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甲山组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亮甲山组

1919年叶良辅、刘季辰等命名的岩石地层名称
亮甲山组原称“亮甲山层”,属早奥陶世晚期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抚宁县亮甲山,故名。“亮甲山层”主要分布于冀、晋、京、津、辽、吉。
亮甲山组整合于冶里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下,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夹少量砾屑灰岩。
中文名
亮甲山组
原    称
“亮甲山层”
名    由
命名地点河北抚宁区亮甲山
地层代号
O1l

简介

播报
编辑
亮甲山组原称“亮甲山层”,属早奥陶世晚期地层,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抚宁县亮甲山,故名。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分布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以富含燧石结核、条带的白云岩及灰岩为特征。
富含化石,并可建立化石带,其中头足类两个带:① Eothinoceras-Leptocyrtoceras-Proteocamerocer-as带,②Manchuroceras-Coveanoceras-Hope-ioceras-Hopeioceras带O牙形虫可建三个带:①Scolopodusrex-Scaloellodustersus带(大致相当头足类1带),②Serratognathusbilobatus带(大致相当头足类2带),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带。全组厚40—250米,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

命名

播报
编辑
1919年,叶良辅、刘季辰来到柳江盆地,在亮甲山、石门寨、北林子一带首创亮甲山石灰岩一名。1920年孙云铸和葛利普(A.W.Grabau)在开平盆地建立冶里组。1921年孙云铸、杨钟健在冶里组之上增设马家沟组和珊瑚石灰岩,后者层位与亮甲山组相当。1922年,葛利普在《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一卷第一号
《中国北方奥陶纪动物化石》一书中引用了马底幼(F.F.Mathieu)在秦皇岛西北石门寨附近的剖面。该剖面由上至下分为亮甲山组、石门寨组、北林子组。北林子组厚95m,产古杯海绵(Archaeocyphia)、直隶角石(Chihioceras)、“枕角石(“Piloceras”)”等化石;亮甲山组厚275m,全为石灰岩,产平蛇卷螺(Ophileta plana)、?房螺(Hormotoma)、房角石(Cameroceras)及“枕角石”;亮甲山组与北林子组之间的石门寨组主要由石灰岩夹页岩组成,未见化石,厚155m。葛利普依据化石,将三者全置于下奥陶统,总厚525m。
1931年孙云铸和胡伯素,以及后来的清水三郎、小潘忠宏等人都曾指出亮甲山组与北林子组大致部相当,北林子组上部有23m鲕状灰岩,应属于中寒武统张夏组,和其下地层为断层接触。石门寨组则包括整个上寒武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后来发现珊瑚石灰岩所含化石bingfei珊瑚,有人将其改称为古杯海绵石灰岩。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重新厘定了全国地层名称,废弃了珊瑚石灰岩一名,确立了亮甲山组。 [1]

特征

播报
编辑
豹皮状石灰岩亮甲山组
层型:选层型河北省唐山市赵各庄长山亮甲山组实测剖面,周志毅、陈均远等,1983,唐山地区奥陶系的新观察,地层学杂志,7(1)。
特征:整合于冶里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下,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夹少量砾屑灰岩。
亮甲山组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是本区烧制石灰、水泥的重要原料;上部由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构成。亮甲山组与下伏冶里组整合接触,分解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石门寨北亮甲山地层剖面描述:
上覆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5.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夹浅灰白色细晶白云质灰岩。
————————————————————平行不整合——————————————————————
下奥陶统亮甲山组 总厚118m
4.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含头足类化石:扁豆满洲角石,房角石(未定种);海绵类化石:古钵海绵(未定种);腹足类化石:蛇卷螺(未定种) 39m
3.灰色豹皮状灰岩,夹少量砾屑微晶灰岩。含头足类化石:满洲角石。 58m
2.灰色细晶豹皮状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含头足类化石:马底幼河北角石;腹足类化石:蛇卷螺(未定种) 21m
——————————————————————整合———————————————————————
下伏地层为下奥陶统冶里组
黄绿色页岩
1.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亮甲山地层剖面区域

播报
编辑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中国北方标准组级地层亮甲山组(O1l)命名地点亮甲山及其所出露的奥陶系地层。
亮甲山奥陶系剖面包括冶里组上部、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原下马家沟组),三组为连续沉积。
冶里组(O1y):以灰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近顶部与砾屑灰岩互层,夹虫孔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黄绿色薄层灰岩,钙质页岩及云斑灰岩;顶为钙质页岩及泥灰岩,出露厚度65.9m,未见底。
亮甲山中、下奥陶统地层剖面图
亮甲山组(O1l):主要岩性为中厚层豹皮灰岩与虫孔灰岩互层夹砾屑灰岩;顶部为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和生物碎屑岩。含古杯类(Archaeocyphia)及藻类化石,厚65.8m。马家沟组(O2m):岩性为黄灰、褐灰、灰等色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和燧石条带,底为黄灰色,风化呈薄层状白云岩;顶为黄灰色中层白云岩,含松旋螺(Ecculiomphalus)等化石,厚65.0m。马家沟组顶部具有剥蚀面,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马家沟组形成于奥陶纪中期。在马家沟组沉积之后(大约在距今470Ma)本区发生海退,马家沟组升出水面遭受剥蚀。直到距今大约320Ma,本区才又下沉,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本溪组。这一沉积间断时间跨度长达150Ma,跨过了加里东构造阶段(寒武纪~志留纪)的晚奥陶世和志留纪、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泥盆纪~二叠纪)的泥盆纪和早石炭世,影响范围遍及整个华北和东北南部。孙云铸曾将这次大范围、长时间的“造陆”运动称为冶里上升。当时的华北古海称为华北陆表海,构成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岩石大多形成于潮下(低潮线以下)环境,也有一些形成于潮间(高、低潮线之间)环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