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kàng]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亢(拼音:kàng、gāng、há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常用字)汉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2-3]亢的基本义是颈项,也指颈的前部,引申指咽喉,读gāng(又读háng)。由咽喉引申为要害。脖颈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较高,故又引申为高,读kàng,又高引申为抽象意义,表示高傲。还虚化作副词,表示极、很等意思。
中文名
拼    音
kàng,gāng、háng
部    首
五    笔
YMB(86);YWB(98) [4]
仓    颉
YHN [4]
郑    码
SQD [4]
笔    顺
点、横、撇、横折弯钩
字    级
一级(编号:0162) [1]
平水韵
去声二十三漾(kàng),下平七阳(gāng、háng) [6]
注音字母
ㄎㄤˋ,ㄍㄤ、ㄏㄤˊ
笔画数
2+2(部首+部首外)
异体字
𠕵、𪜠
造字法
指事字(存疑)
结    构
独体字,上下结构
统一码
基本区 U+4EA2 [4]
四角码
0021₇ [4]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亢”字构型不详,因依据文字之不同,因而各说其义,即使根据同一文字亦会有不同之理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亢是人颈的前部,是个象形字,它的上部是“大”字省掉了“人”只留下“亠”,实指“人”,“几”的形状像颈动脉的样子。读音为gāng。但是许慎的依据是篆文。“亢”甲骨文作图1,看上去更像一个双腿被刑具束缚的人。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指出,这个字像人形,中间那一笔短横表示“吭”,即咽喉,是指事字。窦文宇、窦勇认为,甲骨文“亢”是“大”字加指事符号构成,“大”字是人四肢活动的示意图,指事符号加在双腿上,表示两腿特别能走,由此产生亢进、高傲之含义。文字学家康殷认为此字像人两腿之间加着桎(古代撑在两脚之间的刑具),当是“桎”的初文。 [7-8]
西周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后横画上移,将人的下半身作“几”字形,故《说文》解作像颈脉形;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 [2]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kàng
形容词
高(多指音调或地势)。
high
《庄子·人间世》:“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水出鹈鸪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
高亢
高傲。
supercilious
《谷梁传·成公二年》:“楚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婴齐亢也。”
《新唐书·文艺传上·崔信明》:“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
不卑不亢
干旱。
arid
庾信《和李司录喜雨》诗:“纯阳实久亢,云汉万昭回。”
副词
极;过甚。
very
《左传·宣公三年》:“今公子蔺、姞甥也……先纳之可以亢宠。”
欧阳修《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自从还邑来,会此骄阳亢。”
亢奋;亢进;亢旱
名词
正梁。
《逸周书·作雒》:“重亢重郎”。 孔晁注:“重亢,累栋也;重郎,累屋也。”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属东方苍龙。参见“亢宿”。
《史记·律书》:“南至于亢。亢者,言万物亢见也。”
(Kàng)姓氏用字,参看“亢姓”。
动词
抵挡;匹敌。后多作“抗”。
resist;
withstand
《左传·宣公十三年》:“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
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嗟嗟维王,虽古谁亢?”
庇护;保护。
shelter;
shield
《左传·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宋濂《郑楫墓铭》:“窃意其能亢吾宗,今不幸死矣。”
举,兴起。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
担当。
《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gāng
(又读háng)
名词
咽喉,喉咙。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比喻要害之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gēng
人名用字。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张湛注:“音庚桑,名楚。《史记》作亢桑子。”
[9-10]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亢部】古郎切(gāng)
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凡亢之属皆从亢。
颃,亢或从页。 [11]

说文解字注

人颈也。
段注:史、汉《张耳列传》:乃仰绝亢而死。韦昭曰:亢,咽也。苏林云:肮,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娄敬传:搤其亢。张晏曰:亢,喉咙也。按《释鸟》曰:亢,鸟咙。此以人颈之偁为鸟颈之偁也。亢之引申为高也,举也,当也。
从大省。
段注:上人。
象颈脉形。
段注:下冂。苏林说与此合。古郎切,十部。按亦胡郎切,亦下浪切。俗作肮,作吭。
颃,亢或从页。
段注:此字见於经者,《邶风》曰: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曰: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解者不得其说。玉裁谓:当作飞而下曰颉,飞而上曰颃。转写互譌久矣。颉与页同音,页古文〔⿰旨首〕飞而下如〔⿰旨首〕首然,故曰颉之。古本当作页之。颃即亢字。亢之引申为高也,故曰颃之。古本当作亢之。於音寻义,断无飞而下曰颃者。若杨雄《甘泉赋》:柴虒参差,鱼颉而鸟胻。李善曰:颉胻,犹颉颃也。师古曰:颉胻,上下也。皆以《毛诗》颉颃为训。鱼潜渊,鸟戾天。亦可证颉下颃上矣。俗本汉书胻譌从目,作䀪。《集韵》入诸《唐韵》,谓即燕燕之颃字。俗字之不可问有如此者。杨雄解嘲:邹衍以颉亢而取世资。《汉书》作亢,《文选》作颃,正亢、颃同字之证。页部曰:颉者,直项也。亢者,人颈。然则颉亢正谓直项。《淮南·修务训》: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无不憛悇痒心而悦其色矣,此正用直项之训。解嘲之颉亢,亦正谓邹衍强项傲物而世犹师资之也。亢用字之本义。东方朔画赞云:苟屈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亦取直项之义。 [12]

广韵

古郎切,平唐见 ‖亢声阳部(gāng)
亢,星名。一曰亢父县。《说文》:“人颈也。”
苦浪切,去宕溪 ‖亢声阳部(kàng)
亢,高也。旱也。亦姓,出《姓苑》。 [13]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 亢;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唐韵》古郎切。《集韵》《韵会》《正韵》居郎切,并音冈。《说文》:人颈也。《史记·娄敬传》:搤其亢。
又《尔雅·释鸟》:亢,鸟咙。注:亢即咽,俗作吭。
又《玉篇》:苦浪切。星名。《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注:列宿数起角亢,故曰寿。《史记·天官书》:亢为疏庙。《春秋·元命包》:亢四星为庙庭,听政之所,其占明大,则辅臣忠,天下宁。
又过也,愆也。《易·乾卦》:亢龙有悔。《正义》: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
又旱曰亢阳。
又极也。《左传·宣三年》:可以亢宠。
又强也,蔽也。《左传·昭元年》:郑太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又无所卑屈曰亢。《唐书·崔信明传》: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
又督亢,龙亢,俱地名。
又姓。明亢思谦,临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
又敌也。扬雄《赵充国赞》: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
又同庚。亢仓子,《庄子》作庚桑子。 [14]
《说文解字》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亢字书写笔顺
“亠”“几”大致等宽。“亠”在竖中线上端。“几”,居下居中;首笔撇起笔于横中线;乙(横折弯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竖段在竖中线右侧,钩尖与“亠”右端垂直对齐。 [5]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
ɑŋ
王力系统
k
董同龢系统
k
ɑŋ
周法高系统
k
李方桂系统
k
ang
西汉
东汉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k
ɑŋ
拟音/王力系统
k
ɑ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k
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k
ɑn
拟音/李方桂系统
k
â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k
ɑŋ
[15]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古郎切
kɑŋ
去声
四十二宕
开口呼
一等
次清
苦浪切
kʰ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居郎切
kɑŋ
𣃚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寒刚切
ɣɑŋ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居行切
kɪaŋ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开口呼
二等
次清
丘庚切
kʰɪaŋ
上声
三十七荡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举朗切
kɑŋ
去声
四十二宕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下浪切
ɣɑŋ
去声
四十二宕
开口呼
一等
次清
口浪切
kʰɑŋ
韵略
平声
居郎切
去声
口浪切
增韵
平声
丘刚切
平声
居郎切
平声
胡刚切
平声
古衡切
上声
下党切
去声
下浪切
去声
口浪切
中原音韵
阴平
江阳
开口呼
全清
kaŋ
去声
江阳
开口呼
次清
kʰ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歌秔切
去声
江阳
轲桁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七阳
次清
丘刚切
k‘aŋ
平声
十七阳
全清
居郎切
kaŋ
平声
十七阳
全浊
胡刚切
ɣaŋ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古衡切
kəŋ
上声
十七养
全浊
下党切
ɣaŋ
去声
十七漾
全浊
下浪切
ɣaŋ
去声
十七漾
次清
口浪切
k‘a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