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由你来提名一幅能参加「名画PK大赛」的美术画作,你会挑哪张呢?

这个提问是2024年知乎「最伟大的作品」名画PK大赛(“神仙打架杯”)的海选现场。海选时间为4月24日-5月6日。海选结束后本问题下符合规则且点赞最多…
关注者
270
被浏览
142,463

122 个回答

如果说欧洲的传统绘画是打开窗户,记录下瞬间的场景,那么中国古代的长卷就是一段旅程,一个故事。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长卷画,如连环画的始祖《洛神赋图》、描绘大好河山的《千里江山图》、表现宗教崇拜的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等。而我要推荐的,是描绘世间百态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也许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幅中国画。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末年京城开封的繁华场景。顺着汴河逐渐来到开封的闹市区, 从郊外的原野到城墙,仿佛坐上直升机,缓缓飞过北宋开封的上空。画家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开封各行各业的上千个人物、数百头动物、各色建筑、车马、船舶,场景繁而不乱,段落分明。

不设防的城墙
摸鱼的士兵
无人值守的望火楼

盛世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危机,衙门前懒散的士兵、无人值守的望火楼、不设防的城墙、大街上的争吵、闯入闹事的惊马……在这幅画完成后没多少年,女真人的大军就兵临开封城下,繁华一时的北宋遭遇了靖康之变的灭顶之灾。

清明上河图全长5.29米(后面有全图),仅凭人的一眼,或者西方绘画惯用的线性透视手法,是很难包罗如此丰富、庞大的场景的。因此张择端采用了中国绘画惯用的移动视角(或者叫“散点透视”),人的视角随着画卷的展开缓缓移动,仿佛跟着画家走过一段旅程,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独到之处。

今天的我们没法穿越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清明上河图》就如同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让典籍上枯燥的文字,有了生动可靠的画像,又仿佛像一部万花镜,方寸之间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百态。我喜欢闲逛,观察人类,那么想要观察宋朝的人类,《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标本。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长5.29米,宽0.25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城市生活长卷的开山之作,后世不但有各种仿作,二创,还有描绘不同场景的《南都繁会图》《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洛中洛外图》《太平城市图》等,可能也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影响,总之,开山之作的影响怎么强调也不错,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收集过不少类似的城市生活长卷——

欧洲古代有没有描绘庶民生活场景的名画呢?也有,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又被誉为农民勃鲁盖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彼得·勃鲁盖尔,婚礼的舞蹈,1566年

老勃鲁盖尔的画,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毕竟是线性透视规则下的绘画,只能描绘一幕场景,没有清明上河图那么广阔的视角,以及琢磨和解读的空间。

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画作。

希孟,千里江山图

比如前面提到的《千里江山图》,18岁少年的惊世之作。

辽代画家,丹枫呦鹿图

辽代不知名画家的丹枫呦鹿图,浓艳的设色让人想起后世的波斯细密画,据说真迹更加华丽。

南宋马远的水图,仅通过线条就表现出水的体积和质感。

牧溪,六柿图

南宋画僧牧溪的六柿图,非常受日本人喜爱的一幅中国画,透露出一股禅意。

徐渭,墨葡萄图

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酣畅淋漓,变化多端的墨色,体现出徐渭本人狂放肆意的个性。

清代画僧石涛的万点恶墨图,四百年前的作品,杂乱的墨点背后,仿佛与现代绘画有暗合之处。

《京师生春诗意图》全图,手机查看原图,电脑点开后在新标签页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清代徐扬的《京师生春诗意图》,徐扬画过和《清明上河图》类似的《姑苏繁华图》。这幅《京师生春诗意图》借鉴了西方的线性透视,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展现出清代北京的生活百态,我之前详细写过。

但是题目只能提名一幅画,抛砖引玉,不多介绍了。

相关内容——

我提名的是:《挟弹游骑图》轴

《挟弹游骑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一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男性的形象,在传统艺术作品,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过,这可能不是个好的问题,因为传统艺术有传统艺术的规则,现代观念有现代观念的取向,两者抵牾之处甚多,虽然不至于冰碳,但是也很难融而唯一。

那么,退而求其次,我想追求一种男性化的、中国传统意味的“性感”。这种感觉,绝非那种现代性的直白抒发,也非那种魏晋式对主流的非暴力不合作。

首先这种性感要蕴含着健壮,所以骑马是个很适合的内容题材。因为刘备曾经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可见骑马是一种可以锻炼肌肉的行为。在骑马的各种活动中,打猎是一种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其寓意毋庸置疑《挟弹游骑图》的内容是一次骑马打猎过程中的任务动态捕捉,所以我想《挟弹游骑图》足以满足对健壮的表征。

其次这种性感要蕴含着一定的颜值。《挟弹游骑图》的骑马人胡型虽然很含蓄,但是轮廓形态都很耐看,眉眼延续了宋人的生动笔意。幞头既是身份的象征,也为文艺气质增添了一个脚注。

第三,这种性感必须是收发自如的,正如画面的主人公,持弓拎囊,正在探索猎物,但是充满了自信,通过目光所向,我们可以得知,标的应该是树上的鸟。这里画家用了“藏”的手法没有把鸟画出来,这样能让观众更好得代入猎手的视角。

最后,这匹猎马膘肥体壮,肌肉饱满,举足之间很配合主人的情绪,放慢速度以便保证猎手随时出手的稳定性,两只小眼睛带有一丝萌感。猎手的大红圆领袍在水墨灰度构成的环境中,也为人物提升了三分精气神,而且会让观众不由自主就把目光汇聚在主角身上。

总之,这幅画有宋人的精致,但是底色是用含蓄的手法表达唐代的风度,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表现了一位中国古典男性的性感,特提名为能入选“知乎名画PK大赛”的美术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