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年輕人到2047年最艱難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D161209

任志剛:年輕人到2047年最艱難

商業

發布時間: 2016/12/09 14:03

最後更新: 2016/12/09 14:10

分享:

分享:

前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任志剛效力政府28年,由統計主任到金融管理局總裁,再到現時在瑞銀集團當非執行董事,職途一帆風順,他笑言自己比現在年輕人「好彩」,

出嚟社會工作的時候,正係香港經濟起飛,無往而不利,我都未去過搵過工。

自在金管局退下來後,甚少出席公開場合對談,藉港台節目《大學問》機會,任總和年輕人由香港談到內地,由個人談到社會,這位前財金高官有問必答,思路清晰,完全感覺不到他已屆退休之齡。

香港篇:地產商寡頭壟斷上車難

有現場觀眾問香港是否已出現資產泡沫?任志剛覺得未爆的根本就不算是泡沫,樓市價格是反映了供求,

其實香港的樓市幾麻煩,如果你要我承擔這個責任,我也不知道可以做些甚麼(去穩定價格)。

他覺得樓市政策是十分複雜,如只處理700萬人的供求,那就容易處理得多,但現在香港樓市不單止是700萬人的市,「而家就算係只有十幾億(中國)人的十萬分之一希望在香港置業,你都唔得掂。」

香港現行的政策,令非香港居民買樓較困難,雖然現時內地資金來港步伐較慢,但可看到過往需求是強勁。他歎香港樓市的問題還是很難處理。

樓價不斷飈升,任志剛歸咎於地產商寡頭壟斷,令小市民無法反抗。(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延伸閱讀】 上車的悲哀 地獄儲錢7年只夠首期買161呎蝸居

談到現在地產市場,任志剛就指,在供應方面只有幾個地產商,「有寡頭壟斷既情況出現」;在需求方面,市民沒有團結去發聲,難以爭取利益,現在的情況是「價錢係咁,有錢咪買,冇錢咪冇辦法」,整個市場利益傾斜去供應方面。

不少年輕人歎上車難,任志剛亦認同在香港上車是一個好大課題,地產商在香港或某一個地方政治影響力大,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左右為難,不敢影響這群人的利益,他直言要「解決呢個問題係難」。而另一個憂慮是香港將來政治會變得如何。

而家十幾廿歲的同學,2047年就50歲,要照顧上下代,正正是最艱難、膊頭最重的時候,若果那時(2047年)有個好大嘅轉變會點呢?

但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較短視,習慣父母的寵愛,只懂享受,找不到方法持續下去。任志剛指現在20歲的同學未必會考慮到2047年的問題,或者只關心畢業後工作能否夠去一年兩次日本旅行。

年輕人另一關注的問題是,向上流的機會比上代減少,對前景感到悲觀。任志剛於1971年加入政府當統計主任,22年後任金管局總裁,他自言比現今年輕人「好彩好多」,任志剛在四十年代出世,正是人口金字塔凹入去的時候,出生率少代表競爭少,「出來社會工作的時候,正係香港經濟起飛的時候,無往而不利,我都未去搵過工」,引得全場譁然。

他續指,但現在情況不一樣,金字塔處於凸出來的位置,加上從內地來厲害的競爭,「當時無競爭,所以我算好好彩。」

他勉勵年輕人,只要做事態度認真,認清自己方向和目標,一心一意去做,和別人工作時予人態度認真的印象,別人自然會相信你的實力。

隨着上海等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蓬勃,香港亞太區金融中心地位似乎被動搖,任志剛覺得上海漸漸威脅到香港的地位,原因是香港一直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既然兩邊(內地)可以自己搞,中間人角色逐漸被邊緣化。

但若談到中國境內最好國際金融中心,任志剛認為香港穩守龍頭,優勢仍在,因內地有外幣管制,內地和外國資金未能自由流動,需靠深港通、滬港通等途徑流出國內。

任志剛稱,香港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令在北京的決策者感到憂慮,「(香港)靠唔靠得住㗎?若突然間佔中咁點呀,可以樣樣停晒喎」,中央政府會擔心香港「靠唔住」,做兩手準備,另建立金融中心。

近幾年,香港對內地金融市場態度卑躬屈膝,任志剛就說合作是雙贏,在從香港利益的基礎下出發,亦有從國家利益出發,他希望無論是香港財經界也好、年輕人也好,要認定自己角色,

我哋(香港人)唔係嚟乞你(內地),我係做得好,你應該要用我,如果我唔乖,咁就另計啦。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76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其他熱話】365日儲錢法 每日多儲1蚊買樓結婚有辦法

【其他熱話】花膠阿膠勿亂食 中醫:身體易「愈食愈傷」

【其他熱話】易潔鑊會致癌?專家拆解易潔鑊釋毒風險

【其他熱話】小六功課認名人 家長:真係認唔到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