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日式官舍面臨都更危機!台灣史巨擘曹永和故居何去何從?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台大日式官舍面臨都更危機!台灣史巨擘曹永和故居何去何從?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24-05-13

瀏覽數 3,450+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日治時期官舍面臨都更危機,文史學者、文資團體提出新事證,希望搶救這片僅存的帝大官舍聚落群。取自聯合新聞網,余承翰攝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日治時期官舍面臨都更危機,文史學者、文資團體提出新事證,希望搶救這片僅存的帝大官舍聚落群。取自聯合新聞網,余承翰攝
00:00
00:00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原矗立四棟共八戶日治時期官舍,台灣史研究巨擘曹永和、人類學家陳奇祿等學者生前都曾長住此巷,為台灣文史開創重大貢獻。去年底官舍所有權人台大拆除其中一棟變停車場,另三棟也面臨都更危機,文史學者與文資團體正積極搶救,盼留住台灣重要文化場景。

北市文化局表示,去年起因該巷旁邊住戶有都更需求,希望與台大合作,依文資法先請文化局了解這些官舍有無文資價值,當時文資委員現勘後認為無價值,台大才先拆1號、3號雙拼棟。經文資人士提出新事證後,巷內雙號側官舍今明將重新會勘,單號側5、7號這棟新事證在認定程序中。

台北帝大首批建造校舍

這些官舍是台大前身「台北帝國大學」1930年建造的首批校舍,在甲乙丙丁分級屬乙種官舍,種類和近年也曾險遭拆的高等官舍俞大維故居、屬私宅的臺靜農故居不同。

關注大安區文史的台灣故鄉文史協會表示,他們早在2018年就提報此區為「聚落建築群」,一直遭北市文化局冷處理。去年底赫然發現已有官舍遭拆,緊急聯合其他單位提出曹永和等人曾居此處等新事證,希望搶救這片僅存的帝大官舍聚落群。

溫州街22巷4號,戰後臺大外文系教授俞大綵、前國防部長俞大維、農學院許文富教授等曾先後在此居住。取自臺北市大安區公所

溫州街22巷4號,戰後臺大外文系教授俞大綵、前國防部長俞大維、農學院許文富教授等曾先後在此居住。取自臺北市大安區公所

自學起家,深受國際注目

該巷中6號官舍,是曹永和從27歲起在此住42年之處。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指出,這正是曹永和在時任台大歷史系教授楊雲萍等人引薦下,進入台大圖書館工作的奮鬥時光起點。他以僅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的學歷,自學發表眾多台灣史論文,深受國際注目,開創以台灣島為主體研究的「台灣島史」概念。

「他在30年前就提出這種宏觀看法,改變整個對台灣歷史的觀點與學習角度,非常了不起。」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鍾淑敏表示,早期研究台灣歷史都是從台灣當做中國邊區的角度,曹永和則從台灣地理區位、海洋航路重新看待,深刻影響之後台灣史研究。
曹永和是自學的角色典範,從沒有大學文憑,一路贏得國際史學界肯定。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曹永和是自學的角色典範,從沒有大學文憑,一路贏得國際史學界肯定。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曹永和基金會董事長、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則說,曹永和還是荷據時期台灣史研究先驅,在自己不斷研究學習外,也鼓勵學生發表作品,眾多教導、指導學生都已是台灣史重要人物。

林玉茹說,曹永和可說是自學的角色典範,從沒有大學文憑,一路贏得國際史學界肯定,獲聘台大兼任教授、中研院兼任研究員,乃至獲選中研院士,一路生命史就像凸顯台灣史從被壓抑到百花齊放的過程。她認為,台大應思考如何透過曹永和故居等價值,發揮效應來回饋社會。

企業碳盤查就是困難重重?|大師觀點助企業有效計算「範疇三」

台大表示,2、4、6、8號,北市府文化局還在文資審議中,台大會經文化局審查結果確認不具文資價值後,才會進一步做綜合評估。

本文轉載自2024.05.13「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