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還是睡不好,中醫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4,552

吃安眠藥還是睡不好,中醫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在台灣將近有400萬人口失眠註1,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藥註2,推估使用安眠藥人口近百萬。睡眠障礙已成為影響生活品質、慢性地損害健康,且是誘發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

在看診過程中,經常遇到患者說正在服用安眠藥,半顆或1顆,感覺藥量愈吃愈重,不吃睡不好,吃多了早上又昏昏沉沉的,人很不舒服。此外,也有不少患者補充褪黑激素、鈣片等營養品,但效果並不穩定。

安眠藥愈吃愈重,又眠淺易醒

門診中,經常可見到各種類型的失眠患者,有白領壓力過大焦慮失眠的、更年期綜合症的,還有疲倦、虛弱的群體,例如產後的女性。

日前一位在跨國銀行工作的高管因為失眠問題前來就診,年約50歲,表示已服用安眠藥1年多,每晚半顆,但不易入睡、眠淺易醒、醒時感覺渾身痠痛,需要走動放鬆,以及自己捶打揉按身體後,才能再入睡,而且再入睡以後也會提早醒來,種種睡眠障礙的情況,仍未能很好地緩解。近幾個月,因為實在太過疲倦,自行加大安眠藥服用劑量到1顆甚至1.5顆,愈吃愈重,醒來又覺得昏沉沉。

睡眠品質不佳切忌自行增加服藥劑量,應就醫治療根本病因。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經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診斷為肝鬱氣滯兼心腎不交的證型,給予針藥(針灸與中藥)並用的治療方案,口服黃連清心飲加減(以黃連清心飲為主方,根據症狀表現化裁其他單味中藥、熬製而成的水煎劑),每週針灸與罐療(以傳統火罐而非抽真空氣罐,在療程不同階段採用拔罐、滑罐、血罐等方式施治)1次。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個月後,患者恢復半顆安眠藥可穩定入睡,3個月後無需服用安眠藥,4個月後連中藥也不需要使用,此後每2~3週做中醫治療,睡眠質量穩定。

傳統火罐用於背部疏通經絡,有助氣血運行通暢。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中醫採針藥並治,從根本解決失眠之苦

中醫認為,「陽入於陰則寐」,就是說人入睡是陽氣潛藏體內的過程。心含君火,屬陽,若心神能自主收斂使陽氣歸根,自然就能安眠;反之,平常各種胡思亂想、心神飛躍,導致君火上浮不能下潛,則造成陽不入陰,則不容易入眠。即使入眠,亦會有夢。而經常的心火亢也會引起腎水虧,水虧又更不能斂陽,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使用鎮定藥物,以中醫觀點認為只是在睡前這一特定時間段,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雖能迅速改善症狀,但長久下來,就像橡皮筋一樣會出現彈性疲乏,也就是會產生藥物成癮的可能。

所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當被失眠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日常身心狀態時,我們可以在服用小劑量鎮定類藥物的同時,透過中醫辨證採用針藥並治,既能把晚上入睡的問題解決了,又可以透過調理,從根本上解決失眠的原因,避免長期服藥的副作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中西醫共治失眠講究對證用藥,長期可望逐步減藥。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失眠導致肩頸痠痛、頭痛,也能同時改善

失眠在中醫屬於不寐,有心肝火旺型、心脾兩虛型、心腎不交型和頸椎病型,各證型有適用的藥方與針方,尤其輾轉反側時,又常兼見肩頸痠痛、腰背痛、腿麻、頭痛,都可透過針灸和中藥來達到改善的效果。

因此,失眠的中西醫共治可用於早期的藥物輔助,也可以調理長期服藥後出現的副作用,來逐步減藥,同時改善失眠的各種兼症,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辦法。

附註:

1. 世界睡眠協會(WSS)2018年於《睡眠醫學期刊(Sleep Medicine)》公布,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7%,推估約有391萬的失眠人口。

2.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年調查發現,全台至少有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其中有3成的人服用安眠藥。

(本文作者為上海香柏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師林家伃)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