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的「門」在哪裡?剝皮寮,剝誰的皮?7張圖帶你看萬華的傳奇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西門町的「門」在哪裡?剝皮寮,剝誰的皮?7張圖帶你看萬華的傳奇

西門町的「門」在哪裡?剝皮寮,剝誰的皮?7張圖帶你看萬華的傳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過時代的變遷,如今在同樣的萬華區內,西門與艋舺的城市面貌卻有著極大的不同。什麼樣的因緣與有趣故事造成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次來到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與艋舺。

今日萬華地名雖是由艋舺的台語發音演繹而來(*註),但實際區域卻涵蓋了舊艋舺與西門町。經過時代的變遷,如今在同樣的萬華區內,西門與艋舺的城市面貌卻有著極大的不同。什麼樣的因緣與有趣故事造成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讓我們跟蹤貓老闆,看看他們在這裡尋覓到什麼!

西門地圖系列-01

西門町地圖。

西門町位於台北城西門外,因而稱為「西門」町。還尚未被稱作西門町的清領時期,則為艋舺市街的北部,直至日治時代前,並無太大的發展。

進入日治時代後,因著生活需要,日本人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規畫設立休閒商業區。當時的台北座、榮座、浪花座、西門市場跟八角堂(西門紅樓)都位於此區塊內,讓西門町搖身一變成為熱鬧繁榮的商業地帶及娛樂場所。

「快點把飄浮泡泡裝上,別再玩了!喵!」

西門廣場。「快點把飄浮泡泡裝上,別再玩了!喵!」

從日治時代至今的西門町,都是熱鬧繁榮的娛樂場所。在今天,更是鮮明地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聚集地,同時也吸引著國外背包客來此造訪。

然而在西門町的聚集地—西門廣場,位於西門捷運站前、中華路與成都路交叉口。在日治時代時,此處為西門圓環—橢圓公園。而令人好奇的是西門町的西「門」呢?

原來在1901年,由於日本人在此進行市街改正,把在清代時建成臺北城牆一併拆除,拆除的過程當中也把西門(寶成門)一併拆除。

在拆除後,因為民意反彈,讓總督府改變心意決定將其他四座城門(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留下來,直至今日,也讓西門(寶成門)成為台北城唯一被拆除的城門。

「輕飄飄的感覺不錯吧!喵!」  「我麼有點暈…熊」

「輕飄飄的感覺不錯吧!喵!」
「我麼有點暈…熊」

提到了西門紅樓,很多人會聯想到「西門創意市集」,而在日治時代,西門紅樓確實也同樣是個市集。

在1895年日本人來台後,西門設為日本人居住場所,當時的市場還是用簡單的木造房舍作為市場建築,以方便當時日人購買生活物資。直至1908年西門市場落座於此後,成為台灣官方市場。由於建築形狀為八角形,因此也稱做八角堂,裡頭賣的為文教用品以及西藥、土產……等,而後方十字建築的部分則作為當時的傳統市場。

1945年台灣光復後,西門紅樓改為表演京劇以及說書相聲的地方,當時稱此為「紅樓劇場」。1997年後,西門紅樓正式成為三級古蹟保存至今。到了今天,西門紅樓已成為文創夢想的發展基地,成為歷史空間被活化利用的典範之一。

西門地圖系列-07

艋舺地圖。

一府二鹿三艋舺,形容當時台灣三大地區的盛況。

府城台南、彰化鹿港與台北艋舺為台灣清代三個重要發展據點,在航運重要的時代中,這三個地方同樣都有地利之便,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方式以及經濟命脈,然而北台灣最繁華的地方就是艋舺。

艋舺(bangka)為平埔族的獨木舟或獨木舟聚集地之意,故漢人以閩南語諧音,將此地名取為艋舺。因著商港便利,艋舺當時相當繁榮,不過卻在1860年後,河砂淤積,使得艋舺的地位逐漸被大稻埕取代。

「晚上,雷達訊息比較好,碎片好像就在這附近,跟我來,快!喵!」

龍山寺。「晚上,雷達訊息比較好,碎片好像就在這附近,跟我來,快!喵!」

在清代時,艋舺由於商港而繁榮,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漢人,並將家鄉的信仰請來台灣,在1738年合資興建起龍山寺。

我們今天所看見龍山寺的規模並非清代所保留下來的規模,在日治時代時,龍山寺部分土地曾被充公使用。1919年,由於龍山寺老舊破損,於是召集地方人士進行募款重建,重新動工整修成為我們今日見之規模。不幸又復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使大殿遭到全毀,戰後才修復至今日的狀況。

這款的代誌,學校攏無提:「臺北大空襲」70週年
「台北大空襲」70週年:這場轟炸改變了台北的城市地景

如今,龍山寺已成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並且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西門地圖系列-06

剝皮寮街。

剝皮寮街,剝誰的皮?

剝皮寮地名,據說源自於此地曾經發達一時的加工行業,在此剝除經船運而來的福州杉樹皮,並加工出售,因此而得其名。 日治時代的市街改正,於此區塊南方筆直地開了一條大街,以洋樓形式作為南側街道的立面。再由於人口逐漸增加,使得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不敷使用,才將剝皮寮納入校區運用。由於政策上限制居民不得任意改建、增建,才意外地將三米寬的舊商業街融合清代、日式與光復後建築而保留下來。

剝皮寮獨特而豐富的面貌,吸引不少單位在此處辦活動與展覽,甚至來剝皮寮街巷取景拍攝電影,讓剝皮寮吸引了不少旅人前來拜訪。

西門地圖系列-08

清水巖祖師廟。

一般的廟宇皆為坐北朝南,然而在艋舺的清水巖祖師廟則是少有的坐東朝西。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建於1787年,然而在1853年發生頂下郊拼事件,使祖師廟遭受波及而焚毀。修復工程從1867年到1875年才告修復完畢。

清法戰爭時,法軍一路攻打到滬尾,台北情況緊急,傳說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擊退法軍,台北才得以平安解圍。因此,正殿掛有當時因清法戰爭建功,清光緒皇帝御筆賜予的匾額「功資拯濟」,使得清水祖師廟的香火越來越鼎盛。

*註:艋舺是萬華舊稱,日治時,因艋舺以台語發音(Báng-kah),與日語「萬華」(Manka)相似,「艋舺」因此易名為「萬華」。

更多旅行地圖插畫,請看Nuomi’s Facebook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