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贖罪日之戰》:不問對錯只論輸贏,一部幾乎看不到戰爭場面的戰爭片 – 電影神搜

【影評】《贖罪日之戰》:不問對錯只論輸贏,一部幾乎看不到戰爭場面的戰爭片

潘光中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喬治歐威爾

以一部志在得獎的傳記電影來說,《贖罪日之戰》上映的時間實在太不湊巧-美國首映為今年 8 月 25 日,英國正式上映為 10 月 6 日-隔天就發生了「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直到台灣上映日(12 月 22 日),這場戰事依舊在持續當中,而且望不到和平休戰的曙光。

《贖罪日之戰》長版預告

《贖罪日之戰》劇情概述、主要卡司

《贖罪日之戰》(Golda) 的故事內容聚焦在 1973 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這場歷時 20 日(1973 年 10 月 6 日至 10 月 26 日)的戰事又稱為「贖罪日戰爭」,由敘利亞、埃及同時自北/南兩個方面向以色列進行大規模突襲,猝不及防的以軍在兩處戰場上都損失慘重,甚至一時間有亡國滅族的可能。以高塔梅爾夫人為首的以色列政府領導層,必須在最短時間裡穩住戰線,一面尋求西方盟友(主要是美國)的即時奧援,同時將戰爭局面扭轉為防守反擊。

本片導演是曾以《膚色》(Skin) 榮獲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蓋伊納蒂夫 (Guy Nattiv),劇本則是由《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 的編劇尼可拉斯馬丁 (Nicholas Martin),合力將這場關乎世界局勢的血戰,濃縮為以梅爾夫人為主視點的單方陳述。而飾演有「以色列鐵娘子」稱號的梅爾夫人的,正是被稱為「女王專業戶」的海倫米蘭女爵士 (DBE,Dame Helen Mirren),主要演員還有:飾演國防軍將領戴陽將軍的拉米希爾伯格 (Rami Heuberger),飾演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的李維史瑞柏 (Liev Schreiber),以及飾演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的歐哈德諾樂 (Ohad Knoller) 等人。

 

※以下內容可能包含劇透、成人議題以及個人主觀論述,請斟酌閱覽 

 

這是一部幾乎看不到戰爭場面的戰爭片 

雖說以震動世界的經典戰役為故事背景,但是全片卻沒有多少戰爭場面和戰場實況,僅有少數取自當年新聞報導的片段戰場畫面。電影開頭是梅爾夫人深邃堅定的眼眸特寫,鏡頭拉開後,觀眾才能看清場景全貌:燈光昏黃、煙霧繚繞的狹窄會議室內,老態龍鍾的梅爾,正在進行一場聽證會。這是一場追究戰爭責任的審問,而四年任期即將到頭的梅爾,正是接受審問的對象。

《贖罪日之戰》

是的,整部電影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藉由梅爾在聽證會上陳述的證詞,來回溯關鍵的二十天內,身為國家總理的她,到底做了哪些「好事」,好挽救那個搖搖欲墜、亡國邊緣的以色列。就從這場戲開始,全片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一個又一個陰暗窘迫的小房間裡進行,比方總理官邸的會客室、應變中心的戰情室、總理辦公室……輔以特別調色的晦暗濾鏡,還有重低音和段促節奏為主的情境配樂,在在都是為了將觀眾一起帶入和梅爾身處環境相同的沉重壓抑氛圍。

《贖罪日之戰》劇照

至於兩大前線激戰地-南方的蘇伊士運河西岸、北方的戈蘭高地-的血腥戰況,導演則是以偵察機帶回來的戰場空拍照、戰情室裡的無線電通訊、以及運輸機送回的大批將士遺骸等隱喻畫面,取代了一般戰爭片不可或缺的炮火交戰。一方面或許是囿於預算有限、不足以還原戰場實況;二方面也是主創的原始用意,就是只想呈現梅爾夫人個人在這段斷代史中佔據的分量和關鍵。這點,從片名「Golda」可見一斑,甚至用的是較少被外人稱呼的名,而非正式場合慣用的姓。

《贖罪日之戰》海倫米蘭

個人認為全片最動人的片段,並非每而數度背著眾人流淚的場次,而是那場令她寤寐難眠的惡夢。儘管她在人前都表現的堅毅卓絕,事實上她仍是那個身患絕症的垂老婦人,戰爭和生理的雙重壓力時時刻刻都可能將她壓垮。而這一段非常連貫的運鏡,搭配上後製音效成了全片的高光時刻,讓觀眾同時體會到戰爭的可怕以及生理上的病痛,對這位老婦人的摧殘,在技術展示和敘事表達都是相當成功。而海倫米勒所展現的純熟演技,不但演活了在病痛與驚恐中掙扎的梅爾,也值得再次挑戰小金人影后大位。

技術面極其工整,但立場面曖昧不清 

導演納蒂夫及他所率領的劇組各部門,在各自工作項目上的用心,非常容易從大銀幕呈現的效果中感知。特別是在光影的運用上,說得極端一點,整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推進,都集中在陰影處而非光亮處;相對的,演員在處理情緒波動時,也不全集中在表情和肢體這些顯而易見的地方,反而是那些背對鏡頭、或處在畫面邊緣的小動作細節。

另外一處用來隱喻戰爭與梅爾夫人的狀態變化,則是不斷出現的群聚麻雀。早期剛接到戰場警報時,鳥群在空中漫無目的來回飛竄和嘰喳紛擾,正如國防軍當下即段不利的戰局,也像是梅爾紛亂不堪的內心;即便穿越地道尋找光明出口,接下來不過又是另一處黑暗過道。而片尾當梅爾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看著電視畫面上那個成功與埃及達成和平協議的自己(這裡所使用的電視畫面是真實新聞紀錄片段),窗外的麻雀終於不再紛鳴啼叫,看似雨過天晴,可實際上卻是遍地鳥屍,病床上的梅爾也嚥了氣,所有的犧牲和嘈雜都如同她曾經的宣言:『這所有一切,都將隨我帶入墳墓。』

《贖罪日之戰》。

雖然導演在技術面上、以及海倫還原歷史人物的用心,都堪稱接近完美,但是那些劇情梅告訴觀眾的事情,卻造成了敘事立場的曖昧不清。其一,戰爭的起因看上去是國境兩端同時遭到侵略,但實際上「被侵略」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根本不是以色列受承認的合法領土,而是前三次中東戰爭(特別是被稱為「六日戰爭」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非法佔領地。其二,初期戰局不利的主因,並非敵軍的驟然突襲,而是梅爾和她的軍事幕僚忽略了前期的許多情報,並採取了錯誤的防禦戰略。其三,由於故事聚焦在猶太裔一方的反侵略,阿拉伯裔這一方所遭受的不公與壓迫,並沒有按比例的還原陳述。

 

無解的猶太裔與阿拉伯裔的衝突 

梅爾本人在就任總理初期的 1970 年,曾經接受過英國媒體的訪問。當時的訪問記者提問尖銳,不斷試圖挑釁梅爾,就以色列「攻勢防禦」的國防政策有諸多質疑,更懷疑猶太人全民皆兵的意圖。為此,梅爾舉出自己兒子與孫女的一段小故事──因為經常遭受週遭敵對勢力的砲擊,孫女和其他以色列孩童一樣,都經歷過防災教育,一聽到砲擊聲就得往最近的防空洞避難;某天,砲擊聲又響起,孫女本能地要開始奔跑,父親(梅爾的長子)拉住她安慰道:這次不用跑,因為這是我們國防軍打到對面的大砲。孫女停頓了幾秒,遲疑著問父親:那對面的小朋友知道要去防空洞避難嗎?他們有防空洞嗎?

《贖罪日之戰》電影劇照

梅爾這樣回答的本意,是想提醒記者:我們並沒有給孩子灌輸仇恨教育。其實從舊約聖經〈創世紀〉來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根本都是系出同門的兄弟,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只是猶太人是出自嫡子以撒,阿拉伯人出自庶長子以實瑪利。而近代做為戰爭導火索的信仰問題,穆斯林族裔所信奉的可蘭經,去除名詞上的差異,經節內容與猶太裔信奉的舊約聖經有九成以上的雷同。究竟為何在三千年後成為不共戴天的死仇,在現今全球地緣政治和勢力衝突的現況下,除非神子如同預言般再度降世,否則以人力想要化解,怕是完全不可能了。

延伸閱讀

TAGS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