任監製,是兩人為數不多的合作之一。這部電影打響了吉卜力工作室知名度,也奠定了宮崎駿的動畫地位。

Qrg3KLLcodjJmAmvO8tNmTpyQC88esL8IKZ6hyCm
Photo Credit: 《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故事,取材自世界名著《格列佛遊記》中的空島「拉普達」。相傳在數百年前,拉普達一族對於風相當了解,他們善用風來發展工業,後來他們更成功地讓許多城市飛到了天空之中,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文明帝國,然而,卻因為人性的貪婪引發戰爭,最後飛行在天空的城市紛紛墜落,整個文明也從歷史上消失。

數百年後,早已沒有人相信有城市能在天空中飛行,但在礦場工作的孤兒巴魯卻深信不疑,因為他的父親生前是一位冒險家,他告訴巴魯,自己親眼見過天空之城拉普達,他也傳授許多飛行器的知識給巴魯。為了證明父親沒有說謊,巴魯一直希望自己也能親眼看一次天空之城。

某天晚上,巴魯在礦場工作的時候,遠遠看見天空有一個發亮的東西飄落而下,愈來愈近,想不到墜落下來的是一個女孩,女孩胸口的吊飾發著亮光。女孩的名字叫做希達,是個孤兒,因為胸口的飛行石而被海盜及軍隊追捕。

隔天一早,來了一群海盜,想要把女孩給擄走,他們倆為開始逃跑,想不到愈跑追兵愈多,除了海盜外還出現軍隊也想抓這個女孩,跑著跑著巴魯卻掉入了深不見底的礦坑洞穴之中,以為就要摔死,沒想到墜落時,女孩胸前的石頭再次發出光芒,讓他們倆漂浮了起來,慢慢地墜落到洞穴裡面去。

「沒關係,我們到裡面去看一看。」巴魯說

這是宮崎駿非常早期的作品,至今已超過35年。早在當時,他就已經展現出問鼎奧斯卡——甚至超越奧斯卡的功力。宮崎駿與吉卜力堅持的獨特手繪風格,如今已被動畫界讚譽,而在《天空之城》中就已看出其敘事功力深遠,片頭短短幾幕畫作,無須任何文字與台詞,就交代了整個神話的樣貌,其背景設定就已有一部動畫電影的分量。

宮崎駿的繪畫風格具有西方繪本的童書色彩,卻又帶點日式漫畫溫潤的筆觸,成為吉卜力獨樹一個手繪風格,都與他早期的職業生涯與訓練緊密相關,並非橫空出世,而專注積累而成。

讓我尤其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那場進入天空之城以前的閃電交加,那可以只是一個普通的過場畫面,但宮崎駿卻用心處理出一個極為特別的特寫,讓巴魯的眼神有了靈魂,那是巴魯第一次看到天空之城,他終於父親不是在吹牛。

巴魯為了證明父親不是在吹牛,寧願與整個世界為敵,也堅信著天空之城真的存在,經過了這麼多年,幾乎連自己都快要不相信這樣的傳說。直到這天,終於他親驗看見了這座巨大的天空之城,他應證了父親所告訴他的故事,健全了父親的人格與信任,他無須證明給別人看,這對他而言就是終極的答案。

laputac
Photo Credit: 《天空之城》

在閃電過後,巴魯與希達被石巨人送到了原始的森林之中,那裏寧靜、祥和,且充滿了善意,就像是宮崎駿從炮擊不斷的東京,搬到了鄉野的栃木縣,對比他們在飛船中勞動、戰亂中逃亡多麼艱辛。《天空之城》把兩個孤兒的故事拍的輕描淡寫,事情卻是真實不假。

宮崎駿為人推崇的,還有他的敘事能力,《天空之城》不僅撰寫了一個完整的神話故事、一個民族以及一個英雄主角的冒險,他創造出一個相當完整且迷人的世界觀,而且不做續集的他,在後來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展現了這樣的功力,在短短兩小時的故事中,讓觀眾完全地進入動畫的世界觀。他的電影不僅是適合兒童觀賞的動畫,也對於成人世界諸多隱喻。

有別於其他卡通中常見的善良和純真,《天空之城》裡,除了希達與巴魯兩人之間真誠的夥伴關係以外,其實他們並沒有真的被哪個團體所接納,無論是礦村、海盜或是軍隊,他們早已明白現實的殘酷,所以不會輕易地相信他人。

在戰亂中長大的宮崎駿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童年,他不願讓孩子活在大人虛構的美好善意幻覺裡,世界四處都充滿了惡意,孩子們總有一天得知道這件事情。一直到《神隱少女》或《霍爾的移動城堡》,宮崎駿筆下的每一部作品,作為主角的孩子所要對抗的世界總是殘酷又現實。

那座天空之城就像是一座巴別塔一樣,看似一個無憂無慮的伊甸園,但內部卻藏了如此多的極具破壞力的巨神兵,這些拉普達人發明的巨人,他們可以有能力毀滅世界的可怕的武器,但也可以只是種花種樹,照顧人們的完美和諧的好幫手。

拉普達的巨人,希望傳遞的是工具本身並沒有善惡,端看人類如何使用他,就像核能,愛因斯坦研究他只是希望解開能量的答案,最後卻變成毀滅世界的武器,最終邪惡的不是戰爭、不是武器、不是軍隊,而是貪戀權力與財富的人類。

仔細翻看宮崎駿生涯所創作的每一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有出現飛行與飛行器的畫面。宮崎駿或許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宮崎家族作為戰鬥機製造廠,父親做出了許多堅固的戰鬥機,算不算是一種戰爭的幫兇,他們的飛機被空軍開往中國及東南亞,四處轟炸無數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這樣殺戮的鮮血與戰鬥機製作工人有無相關。

根要扎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 跟竹子一同過冬,與鳥兒一塊歌頌春天。 不管你擁有了多麼驚人的武器, 也不管你操縱了多少可憐的機器人, 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

整座天空之城是一個對於理想與現實的隱喻,而整部《天空之城》更是對於人類文明發展與原始自然共存關係的闡明,這首詩中的土地當然不只是單純的土壤,土地與風是整個孕育人類的自然環境,竹子與鳥代表著環境中共存的植物與動物。當國家與國家,為了爭奪領土資源而發動戰爭時,早已背棄了土地真正的價值。

在整個二十世紀,人類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發明出了不可思議的工程機具,同時卻也創造了人類難以想像的可怕武器。即便經歷了兩次大戰之後及冷戰,整個世界卻仍迷失在追求進步的發狂狀態,美蘇兩國拚著誰先征服宇宙,較勁著武器的精良與巨大,經濟的巨輪滾動競爭仍未止息。

活在這樣競爭激烈的世界,各地的青年與文化份子不斷的反思人類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代價,不斷突破最終所要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世界?是像《風之谷》裡頭污染瀰漫的世界嗎?是像《霍爾的移動城堡》中戰火不斷的世界嗎?還是像《平成狸合戰》或《魔法公主》那種森林被人類毀滅、生物無處棲息的世界?最後會不會像《天空之城》一樣,整個文明都因為貪婪而消失而毀滅。

有別於賽博龐克風格的末世隱喻,宮崎駿筆下所描繪的奇幻與科幻故事對於世界的殘酷帶有非常強烈的正面意義,他的作品不斷地強調「反戰」與「環保」的重要概念,被包裝成許多「青少年」的冒險故事,也顯示他對「下一代美好未來」的寄託與重視。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不斷的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Screen_Shot_2018-03-02_at_12_01_51_PM
Photo Credit: 《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問世距今35年,當時的宮崎駿是如此年輕,但《天空之城》無疑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一部作品,展現出他偉大且不同凡響的創造力.宮崎駿在世界的地位已無庸置疑,雖然他多次聲明要退休,仍持續創作,或許是因為他有太多故事想告訴這個世界。

至今吉卜力美術館外站著一具一比一的鐵巨人,他會永遠站在那裏,也站在世人的心中,提醒著我們貪婪與毀滅,往往只有一念之差。

「甲上娛樂」預計今年七月將重新上映吉卜力經典《天空之城》,讓我們一起到戲院去,對電影說聲,「好久不見,宮崎駿」。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