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十字花科荠属植物)_百度百科

[jì]
十字花科荠属植物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十字花科荠属草本植物 [9]全体通常无毛,茎呈直立状态;基部生长叶片呈莲座状,基部小叶呈较长的羽毛状;花序顶生及腋生,小花的花柄等长,花瓣呈白色的卵形;果实呈倒三角形或心状三角形;花果期在4-6月。 [10]荠菜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 [11]
荠原产于中国,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12]要求冷凉和晴朗的气候,耐寒性较强,对土壤的选择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土壤生长最佳。 [13]荠菜分为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两种。 [14]荠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 [15]
荠药用价值很高,被誉为“菜中甘草”,《名医别录》中记载荠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荠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月经过多。荠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4]荠菜也叫“野菜”,是生活化的叫法,“荠菜”体现出文化性,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诸多文人墨客为它作赋。民间一直流传者农历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 [16]
中文名
拉丁学名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 [8]
别    名
荠菜菱角菜地米菜
命名者及年代
(L.) Medic.,1792
国际濒危等级
无危(LC) [17]

植物学史

播报
编辑
荠菜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 [1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生活型: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1]
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
株:高(7)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 [1]
: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 [1]
叶: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1]
花: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 [1] [18]
果: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 [1]
物候期:花果期4-6月。 [1]
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荠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枝叶
全体通常无毛,茎呈直立状态;基部生长叶片呈莲座状,基部小叶呈较长的羽毛状。
茎粗,直径可达2厘米,中空,有分枝,具多数纵肋,有开展柔毛。基生叶心状肾形或卵状圆形。
花果
花序顶生及腋生,小花的花柄等长,花瓣呈白色的卵形;果实呈倒三角形或心状三角形。 [1]
总状花序有多数花,成大圆锥花序;果梗细。 [19]
图片
两节荠

主要品种

播报
编辑
生产上主要两个品种: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 [3]
品种
特性
板叶荠菜
又叫大叶荠菜,粗叶头。叶肥大而厚,叶缘羽状缺刻浅,浅绿色,抗旱耐热,易抽薹,不宜春播,产量较高,品质优良,风味鲜美。 [3]
散叶荠菜
又叫细叶荠菜、碎叶头、百脚荠菜。叶片小而薄,叶缘羽状缺刻深,绿色,抗寒力中等,耐热力强,抽薹晚,适于春秋两季栽培、品质优良,香气较浓,味极鲜美,但产量低,栽培少。 [3]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荠生长在海拔30~100m的山坡、田边及路旁。 [1]荠属耐寒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生长适温为12-20℃。气温低于10℃,高于22℃时,生长缓慢,湿度高,品质差。荠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其生长旺盛,叶片肥嫩,品质好。对土壤ph值要求为中性或微酸性 [4] [20]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全世界温带地区广布,在欧洲主要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法国大陆、科西嘉岛)、德国、希腊(克里提、希腊大陆、东爱琴群岛)、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意大利大陆、撒丁岛、西西里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马德拉、葡萄牙大陆)、罗马尼亚、俄罗斯(中欧部分、东欧部分、加里宁格勒、北欧部分、西北欧部分、南欧部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巴利阿里、西班牙大陆)、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瑞士、土耳其(欧洲部分)、乌克兰、英国(大不列颠、北爱尔兰);在中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1-2]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荠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 [15]
多用于籽撒播法,在栽培畦内有较充足的底墒情况下撒种,如底墒不足,应播前浇透地块造墒,种子撒播力求均匀,撒后浅耙、镇压,使土壤与种子密接,以利种子吸水,保证出苗。亦可先浇水,待水渗下后撒种,再覆细土1厘米,春播用种量11.25-15.00千克/公顷,荠种子有休眠期,当年的新种子不宜利用,因未脱离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 [4]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种植季节

荠在中国长江流域可春、夏、秋3季栽培,春季栽培在2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播种,夏季栽培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如利用塑料大棚栽培,可于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随时播种。 [4]

选地整地

种植地选择排水良好、肥沃、杂草少的地块,避免连作。播前施腐熟有机肥22.5-30.0吨/公顷,浅翻、耙细,做成平畦。 [4]

田间管理

浇水:荠种子细小,易受土壤水分影响。在出苗前,一定要注意浇水保湿,浇水时间以早晨露水未干时比较好,浇水要掌握“轻浇、勤浇”的原则,不能一次浇透,每隔1-2天浇一次。 [4]
除草:荠植株矮小,往往杂草丛生,化学除草困难,影响荠品质,故管理中应经常中耕拔草,做到拔早、拔小、拔了,勿待草大压苗。 [4]
施肥:一般秋播后3-4天出苗-春播后6-15天出苗。当苗有2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追肥,施0.3%尿素液15吨/公顷,第2次追肥于收获前7-10天进行。以后每收获1次追肥1次,施肥浓度可适当提高。秋播荠的采收期较长,可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同春播荠。 [4]

采收管理

采收
荠是分次采收的,每次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采留植株要均匀适当,早秋播种荠,在真叶10-13片时即可采收,约9月上旬供应市场,从播种到采收为30-35天,以后分期收获4-5次,至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10月上旬播种的秋荠,随着气温逐步降低,生长变得缓慢,45-60天后才采收,以后可继续采收2次,2月下旬播种的春荠,4月上旬采收供应市场,而4月下旬播种的,5月下旬采收,春播荠一般采收1-2次,产量18.0吨/公顷左右。 [4]

留种方法

栽培荠需单独建立留种田。留种田播种期以气温降到25℃以下时为宜,一般长江中下游为10月上旬。播种宜稀,用种量11.25-15.00千克/公顷出苗后,要除去杂草和弱苗,以10厘米×12厘米株行距定苗。留种田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肥和钾肥(具体按当地测土配方施肥)。适时采收是荠菜留种的关健。当种英由青转黄7-8成熟时,为采收适宜时期,应选在晴天10:00左右收割。晒种株1-2小时,再搓出种子,将种子晾干。一般留种田可收种子750千克/公顷左右。好的种子呈橘红色,色泽艳丽,可作为下一年的荠菜生产用种。 [4]

病虫防治

播报
编辑
霜霉病
危害症状:荠的主要病害,春播荠在6月因阴雨天较多,或在秋天连雨天气,病害易大面积发生,其叶片往往感染霜霉病。 [4]
防治方法:一是清沟理墒,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拔除杂草,使植株通风透光;二是初见发病时,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4]
由于蚜虫前期不易发现,当荠叶片发生皱缩时,蚜虫危害已相当严重,叶片很快就会呈现绿黑色,以致失去商品价值,要定期检查叶片背面,发现蚜虫达到防治指标后要及时用10%蚍虫啉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防治,另外,清除田间杂草,进行合理轮作,也是防治蚜虫的有效措施之一。 [4]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营养价值

营养
荠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菜中甘草”,富含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纤维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2.74克/千克)、天冬氨酸(2.39克/千克)等,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21%;另外,含有原儿茶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以钙盐、钾盐及钠盐形式存在的荠菜酸、苹果酸、枸橼酸、对氨基苯磺酸、延胡索酸;蔗糖、乳糖等多种糖类物质;布枯苷等多种含黄酮类物质;还含胆碱、乙酰胆碱、酪胺、马钱子碱等。 [7]

药用价值

荠菜历来是药食同源的蔬菜,有民谚“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本草纲目》释名为护生草,甘、温、无毒。荠菜花最早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历代本草有所论述。药理证实有兴奋子宫、气管与小肠平滑肌,缩短出血时间,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退热,抗应激性溃疡等作用。荠菜是“菜中甘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的同时,又有健胃消食、明目降压等功效;其所含的登皮甙不仅能消炎抗菌,还能抗病毒、预防冻伤,对糖尿病和白内障病人也有疗效。《名医别录》记载“主利肝气,和中”。《日用本草》载“凉肝明目”。《本草纲目》记载“明目,益胃”。中医实践证明,其对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有一定疗效。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荠菜酸确能缩短出血凝血的时间,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荠菜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荠菜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是荠菜的主要抗炎成分之一。 [7]
《名医别录》中记载荠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荠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月经过多。荠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2]

植物文化

播报
编辑

人文背景

荠菜也叫“野菜”,是生活化的叫法,“荠菜”体现出文化性,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诸多文人墨客为它作赋。 [16]
荠菜美名远扬,得力于历代好美食的文人。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放翁,现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众口一词为荠菜唱赞歌。陆游曾吟《食荠十韵》,苏轼则有《与徐十二书》:“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砚壳,当于羹面上……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明人滑浩的《野菜谱》:“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却多多记录了同为食荠的人间辛酸史。 [5]

民间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传统,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6]
民间历来有荠菜崇拜,百姓认为春天食用荠菜,应时而食,可以驱邪明目,吉祥而健身。所以,江南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