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多元入學,大學入學考試新制分為「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入學」,並在 108 學年上路,也引來不少家長反彈。部分家長認為新制太過複雜,反倒壓垮學生,贊成恢復聯考

聯考總給人很公平的印象,能讓少數窮人家藉此翻身,但作者蔡依橙提醒我們現今時空背景已不同,我們根本不該恢復聯考!一起來看他的理由。(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chia ying Yang, CC Licensed。

我們小時候的那套,現在能用嗎?

有了自己的小孩後,對於「到底怎樣才是對的教育方式」,也曾感到徬徨,於是這幾年,根據我自己的疑惑,以及孩子的狀況,作了大量的閱讀與思考。

三十年前,我自己讀書升學時,是報紙、媒體與社會,都喜歡看到神童,都覺得早讀、跳級與資優班很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年代。同時也是聯考能讓貧窮家庭翻身,社經階級可以向上跳的時代。(但當時究竟是整個社會向上跳,還是真的有相當多超越時代平均的移動,這沒經過分析,很難說。)

三十年過去,我不確定用過去那一套,還能不能讓孩子面對未來,意見跟流派又多到我不知道該信誰的。經過歸納,以下是我很想研究,並形成自己看法的題目。

今天的討論三個教育面向:聯考、教改、資優班

有種論述認為,聯考是窮人家少數可以翻身的機會,而且很公平。所以我們應該恢復聯考。這樣的說法,對嗎?

教改是徹底失敗的,多元入學,消滅了明星中學,讓所有人變得平庸,也讓真正的好學生,不一定能考上理想志願。有心的家長只好花錢進私中,才能維持過去的高強度課業要求,所以教改徹底失敗。這樣的說法,對嗎?

過去的資優班,集中上課,聰明的孩子才能有足夠的競爭強度。現在的分散式資優班,群育也顧不全、競爭強度也不夠,換來換去的同學組合,沒辦法形成穩定的人際關係。這樣的說法,對嗎?(《BO》編按:分散式資優班是指在一個班級裡,混雜資優生與與一般生。)

以下,是我個人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這些歸納,是根據過去幾年「我個人」到處請教、閱讀、思考,綜合而成,不見得適合您,也不見得就對。如果用得上,歡迎參考。如果看法不同,不用勉強。

時空背景早就不一樣!我們不該恢復聯考

過去的聯考制度,的確被認為是窮人家少數可以翻身的機會。形式上也看似相當公平。但時空背景已完全不同,我們不應該恢復聯考。

當年那麼做,有其歷史背景。權力超級集中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配上美國的支持,嵌入全球協作體系,社會從農業轉工業,急速進步,國家需要也願意培育人才,但經費畢竟有限,分配教育資源時,要知道「誰值得被投資」,只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拼個高下。「會考試的人,至少表示你頭腦不差,而且願意在規定下乖乖服從。」

但是,現在的台灣,富裕起來了,已經是世界前 20 強,前面的國家,不是靠石油,就是靠腦力。台灣既然沒有石油,就只能往創意、整合、高科技去走。社會多元、國際接軌的今天,繼續把大量年輕人的青春,耗費在應試技巧上,教成順民,並非恰當的戰略投資。

而且,各類組的第一志願,平均薪資都快速降低,新職業與新工作型態卻飛速出現,就算成績傑出,考上法律、商業、電機、醫學、農業,「翻身」程度也不如過去。

恢復聯考的呼籲,或許只是人類記憶的高度選擇與偏誤,造成集體緬懷 the good old days 的特殊現象,即使 the old days 也不見得那麼 good,但人們忘記那部分了

不再被稱作魯蛇!教改後更可以得到尊重

天下雜誌最近所拍的《海闊天空:長大以後》,很清楚的用五個受訪者的世代追蹤,告訴我們,「多元教改」,是成功的。

分數之外,我們更能注意到每個人的專長與興趣,隨著社會逐漸多元成熟,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特質,找到適合的工作,不會「一試定終身」,考試的成績好壞,也跟他們後續的幸福狀態無關。(五個故事看完會發現,長期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原生家庭。)

現在的公立國小,不再激烈的排名,多元的活動,給每個小朋友都有參與機會,獎狀與各種榮譽的頒發,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建立自信。明星中學的 PR 值的確持續在下降,不再只限功課最好的一群人能讀,甚至功課特好,也不保證能進。各種複雜且多元的評估方式,讓人人都有機會。以稅金取自全民的角度來看,最大化照顧全部孩子,這方向是對的。

過去在應試教育體系中,超過一半的孩子永遠都被貼上普通或甚至魯蛇的標籤,教改之後,這些「大多數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尊重、更多的師長注意力,與更好的成長體驗。

相對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一樣,值得更多的成長空間,公立學校部分,還是保留了資優鑑定、縮短修業年限等途徑。如果想要繼續高強度課業、直接國際化,或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現有的政策下,是鼓勵家長自行投資金錢與資源的,前述的三種需求,可以分別選擇升學私中、國際學校、各種實驗教育。

這點我覺得是在閱讀許多評論時,要特別注意的。像是施明德先生最近分享的「自學成績文」,我個人很恭喜他們夫妻對教育的投資終於得到想要的回報,但裡頭將教改批評得一無是處,我覺得或有商榷之處。

政策方向,是把稅金用來照顧絕大多數的小孩,提供「國民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特別聰慧,父母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又夠,由家長自行安排並負擔,是目前的政策方向,也是比較合理的作法。

「就像是健保跟自費的差異」,醫療界的朋友,這樣比喻應該很容易懂。選用自費醫療技術的人,享受科技好處的同時,其實不用一直批評健保的。因為健保的目標,只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去「提供大多數人基本照護」。

分散式資優班,能讓孩子在人際關係與學習獲得平衡

在台灣,談「資優班」太濃烈,各種不同角度的批評,個人化情緒都佔很重的比例。借鏡中國的經驗,客觀來看,或許不錯。

《誰在教育中國》一書,作了許多國家級資優「少年班」神童的追蹤,事實是,這些孩子也許在知識學習上不錯,但集中訓練後,生涯成果不如預期,包括:在長輩與社會的期望下被限制選熱門科,而無法延續自己興趣,歷經挫折後最後出家的寧鉑;似乎有些亞斯,人際政治拿捏不佳,導致博士無法畢業,只能活在自己世界,偶爾教教書的謝彥波。自殺、行為偏差、適應不良、自暴自棄的,更是多不勝數。

根據校友追蹤統計,有一半的人非常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選擇再讀少年班。主要原因是,一個人的成長有非常多面向,因為某些科別的智商特高,而加速成長的過程,雖然優勢被放大了,但眾人期待相應提高後,卻顯得其他領域異常笨拙,後續的受挫與社會適應,超過一個人所能承受的,產生的負面效應特大。

分散式資優班,讓孩子在正常的人際關係與更專門的學習中,取得平衡,也是不錯。偶然聽到一些朋友小孩的經驗,以及學校招生的說明,也發現,目前台灣公立學校的分散式資優班,多以整合學習、專案學習、團隊互動為主,而非拼高深、拼難題的應試集訓。這樣的確是蠻適當的調整。

總結

用我們成長年代所看到的,所記得的,去面對 30 年後的今天,是非常危險的。世界不一樣了,科技方便性不一樣了,台灣在國際貿易秩序中的定位,也不一樣了。我們必須自行閱讀、觀察、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狀況與孩子的狀況,做出個別化的決定。

這篇其實本來是要寫《誰在教育中國》的讀後感,但一開始講「動機」,就 2500 字,乾脆獨立一篇。書,就下次聊吧!

延伸閱讀

「人人可以上大學」的真相: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教育公共化才是教改唯一解

讓學測指考都倒下吧!李家同促改回聯考拯救窮孩子

除了棒協以外,台灣真正要翻轉的問題是──我們最大的職業賽事叫「聯考」

(本文經原作者 蔡依橙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恢復聯考,好嗎?教改,失敗了嗎?〉。首圖來源:chia ying Yang,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