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教訓】她賣樓套現、買理財產品勁蝕1000萬 從此明白︰「你要別人的利息 別人要你的本金」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收息攻略 - D230830

【血的教訓】她賣樓套現、買理財產品勁蝕1000萬 從此明白︰「你要別人的利息 別人要你的本金」

收息攻略

發布時間: 2023/08/30 21:00

最後更新: 2023/08/31 13:00

分享:

分享:

近月內地經濟再陷入各種危機,內房企業違約、經濟增速下滑等一連串問題,帶來的其中一個連瑣影響,是理財產品無法兌付。

內地媒體近日登出一名「苦主」的經驗,她沒有透露所買的是哪一家的理財產品,但產品無法兌付讓她血虧1150萬元人民幣。雖然這屬於內地的個案,但她的教訓卻值得讀者深思︰

「你想要別人的利息,別人想要的是你的本金」

年化收益10% 看似是正規公司

這名「苦主」今年40歲,過去4年她陸續把總共115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投進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的理財產品。產品的年化利率是10%,買之前理財顧問說,公司背靠大集團,此前未發生過未兌付的情況。她上網搜索過相關訊息,「公司看起來非常正規」。因此,她從100萬元開始投,一年後如期兌付,100萬元變成110萬元。

有點閒錢就投進去 甚至賣樓套現

由於賬戶上持續增長的數字「太完美」,她很快就着了魔似的,「手裡有點閒錢就投進去,想看數字愈滾愈大」。消費習慣都改變了,除了生活必要開支,原本用來買名牌手袋、衣服的錢都投進理財產品去。甚至還賣了房子,套現400萬元,也投進去這家公司的理財產品裡。最後她總共投了1150萬元。

4年間這產品沒有虧損,「看起來很完美」,讓她有安全感,她慢慢有一種躺贏的感覺,持續派發的收益變成她的被動收入。

收息80萬 賠掉1150萬

其實在理財產品「爆雷」前,她已經隱約意識到有問題,但終究沒有出手收回本金,結果就遲了一步。近一兩年,產品的年化收益已跌至6%。而在她出事前一個月,她也有同樣買了理財產品的親人,遇到無法按期兌付的情況。

直至今年7月中,輪到她自己的產品,其中一筆400萬元短期理財產品沒有兌付,網上流傳這家公司的其他產品也出事了,她再在網上找到同樣遭遇的朋友,大家都說「要做好接受最糟糕結果的準備」,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約略計算過,2019年開始投進這些理財產品以來,總共得到70至80萬元的利息,但為了這些利息,她現在可能要損失1150萬元。

生活要大幅改變

現在過了個多月,她的生活有重大改變,拖住了親人的生活費,包括要用來治病的100萬元,未能還給家人。自己要重新打工,而兒子就讀的幼椎園,由本來月費7000元的國際學校,變為普通的學校,而且要考慮減少上興趣班。本來家裡僱用了家傭,現在變為鐘點工人。

她沒有透露自己怎樣與資產管理公司周旋,只提及希望國家監管機構查出結果,等著最後能還她多少錢。

在金融市場興旺的時候,人人都可以是股神,個個都能靠着高收益取得比打工更多的被動收入。但古老的教訓是,愈高收益背後蘊藏愈大風險,而且即使今年有10%,明年就不保證了。無論買的是什麼產品,大家最後先了解清楚背景,小心流動性低的產品,做好風險管理的準備。

相關文章︰

【內房危機】這5隻香港基金有買碧桂園 它們危險嗎?

灌溉正確金錢觀 孩子理財教育8大重點 5至18歲要這樣教

別再相信直覺!散戶容易「圍爐」、愛自欺欺人 │ 4大原因、勿再以直覺評估投資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學堂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