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維持現狀」的消極意義與積極願景 - 自由評論網

社論》「維持現狀」的消極意義與積極願景

台海風雲,小英八年命好不怕運來磨,地緣動態令台灣水漲船高,但她「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表現高度的戰略耐性。反觀,習近平兜攏專制軸心,在印太、全球更加躍躍欲試。烏俄戰爭、以哈衝突,對習近平野心的嚇阻、刺激兩種作用何者較大,還有待觀察。在硬仗中當選,賴清德表態延續小英路線,維持台海現狀與捍衛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我國駐美代表俞大㵢在華府發出信號:賴總統上任後,不會正式宣布獨立,而且會非常負責任地延續維持現狀道路,對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對於台灣的未來式,除了習近平別有所圖,「維持現狀」幾乎已成國際、國內的共識。說出這個標準答案,一般民眾總是覺得心安理得,而頭面人物更樂得安全過關。至於,習近平不斷挑釁,測試西方底線,現狀正被改變中,則較少人深感憂患。於是,「維持現狀」有點類似平安符,貼上一張求心安。當這成為全民運動,短期而言的確減少爭議,大家維持表面和諧,但長期來說卻是一個陷阱,亦即,台灣不提出自己的主張,不追求自主的未來選項,那麼,不無可能最後會滑入「被決定」的命運。其中,被中國決定,將萬劫不復。與此同時,美國等口中的「維持現狀」,路徑圖走向何方,也是個懸疑。

「維持現狀」這種心態,反映了客觀現實,也充滿不確定性。近年的民調顯示,「維持現狀」的民眾越來越多,明確統獨有邊緣化趨勢,政治人物自是隨波逐流。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極大化,且避免被戴上麻煩製造者的帽子,不約而同閃躲提出台灣的主張。不論傾向統一或獨立,一旦他們掌握執政地位,顧及地緣政治的敏感性,也都不致違逆國際、國內的政治正確,直到卸任才又暢所欲言。李登輝卸任後,走得比「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更遠。馬習二會,上海學者評點:二次訪陸對馬英九自身而言是一次昇華,原來他在任內不能說、不能做的,現在就是講真心話,也放得開、看得遠。小英呢?拭目以待。

這次,民進黨突破八年執政,但朝小野大、時移勢易。北京的對台攻略,遂更不掩人耳目,也更暴露「維持現狀」之被動。美中對蔡、賴政府,從不同角度設置柵欄。華府,力求「維持現狀」的表面平衡,令其得以專心應對中國挑戰。北京,則步步掐住蔡、賴空間,且利用國民黨協力加緊滲入台灣,而縱使面對武力侵擾陰影,台灣國會最大黨仍主張「兩岸同屬一中」。於是形成一種極大反差:統派可以到北京附和「兩岸同屬一中」,並且在台灣國會積極行動,獨派卻內外都不得伸張主權國家符號,只能退而求其次嚴守「互不隸屬」,也不在國際敲鑼打鼓,WHA觀察員只由友邦發聲。突破八年魔咒,依舊是一中灰色地帶的「中華民國」(國名、國旗),「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國歌)。

最近,美國亞太助卿康達、副助卿藍墨克接連宣稱,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不涉及台灣主權。這對北京的「一中原則三段論」,很明顯是一種平行線概念。不過,華府的對台政策基調,依舊是「鼓勵各國有意義深化對台非官方關係」、「支持台灣強健、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及國際組織」,並未正面挑戰北京主張。以致,中國外交部理歪氣壯: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通過以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乃至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均予以恪守,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不承認台灣當局所謂在國際上的代表權。可見,不僅在兩岸交手方面,連在國際組織裡面,美、台約定俗成的「維持現狀」,令北京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在國際社會積非成是。

現狀不斷被改變,不變的現狀是台灣迄未被承認為國家。從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到美中三個公報,乃至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華府對北京的「一中原則三段論」未曾正面對決,「美國的一中政策」又實指台灣地位未定論。如此自我退讓,仍受北京無理糾纏,且無法阻其在國際指鹿為馬,也造成台灣的畸形政治:可以公然促統,不得越界謀獨。促統者與北京裡應外合,且揶揄「有種就宣布獨立」,不正常國家莫此為甚。最危險的是,這種失衡不啻為利用台灣民主落實「和平統一」開門揖盜。是以,國際、國內致力「維持現狀」者,至少必須自問自答:「維持現狀」的消極意義與積極願景如何兼顧?假使漫無目的,演變成「維持現狀」慢性病化,恐有漸入膏肓之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