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百宝箱】「粤普之争」- 保卫方言的最后防线

多個團體反對「普教中」 要求議員表態支持粵語教中文

Source: Facebook/ 港語學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最近,香港再度出现「粤普之争」的激烈辩论。有评论指,中国政府「推普废粤」实质上是「推普废方言」的其中一部份,只是其他方言较不受社会舆论关注。究竟强迫学习普通话有何利弊?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讲解。


1997年,当英国将管治香港的主权交还予中国之时,当地只有四份之一人口能说普通话,哪怕只是「非常普通」的普通话。但二十多年过去,这个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普通话在香港使用的比率由25.3%上升至48.6%;英语的使用比例亦由38.1%上升至53.2%;相反广东话的使用比率则由1996年的95.2%轻微下跌至2016年的94.6%。看看广东省方面,粤语在当地逐渐失守已非新鲜事,主要原因是跟移民迁入有莫大关系。广东省目前常住人口有超过1.1亿人,相比于2000年的8,600万人口,16年间增长超过2,300万。即使自然生产而造成的人口增长占当中一半,亦有一千万是由外省迁入的,而他们说的语言则当然并非粤语。因此,当地人和外地人的日常沟通,自然便需要使用普通话。

香港电台电视部《铿锵集》节目早前访问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谢昊。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广东话越来越被边缘化及不受重视;又指很多服务行业会雇用外地人,不懂、不愿或不肯说粤语时,便会以「请说普通话」作回应。她说:「在自己的地方说自己的语言,却会被人家觉得自己是个难相处的人,这是最令我难以理解的。」她又指,民间亦有矮化方言,甚至街上有标语写「讲普通话做文明人」,好像说普通话才是文明的表现。有鉴于广东省的经历,部份香港人在越来越多人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趋势下仍对普通话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抗拒的心态,实在不难理解。

香港主权移交后,普通话一如所料地更受重视及更为普及。教育局在1999年开始公开宣传,其长远目标是要以普通话而非广东话作为中文科的授课语言,但未有提出实施的具体时间表。十年后,政府顾问小组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宣布,将支出2,600万港元予各学校,转为「普教中」。广东话关注组织估计,即使有多项学术研究都表明以母语教授中文才是最好,目前已有七成小学及25%中学均使用普通话教授中文。有小学学生家长批评学校多年来不断改动教授中文的政策,令女儿难以适应,明言「女儿一翻开中文书本,压力就会来」。她说:「女儿对于不懂的中文字,会看课本的普通话拼音,用普通话读出来...... 但只懂得把字拼出来,不等于懂得中文。不懂文字的意思就等于没学过。」

广东话被认为是起源于公元220年汉王朝覆灭之后,当时长时间的战乱令北方的汉人向南方逃离,由此将他们的古老语言带到南方。而在随后的唐朝、宋朝,诗词都是用粤语写成的,这亦无可置疑的事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和惨惨是闭口音,觅觅和戚戚都是入音k收音,互相呼应。相反,被称作「官话」(Mandarin)的普通话,最早的纪录则要晚得多,是在14世纪中国的元朝。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普通话方在全中国普及。而若果用普通话读出《声声慢》,觅(mi4)是第四声、戚(qi1)是第一声,韵味瞬间黯然消失。

网上媒体指,香港开埠一百多年来,粤语并未有因提倡英语而被消灭,但其他地方方言却逐渐式微。因为不论语言是文化载体也好、是沟通工具也好,只要越来越少人用,她便会自然消失。「粤普之争」虽然广受关注,但其他各大语系亦同样面对相同的处境,包括吴语、湘语、闽语等等。前上海名嘴周立波说过,上海年轻一代很少人能说标准上海话,小孩更不用说了。很多国家都让官方语和地方语共存,但中央为了推普而不准使用地方语,这绝对是「灭种」的做法。

在「一国两制」下,中国政府不能用类似对付广东省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来对付香港,规范广播和学校必须用普通话,而方言节目必须通过批准才能播放。也许,香港是保卫广东话及其他方言的最后一道防线。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