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警鐘敲響
跳至主要內容

氣候警鐘敲響

2014年12月17日

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本體的小節……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我本是人類族群的一員,
所以不用尋問鐘為誰敲,反正它也是為你哀鳴。
- 約翰.鄧恩 (1572 – 1631)


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在二十四年前發表第一份評估報告時,科學家並不肯定所觀察到的全球變暖是自然變化還是人為影響。隨著氣候科學的演進及愈來愈多的觀測資料和証據,人為影響的徵兆變得更加難以忽視和否定。2001 年第三份評估報告的結論已認為自然因素導致變暖是不太可能。十多年又過去了,第五份評估報告的終極篇《綜合報告》(圖一) 在 2014 年 11 月公佈 [1],科學領域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訊息,人類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確實是再清晰不過!

圖一

圖一IPCC 第五份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


過去二、三十年,當氣候變暖的觀測和歸因變得愈來愈確定,IPCC 採用的詞彙亦愈趨凝重,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一日未能改善,本世紀內我們只會面臨更嚴峻的境況,極端天氣事件可能變得更頻繁,海平面亦會顯著上升。然而,世界對這些警示的反應仍是頗為遲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繼續攀升至 80 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見網誌「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對香港和其它沿海城市而言,海平面上升會增加海水淹浸的風險及熱帶氣旋的風暴潮威脅,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和基建設計必須具備充足的適應能力以應對這些潛在影響。

大自然已經響起警號,盡力喚醒人類。2014 年的全球氣溫很可能會打破紀錄 [2],而香港今年亦經歷了破紀錄高溫的夏季月份,6 月 至 9 月的平均氣溫是 1884 年有記錄以來最高。基礎物理定律告訴我們暖空氣可以盛載更多水汽,天要下雨時,便往往傾盆而下,而高溫下受熱的地面也會觸發更多大雨和雷暴。這些趨勢在香港已可以察覺到。以往一小時的雨量紀錄總要經歷好幾十年才會被打破,但這個紀錄在過去二、三十年卻是屢創新高,而最新紀錄的超越幅度更是相當之大(圖二)。2014 年香港雷暴活動的頻繁程度也是前所未見,截至 11 月底,雷暴日數已達 59 天,破了全年雷暴日數的紀錄。

圖二

圖二 香港天文台尖沙咀總部的一小時最高雨量紀錄 (1885-2013)


《綜合報告》發表後不久,中、美公佈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定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3]。雖然近日在利馬舉行的氣候峰會談判仍然出現困難,我們期望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明年在巴黎舉行的政府間談判帶來正面發展。我們一方面固然引頸以待,期望世界各國政府能夠認真面對氣候變暖的真相,但作為地球公民,我們也應當把問題視為己任,切實地改變過度消費的陋習和浪費,採納低碳或零碳的生活模式。這是當機立斷落實改變的時刻,氣候變化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它不單是影響遠在他方的人群或遙不可及的未來,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是這個氣候變化故事中的主角。



岑智明、李細明


參考:

[1] IPCC 新聞稿 – Concluding instalment of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http://www.ipcc.ch/pdf/ar5/prpc_syr/11022014_syr_copenhagen.pdf

[2] Global Analysis – 2014 year-to-date temperatures versus previous years
http://www.ncdc.noaa.gov/sotc/global/2014/10/supplemental/page-1

[3]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2/c_1113221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