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_百度百科

合肥市

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
收藏
0有用+1
0
合肥市,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1]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特大城市 [103-104]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部、长江三角洲西翼,环抱巢湖,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2]截至2023年,全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100号。2023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985.3万人,城镇化率85.55%。 [118]
合肥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淝河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101-102]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余年的县治、1400余年的府治历史,数为州郡治所。 [16]1945年9月,安徽省省会迁驻合肥。 [94]1949年2月,设立合肥市。1952年,安徽复省,合肥市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 [58]合肥市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之称。 [16]合肥市是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4]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6] [59]
2023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3.0:36.6:60.4。 [118]
中文名
合肥市
外文名
Hefei
别    名
庐州庐阳合州合淝
行政区划代码
340100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安徽省
地理位置
华东地区
安徽省中部
长江以北,环拥巢湖
面    积
11445 km²
下辖地区
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
蜀山区东流路100号
电话区号
0551
邮政编码
230000
人口数量
985.3 万 [118](2023年末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
皖A
地区生产总值
12673.8 亿元 [118](2023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合肥地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包拯故里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为扬州治。
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合肥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东晋,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年间,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乾元元年(758年),改庐江郡为庐州。中和到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期(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合肥人文地图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属保信军节度。绍兴初年,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年),合肥一度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属淮西道庐州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明太祖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又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合肥县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1660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咸丰年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安徽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寇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皖江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37]
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肥西县,又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
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同年4月6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行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长丰县,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 [73]
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11-12]
合肥夜景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区划沿革

1949年2月1日,合肥正式建市时,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直辖镇、第二直辖镇。同年4月,两直辖镇合并成立第四区;同年9月,撤销4个区,分设大东门、车站、西门、北门、南门5个派出所辖区。 [60]
1951年1月,从肥东县和肥西县划进8个乡置郊区,以后几次向四周扩展。同年11月,撤5个派出所,成立车站、东市、西市3个区。
1958年7月,肥东县、肥西县、巢县划归合肥市。
1960年3月,改车站区为东市区,原东市区改为南市区。
1961年4月,肥东县、肥西县、巢县划出市境,撤销巢湖区。
1963年8月,改南市区为中市区。
1959年5月,从巢湖周围4个县沿湖地带划出部分农村,设立巢湖(水上)区。
合肥市卫星图高清版大图
1964年10月,划寿县4个区和定远、肥东、肥西县各1个区,共7个区、55个公社,建置长丰县,属合肥市辖。
1983年7月,肥东县、肥西县复归合肥市辖。 [74]
2002年3月,合肥市区划调整,大致以南淝河、板桥河、老环城路、金寨路为界,将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调整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2004年6月,长丰县有2个镇和5个乡划归淮南市管辖。
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原居巢区改设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入合肥市。 [60]
2021年12月22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合肥市调整庐江县部分行政区划。同意调整庐江县庐城镇、万山镇、柯坦镇和冶父山镇管辖范围,设立东顾山、岗湾、移湖3个街道。 [82]
2022年6月,根据合肥市民政局《关于同意肥西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合民〔2022〕49号),撤销严店乡、高店乡,设立严店镇、高店镇,原严店乡、高店乡行政区域,变更为严店镇、高店镇行政区域,严店镇、高店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81]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 [112]合肥市人民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100号 [63]
合肥市行政区划
名称
面积
(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
643
247
139
316
2082
1835
2191
1695
2348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61] [90]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合肥市,位于华东地区,地处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西翼,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靠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南邻安庆市铜陵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千米 [58] [68]
合肥市

地形地貌

综述
合肥市环抱巢湖,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点为市境西部海拔高度595米的牛王寨 [58]
合肥市地形示意图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中部,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千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千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 [75]
市区地貌特征
合肥
第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郊大蜀山平地突起,山峰高达282米,为市区最高点。大蜀山周围和西北端的三十岗一带,地势较高,海拔在50米左右。往东南地势逐渐降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50米之间,南淝河及其支流沿岸地带降到15米左右。东南部的大圩、义城一带海拔在15米以下。巢湖沿岸海拔仅3~5米,是合肥最低的地方。
第二,地貌波状起伏。除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比较平坦外,大部分地区长期受流水切割,地面呈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的形态。岗冲方向以南北向和北东向为主,也有少数呈北西向。 [75]
第三,侵蚀堆积地形和堆积地形为主。晚更新世,合肥市及其附近地壳缓慢下降。大部分地区广泛堆积了厚度为30~40米的晚更新世的堆积物,受后期流水切割,发育成为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的缓低岗。南淝河两侧及其下游地区发育成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由全新世的松散的堆积物组成,其厚度一般为40~50米 [75]
市区地貌单元
合肥市区分为丘陵、缓低岗和平原3个地貌单元。
合肥市区丘陵面积小,仅分布于西郊。
合肥
合肥市郊的大部分地区因受流水切割、剥蚀,形成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的缓低岗。这里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多在5~15米;坡度2~5度,地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坡土层稍浅,冲坳土层较厚。缓低岗区入口密集,水源、肥源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作物有稻、麦、油菜等,近郊多种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
合肥市区河流两侧和湖滨地带,普遍发育成堆积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两部分。河谷平原分布在南淝河及其支流沿岸,呈条带状。它由河流沉积物冲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大东门以上为12~18米,以下为9~12米。平原宽窄不等,一般约宽2.5~3千米,最宽近4千米,最窄仅0.5千米。湖滨平原位于巢湖北岸,包括大圩、义城等乡(镇)的圩区。它由河流沉积物堆积而成,湖泊淤积也起一定作用。湖滨平原地势低平,在海拔15米以下。 [75]

气候特征

合肥市区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 [58]

水文情况

合肥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76亿立方米。。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长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境内还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 [58] [76]
合肥市

土壤

主要土类
主要土类
土壤类别
土壤介绍
黄棕壤
合肥市郊的黄棕壤,分布较广,是面积仅次于水稻土的一种土壤类型。它包括砂砾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马肝土、黄白土、暗石黄棕壤性土等土属。
砂砾黄棕壤和暗石黄棕壤性土 分布于大蜀山的中下部,它们面积都很小,成土母质为橄榄岩玄武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砂砾黄棕壤的表土层较浅,淡棕色,质地砂土至中壤,掺杂有砾石或粗砂。暗石黄棕壤性土的表土层较厚,暗黄棕色,轻壤土,含有砾石。这两个土属的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林木生长 [77]
粘盘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大蜀山的山麓地带,面积很小。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土体深厚,质地粘重。呈酸性反应。表层土较浅,棕黄色,小块状结构,掺杂有砂质风化物。中部有紧实的粘盘层,含有铁猛结核。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速效磷缺乏。
马肝土
发育在下蜀系黄土之上的旱地土壤。它位于市郊的海拔40~70米的低岗上。土体深厚,质地粘重,粘盘层发育明显。耕作层较浅,黄棕色,小块状结构,较紧实,肥力偏低。有机质为1.3%左右,全氮含量小于0.1%。因地势较高,易受干旱灾害。山芋、小麦的产量低而不稳。
黄白土
分布于市郊的一些缓坡上,海拔多为30~60米。成土母质也是下蜀系黄土。它与马肝土中部都出现粘盘层,但熟化程度比马肝土高些,质地比马肝土轻些。黄白土耕作层黄白色,较疏松,耕性良好。土壤养分较少,有机质含量在1.2%左右,全氦含量仅0.07%上下。
水稻土
水稻土是合肥市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类型,多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塝、冲以及圩区。它发育于多种母质之上。根据水型和母质,市郊的水稻土可分为浅马肝田、渗马肝田、沙泥田、马肝田、黄白土田、青沙泥田、青湖泥田、白土田、白马肝田等土属。
浅马肝田
分布于市西郊和西北郊的高塝之上,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土体深厚,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耕作层较浅,淡黄色,质地中壤至重壤,粒状结构,较松,有机质含量1.5%左右。由于地势较高,灌溉较困难,常是有水栽水稻,无水种旱粮。
渗马肝田
位于市郊一些地势较高地区,面积很小,地下水位低。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渗马肝田土与浅马肝田土比,耕层较厚,熟化程度较高,土壤肥力和耕作性能也稍好,多稻麦轮作。
沙泥田
分布于市郊部分河流两侧以及南部圩区,面积较小。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或河流冲积与湖相沉积交替形成。所处地势较平坦,地下水位在1米以上。耕作层呈灰白色,质地中壤,粒状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2.5%,全氮0.138%。速效养分含量也较高。
马肝田
广泛分布于市郊的冲和低塝,是本市水稻土中面积最大的土属。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是在粘盘黄棕壤上经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所处海拔15~40米,地下水位0.8~1.3米。耕作层灰黄色,质地以重壤为主,块状结构,较紧实,有机质含量约1.5%,钾较丰,磷较少。
黄白土田
市郊水稻土中的第二大土属,分布于郊区开阔的冲畈区河流两侧,地下水位在1米左右,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耕作层淡黄色,质地多为中壤,屑粒状,较疏松,有中量“鳝血斑”,有机质含量约1.7%,氮、磷、钾含量也属中等,土壤耕性良好,养分有效性高,排灌便利,旱涝保收。
青沙泥田
分布于市郊南部海拔低于10米的圩区,面积很小。它的地下水位40~60厘米,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耕作层浅灰色,中壤土,粒状结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较多,分别高于2%和0.1%。由于地势低洼,长期淹水,土质松软,陷入陷牛,耕作困难。一年一般只种一季稻。
青湖泥田
分布于市郊南部的低洼圩区,面积很小。所处海拔6~7米,地下水位40厘米以上,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耕作层灰黄色,质地粘土,松软无结构,有机质含量高于3%,全氮含量大于0.15%,为全市养分最丰的土壤。因所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渍害严重,耕性不良,粘犁粘耙。
白土田
多分布在市郊开阔冲畈区的河流两侧,面积较小。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或沟谷堆积物,地下水位在1米左右,耕作层灰白色,中壤土,粒状结构,较松。因受水的漂洗影响,养分流失较多,耕作层的有机质只有1.1%,全氮只有0.07%,速效养分的含量也偏低。土壤耕作性良好,但由于粉砂含量高,水耕后易淀浆板结。
白马肝田
分布在市郊的缓岗顶部和高坡上,面积较小。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耕作层较浅,颜色偏白,质地多为轻壤,粒状结构,较松。由于受雨水或灌溉水的漂洗,使耕作层的粘粒流失较多,粉砂含量相对增高,耕作虽易,但水耕后,淀浆板结。耕作层有机质1.4%左右,氮、磷、钾养分也较贫乏。
潮土
潮土发育于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位活动的影响,经长期耕种熟化而成。合肥市郊的潮土分布于杏花、常青、骆岗、城东、大兴等乡镇沿南淝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地区,本市的潮土面积很小,属灰潮土亚类、沙泥土属中的沙泥菜园土土种 [77]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自然资源
资源类别
资源介绍
图片
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
合肥市境内乔、灌木树种工有179种,隶属于59科111属常绿乔木常见的有白皮松马尾松油松黑松黄松桂花广玉兰等等。落叶乔木常见的有水杉池杉落羽杉腊梅皂荚合欢黄檀山檀刺槐槐树垂柳等等。灌木常见的有茶树千头柏海桐黄杨大叶黄杨月桂小叶女贞枸杞等等。木质藤本植物主要有爬山虎葡萄葛藤紫藤常春藤南蛇藤千金藤威灵仙等等。
合肥植物园
草本植物
合肥市境内绿肥植物主要有红花草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红萍等。药用草本植物共有1000种左右。其中主要有龙胆草益母草土藿香苍耳金钱草牛蒡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紫苏、艾茴香、野菊芭蕉车前草谷精草等等。杂草主要有白茅草、芭根草、狗牙根、荒草、刺桔、剪刀股狗尾草、牛皮毡、鹅观草等等。
红花草
动物资源
无脊椎类
合肥市境内昆虫有几万种,少数是益虫,其中主要有家蚕蜜蜂蜻蜓螳螂等。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苞虫等;危害蔬菜生长的主要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条跳甲等;危害树木生长的主要有松毛虫、松梢虫、黑翅土栖白蚁等。无脊椎动物常见的还有蚯蚓蜗牛蜘蛛蜈蚣蟋蟀蚂蚁等。
--
鱼类
合肥市境内鱼种有72种,隶属于10目21科。巢湖和南淝河等水域有白鲟长颌鲚银鱼太湖短吻银鱼胭脂鱼鲫鱼鲤鱼马口鱼青鱼草鱼鳤鱼等60多种。
--
两栖类和爬行类
合肥市境内两栖类动物有18种,隶属于无尾目的4科。爬行类动物有13种,隶属3目7科。其中,龟科有乌龟,鳖科有(甲鱼),壁虎科有多疣壁虎,石龙子科有石龙子(四脚蛇),蜥蜴科有北草蜥,游蛇科有钝尾两头蛇赤链蛇王锦蛇(菜花蛇)、红点锦蛇(水蛇)、黑眉锦蛇(称星蛇)、赤链华游蛇(水赤链)、小头蛇(秤杆蛇),蝰科有蝮蛇(土呆子)。
多疣壁虎
鸟类
合肥市境内鸟类有154种,隶属于15目37科。其中大部分为留鸟,如黄臀鹎丝光椋鸟乌鸫八哥画眉麻雀大嘴乌鸦红头长尾山雀等。部分为候鸟旅鸟,如白腹姬鹟白腰草鹬黑卷尾池鹭北灰鹟普通燕鸻
--
兽类
合肥市境内野生兽类有19种,隶属于5目9科,其中啮齿目、食肉目和翼手目占优势。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屋上鼠)、褐家鼠(粪鼠)、黄鼬(黄鼠狼)、草兔(野兔)、小伏翼(檐老鼠)等数量较多。黑线仓鼠、棕蝎、北方刺猬、小麝嗣等较为常见。大仓鼠红狐狗獾水獭豹猫(野猫)也有少量分布。
水獭
矿产资源
合肥市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石花岗石明矾石石膏灰岩矿泉水等。其中,肥东县磷矿储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庐江县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铜矿居第二位,其硫铁矿储量占安徽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安徽省三分之一。
--

人口

播报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合肥市常住人口为9369881人, [40]城镇化率达82.28%。 [41]
截至2022年末,合肥市有户籍人口800.16万人,比上年增加7.49万人;常住人口963.4万人,增加1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4.64%,提高0.6个百分点。2022年,合肥市出生人口8.57万人,出生率8.97‰;死亡人口5.15万人,死亡率5.39‰;自然增长率3.58‰,比上年回落0.14个千分点 [83] [86]
2023年,合肥城区总人口达到650.4万 [103]
截至2023年7月,合肥市实有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人口占安徽全省比重由2021年的15.48%提高至2022年的15.72%,上升0.24个百分点,人口首位度再提升。 [113]
截至2023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806.6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常住人口985.3万人,增加2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55%,提高0.9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8万人,出生率7.98‰;死亡人口6.0万人,死亡率6.16‰;自然增长率1.82‰,比上年回落1.76个千分点。 [118]
合肥市常住人口(2018年-2023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40] [57] [86] [95-97] [118]

政治

播报
编辑
合肥市现任党政干部
书记
张红文 [114]
市委常委
罗云峰钱岩松韦弋、马军、陈晓波杨伟赵兵让李同柱程雪涛 [43]黄维群、张泉、 [80]单虎 [84]刘卫宝 [92]杨志斌 [100]
主任
副主任
秘书长
市长
常务副市长
张泉 [87]
副市长
何逢阳 [13] [51]王连贵 [85]袁飞 [93]李命山、赵明
秘书长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李殊 [48]
领导信息截止2024年5月 [64-65] [108] [110] [114] [117] [119]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23年,合肥市全年生产总值(GDP)12673.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42.2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7654.38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为3.0:36.6:6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30074元(折合18413美元),首次突破13万元。 [118]
2023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其中项目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2%和4.6%。工业投资增长16.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2.2%,创近6年新高。战新产业投资增长17.6%,对全市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7.3%;新能源汽车投资、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9.2%和54.8%。新动能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7%,占全部投资的20.4%,创近8年新高,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1倍、1.9倍和1.5倍。数字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7.1%,占全市投资的20.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111]
2023年,合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税收收入674.03亿元,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34亿元,增长2.3%。重点支出项目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2%,教育支出增长6.7%。 [118]
2023年,合肥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93万户,比上年增长12.8%,创历年登记量新高,年末实有市场主体达168.89万户,增长11.6%。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达8406户。 [118]
2023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7%。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元,增长54.6%;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0万辆,增长1.4倍。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链产值超1300亿元,增长18.2%;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达2209.73万千瓦、2225.78万只。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9%,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31.6%。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投资增长13.7%,占固定资产投资20.4%。 [118]
2023年,合肥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94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31280元,增长8.9%;经营净收入7610元,增长6.5%;财产净收入4215元,增长5.7%;转移净收入9489元,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9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40元,比上年增长8.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91,比上年缩小0.05。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592 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82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01元,增长5.3%。 [118]
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2023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57] [86] [95-98] [118]

第一产业

合肥境内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荞麦山芋玉米高梁蚕豆豌豆豇豆绿豆赤豆等;农户和养殖场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黄牛水牛奶牛、马、驴、骡、猪、山羊、绵羊、兔、貂以及猫、犬等。
2023年,合肥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52.70万公顷,增长0.3%;蔬菜9.76万公顷,增长1.0%;瓜果1.12万公顷,增长6.1%;油料7.17万公顷,增长16.6%。全年粮食总产量298.74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夏粮61.22万吨,增长2.0%;早稻21.42万吨,增长0.1%;秋粮216.10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254.63万吨,增长1.6%。瓜果产量30.03万吨,增长7.3%。油料产量19.78万吨,增长8.7%。 [118]
2023年末,合肥市生猪存栏79.23万头,比上年下降7.0%;出栏168.51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36.75万吨,增长3.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93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22.38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10.28万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24.72万吨,增长3.6%。 [118]
2023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98.74
1.5
油料
19.78
8.7
其中:油菜籽
14.53
13.4
蔬菜
254.63
1.6
瓜果
30.03
7.3
肉类
36.75
3.5
其中:猪牛羊肉
14.93
3.9
牛奶
10.28
6.1
蛋类
22.38
5.9
参考资料
[118]
2023年末,合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17.5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万台,增长4.5%;联合收割机1.44万台,下降4.0%;排灌动力机械18.50万台,增长0.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1万亩。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6.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 [118]

第二产业

合肥市机器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从1954年开始,合肥市开始投资建厂,创办现代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合肥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架构,为合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合肥市主要工业门类有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革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印刷业、文体与工艺品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橡胶制品工业、塑料制品工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工业。
2023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创近21个月新高。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协同共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创年内新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元,同比增长54.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4.5%,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0万辆,同比增长1.4倍。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链产值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18.2%,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达2209.73万千瓦、2225.78万只。家用电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冰箱、洗衣机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2382.37万台、2688.62万台 [111]
2023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7户,比上年末增加162户。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8.8%,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7%,制造业增长1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分行业看,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保持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9.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1.4倍,液晶显示屏增长33.2%,家用洗衣机增长19.5%,集成电路增长2.6%。 [118]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汽车
万辆
134.36
66.4
其中:新能源汽车
万辆
74.60
143.4
叉车
万辆
12.44
4.4
集成电路
亿块
18.60
2.6
变压器
万千伏安
2489.83
14.8
太阳能电池
万千瓦
2209.73
-19.4
彩色电视机
万台
516.52
-18.5
家用洗衣机
万台
2688.62
19.5
家用电冰箱
万台
2382.37
14.6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873.52
10.9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125.82
-27.9
液晶显示屏
亿片
5.26
33.2
水泥
万吨
1493.17
3.3
卷烟
亿支
299.57
0.6
农用化肥(折纯)
万吨
27.92
6.1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3250.87
7.8
钢材
万吨
183.18
32.9
参考资料
[118]
2023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7.03亿元,增长8.3%;制造业443.35亿元,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3.08亿元,增长39.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28元,比上年减少0.45元。 [118]
2023年,合肥市建筑业增加值1833.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15户,比上年末增加95户。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9户、增加3户,超百亿元企业14户、增加1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279.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房屋竣工面积5900.45万平方米,增长3.9%。 [118]

第三产业

2023年,合肥市服务业增加值7654.4亿元,同比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13.25亿元,增长9.4%,其中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2066.33亿元,增长10.9%,对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4%。科技推广和会展等生产性需求显著增强,科技推广和应用、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7.5%和1.5倍;交通运输等出行服务增长明显,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43%和5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4.3%和18.1% [111]
2023年,合肥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6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31.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1.93亿元,增长11.5%;金融业增加值1196.43亿元,增长9.8%;房地产业增加值960.96亿元,下降0.9 %;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345.94亿元,增长5.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38.88亿元,增长9.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4.7%。 [118]
2023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5.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70.92亿元,增长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9.91亿元,增长2.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670.02亿元,增长3.3%;餐饮收入600.81亿元,增长20.1%。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4036户,比上年末增加61户。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增长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通讯器材类增长34.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4%,汽车类增长6.9%。绿色智能化商品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58.2%和38.2%。 [118]
2023年,合肥市进出口总额3588.13亿元,同比下降0.6%,降幅较年初收窄19.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327.07亿元,增长1.2%,较年初加快10.2个百分点。合肥中欧班列全年发运868列,较上年净增100列 [111]
2023年末,合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452.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住户存款9434.05亿元,增长17.8%;非金融企业存款8266.14亿元,增长4.6%;机关团体存款5291.09亿元,增长11.6%;财政性存款821.51亿元,增长4.6%;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1472.27亿元,下降6.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748.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住户贷款9203.84亿元,增长8.6%;企(事)业单位贷款18350.05亿元,增长22.7%。 [118]
2023年,合肥市新增上市公司8家,首发募集资金178.41亿元,其中科创板上市4家。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8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82家。全年债权融资4131.88亿元。 [118]
2023年,合肥市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0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42.79亿元,增长3.4%;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65.57亿元,增长5.7%。赔款和给付157.56亿元,增长8.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97.39亿元,增长6.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60.17亿元,增长12.6%。 [118]
2023年,合肥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6.46亿件,比上年增长1.9%。快递业务量13.37亿件,增长0.7%,实现快递业务收入95.44亿元,增长3.7%。电信业务总量1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2.59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82.82万户,增加37.7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2.8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44.5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6.54万户。 [118]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历朝历代都重视合肥地域的书院建设,历史上有庐阳书院包公书院景贤书院秋浦书院正学书院等众多书院。宋嘉定时,书院有房屋三百余间。明弘治间,有殿、庑、门、堂、桥、斋、居、号室。清代起,通过科举考试,合肥中进士人数48人,有李鸿章龚鼎孳等代表人物。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 [52]
截至2023年末,合肥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58所(含成人高校、不含军事院校),其中研究生培养院校9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77万人,在校研究生8.25万人,毕业生2.0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8.24万人,在校生67.20万人,毕业生24.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48所,在校生8.95万人。普通高中99所,在校生17.5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1.96%。普通初中216所,在校生27.36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5.13%。小学441所,在校生69.11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9.32%。幼儿园1573所,在园幼儿33.9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96.52万人,其中城 市40.60万人、农村55.92万人。 [118]
合肥市主要学校名单
类别
主要学校
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
成人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
合肥工业大学(双一流)
安徽大学(双一流)
/
军事院校
/
研究院所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中心(合肥)
信息截止2024年1月 [14-15]

科学技术

合肥市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截至2021年,合肥市拥有建成、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66所,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78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均居省会城市第一,集聚各类人才220多万人。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59]
合肥科技馆
截至2021年末,合肥市共有院士工作站70个,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部属(重点)实验室(含部属、省部共建)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20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地联合17个、省级101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7个,其中国家级1个、国地联合4个、省级6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5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78户,比上年增加1250户。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8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4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9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40个。
2021年,合肥市共授权专利53843件、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发明专利9741件、增长28.3%。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3949项,成交金额435.67亿元,增长88.9%;签订吸纳技术合同7346项,成交金额431.3亿元,增长26.3%。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4005项,增长36.2%;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3916项,实现产业化应用1150项。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398项。1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57]
部分国家重点科研机构
国家实验室
国家大科学工程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一、二期工程)
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45]
HT-7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3年,合肥市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5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地联合17个、省级172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3个,其中国家级1个、国地联合4个、省级5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25个,其中国家级57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4个,其中国家级37个、省级51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32个, 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54个。 [118]
2023年,合肥市登记科技成果6563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571项。授权专利5.90万件,比上年下降0.6%。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6.80万件,比上年增加1.39万件。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4947项,成交金额694.60亿元,比上年增长7.3%;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808项,成交金额574.79亿 元,增长31.8%。 [118]

文化事业

合肥市图书馆
2023年末,合肥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2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7个、非国有博物馆25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专业档案馆(城建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项。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651.31万卷(件、册)(不含寄存档案),专业档案馆(城建馆)馆藏档案41.52万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 [118]
主要公共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城
合肥科教书店
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
合肥瑶海图书城
-
-

体育事业

合肥
2021年,合肥市成功组织4项大型赛事和227项市级体育赛事。在各种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中,该市运动健儿共获得424枚金牌、334枚银牌和351枚铜牌。成功举办2021合肥马拉松线上赛、合肥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等,成功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国际象棋、象棋、围棋三项比赛。
2021年,合肥市完成4个体育公园、16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14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和7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20个街道或社区体育俱乐部、200个示范晨晚练点、10个三人制篮球场等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31次,参加活动总人数12.42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57]
2023年,合肥市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09项市级体育赛事,成功承办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举办2023合肥马拉松赛、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环巢湖国际骑游大会、长三角房车(汽车)集结赛、长三角龙舟邀请赛等赛事活动。2023年全市注册运动员12345人,比上年增加3059人。杭州亚运会取得3 枚金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参加省级赛事共取得333 项第一名。全市新建健身步道(绿道)46处,完成健身步道(绿道)200公里,新建和升级体育公园(含口袋体育公园)20处。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926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到103.53万人次。 [118]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合肥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013个,其中医院2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5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8个、其他卫生机构7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7个,村卫生室11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9.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1万人、注册护士4.7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84万张,其中医院7.02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74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7268万人次。孕 产妇死亡率6.77/10万,婴儿死亡率2.21‰。 [118]

社会保障

合肥
2023年,合肥市新增就业参保47.4万人,同比增长8.7%,城镇新增就业14.9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8%,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 [111]
2023年,合肥市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63.64万人次,其中城市21.70万人次、农村141.9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2.05亿元,其中城市1.69亿元、农村10.37亿元。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8.6%。全年临时救助8748人次,支出救助金2943.99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18.60万人,直接救助65.44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05亿元,其中资助参保支出0.63亿元、直接救助支出4.42亿元。 [118]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综述

合肥对外交通便捷,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东有合宁线连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线通往武汉成都,北有合蚌高铁直通北京,南向将通过京福高铁连通江西福建。合肥港为二类水运开放口岸,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中,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达到50万标箱。总投资43亿元、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开通有国内航线5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3条。合肥城区道路骨架实现了“十”字型向“井”字型格局的转变,形成了“三环多放射”的城市动脉交通网。 [16]
2023年,合肥市旅客运输量0.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9.2%;货物运输量4.69亿吨,增长7.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627.20万吨,增长5.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7.96万吨,增长15.8%。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1117.14万人次,增长95.6%。年末汽车保有量292.1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9%;其中私人汽车256.01万辆,增长7.2%。轿车保有量175.67万辆,增长3.5%;其中私人轿车164.81万辆,增长3.9%。 [118]

公路

截止2020年底,合肥公路总里程达2.1万千米,公路密度达183.61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方面“十三五”以来,合肥市新改建高速公路168.42千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481千米,共有30处出入口(已建成待开通2处)、10个服务区和8个枢纽,“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不断完善,由合肥出发的高速公路已覆盖合肥都市圈内所有市、县。国省干线方面,“十三五”以来,合肥市新建、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653千米(含在建259千米),合肥市国省干线公路达1823.5千米,其中一级公路710千米,基本实现市县通一级公路及合肥与周边都市圈城市间有一条高速、两条一级公路标准的国省干线连接的目标。农村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25万千米,总投资220亿元,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88万千米。 [17]
合肥市主要公路
合肥市公路干线
国道
高速公路
合肥绕城高速(G4001),京台高速(G3),沪陕高速(G40),沪蓉高速(G42),合安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芜合高速(G5011)

铁路

合肥是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节点城市之一,境内有沪汉蓉高铁、合福高铁京九高铁商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线穿越,另有合六城际铁路、合淮蚌城际铁路、合宁城际铁路、合芜城际铁路、合安城际铁路等线路规划建设中,合肥高速铁路“米”字形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合肥南站为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交通枢纽站。

航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中国4E级枢纽干线机场,位于合肥城区西北部高刘镇,距中心城区约31.8千米。机场总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航站楼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跑道长3400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新桥国际机场服务于合肥以及淮南六安桐城等合肥都市圈城市,并辐射中国大部分地区。2018年12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式开通直飞俄罗斯航线。 [18]

水运

合肥港
合肥港堆场面积11万平方米,办公面积3768平方米,仓库8459平方米,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位于合肥包河区南淝河畔,水路经南淝河、巢湖、裕溪河入长江,共131千米,水深常年保持在4.5米左右,常年可通行2000~3000吨级船舶。2019年合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港口累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80万标箱。 [19]

市内交通

●地铁
【主词条:合肥轨道交通
截至2024年5月,合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5条,线网覆盖合肥瑶海区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肥西县肥东县,运营线路总长约210千米,全线共设161座站点,合肥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4段。 [109] [116]
●公交
【主词条:合肥公交
截至2020年6月底,合肥公交公司拥有营运车辆5116台,职工人数为8760人,营运线路256条,线长4137.2千米。2019年行驶里程2.3亿千米,客运总量5.39亿人次。 [20]
●有轨电车
主词条:合肥有轨电车
2017年2月6日,合肥市规划局对外公示了合肥市十八千米铁路专用线改造为有轨电车的规划方案。根据方案,该条有轨电车起点站位于北二环,终点站位于合肥城际站。全线长达20千米,计划设车站21座,将联通合肥高铁南站和新西站(规划中)。
2020年10月16日,合肥东部城区拟建有轨电车一期工程项目, [21]线路起自肥东县祥和路包公大道站,沿临泉东路、包公大道、浮槎路、撮镇路、站南路、撮东路敷设,止于瑶岗路龙兴大道站,全长约16.47千米,支线长约0.99千米,该项目已获准立项。 [22]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地名由来

合肥
合肥作为地名出现,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该书撰于西汉武帝时期,成于公元前91年。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可见合肥作为地名出现至少已经有2100年历史。又或引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以证。《汉书·地理志》九江郡下十五县,只列出县名,县下有注文。“合肥”条有应劭注“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注《汉书》的有多家,不知引自何家。不过,如果引用《史记》的原文,而认为“潮”字是“湖”字之误,则不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将《史记》里的这句话解释得很清楚:“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现象,故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从张守节注文可以看出“南北潮“指的是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淮水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可见《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皮革鲍木”应释义为“皮、革、鲍、木”。在古代,皮指连着毛的兽皮;革指经过加工的去毛的兽皮;木泛指竹木;鲍则是指咸鱼、干鱼和盐渍鱼,泛指水产品,不是指海产的鲍鱼。 [72]
巢湖一号”SAR卫星拍摄的合肥城区
至于“合肥”这个地名的涵义,《尔雅·释水》说:“归异出同流,肥”。《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训诂书,作者佚名,产生在春秋到三国这一时段内。与《史记》产生的年代相同或相近。以该义理解,施水(南淝河)与肥水(东淝河)汇流于良余山(今将军岭)而南北向分别流入长江、淮河,两水是“归异出同”之水,谓之肥。肥或指水的异流同出之地。又,郦道元水经注》“肥水”条有“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句,该意也与《尔雅》义合。可见“合肥”的本意是异流的两河在此汇流。古代大批量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合肥的地位因具有两条入海水道而驰名当时。 [1] [72]

方言

合肥话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一个重要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现代合肥话主要通行于的地域包括合肥(不包括长丰北部)、六安金安区、舒城等地区。合肥话的最显著特点是北腔南调,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较刚劲;而语音是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 [69]

饮食

合肥四大名点
合肥的菜系以庐州菜、江淮菜最为有名。合肥菜又称庐州菜,是徽菜的五大代表菜之一,合肥菜代表菜品有臭干炒千张、庐州烤鸭包公鱼逍遥鸡三河米饺肥西老母鸡汤吴山贡鹅 [71]

戏曲

庐剧表演
合肥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72]

民俗活动

一百多年前,巢湖市柘皋镇唐马村人根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选段,编演发展而来的“唐马龙舟”文化传承至今。一年一度的夏至节“赛龙舟”活动中,“唐马龙舟”吸引众多爱好龙舟的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喝彩。 [115]

非遗

合肥市境内非遗资源众多,截至2016年,合肥市共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87项市级非遗项目,162项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 [72]
合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宗教

合肥市境内有五大宗教,分别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市性宗教团体有合肥市佛教协会、合肥市天主教爱国会和合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合肥市基督教协会 [72]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河古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5年,合肥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合肥市景点
类别
景点
代表景点图片
历史怀古类
三河古镇
宗教文化类
龙泉古寺、明教寺、宝莲禅寺、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西庐寺庆复禅寺清真寺甘露寺龙云寺、莲花庵、大关音庵、马正庙、马政寺、大山庙、长宁寺、长乐寺、药王庙、李公祠、奎星楼
合肥包公祠
滨湖风貌类
汤池温泉
包公故里类
包公园
三国胜迹类
科教修学类
合肥大剧院
游乐场馆类
合肥欢乐岛
温泉度假类
汤池温泉半汤温泉、香泉、紫蓬湾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元一国际高尔夫球会
汤池温泉
都市商圈
合肥城隍庙七桂塘四牌楼淮河路、濉溪路、四里河、临泉路、五里
淮河路

地方特产

播报
编辑
合肥地方特产
名称
简介
图片
桂花酥糖是合肥三大特产之一。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面粉、绵白糖、熟纯芝麻仁、桂花等合制而成。
桂花酥糖
长丰草莓是安徽省特产之一。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国家无公害草莓生产示范基地,所产草莓果实色泽鲜艳,体大多汁。
长丰草莓
合肥四大名点之一 [89],合肥生产烘糕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始于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点是香、甜、酥。主要有寸金白切2种。
烘糕
麻饼,合肥四大名点之一,用青梅、桔饼、桂花、青红丝、冰糖等为主料,经麻油调制成饼心,饼面沾上芝麻烤制而成。 [89]
麻饼
寸金,合肥四大名点之一,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 [89]
寸金
白切,合肥四大名点之一,片薄、质白透明,表层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 [89]
-
羽毛扇是合肥所辖肥西县水乡古镇三河的传统手工艺品。三河周边地区有许多“换毛”的人,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用糖果百货、针头线脑换购鹅毛。鹅毛分白鹅毛、雁鹅毛两种。
羽毛扇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自有风格。
竹簧雕刻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明末清初,火笔画真正走进民间并流传开来。其主要是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灼而成。
火笔画
发绣是合肥的特色产品。以人发或动物长毛代线,具有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的特殊性能。适宜绣制摹线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
发绣

友好城市

播报
编辑
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
国际
国内
城市
国家
建交时间
城市
省份/自治区
建交时间
1980年5月20日
/
1984年3月20日
1986年7月7日
1988年11月17日
1989年4月22日
1998年4月4日
2002年6月20日
2003年10月29日
2005年6月13日
2002年9月4日
2006年6月5日
—/
2007年10月31日
2008年6月3日
2010年5月13日
/
/
/
2016年6月17日
2022年7月14日
截至2022年7月,参考资料: [54] [67]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合肥地区部分代表人物
古代
近代
现代
参考资料: [70]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 [3]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4]中国最爱阅读城市、 [5]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重要科教基地之一、 [6-9]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10]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 [30]
合肥城市名片
全国唯一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巢湖
中国最早寺庙(白云寺
亚洲最大演播厅(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心大楼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世界上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大蜀山
中国第一炒货品牌(洽洽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
全球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
世界第一台DVD
国内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18路)
华东最大的单体寺院(开福寺
-
合肥部分城市荣誉
国家园林城市(1992)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8)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09)
全国卫生城市(2010)
国家创新型试点市(2010)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56]
中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1)
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55]
中国十大最佳投资城市(2012)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2)
中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2013)
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2012)
中国淡水龙虾之都(2007)
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5)
国际湿地城市(2022) [62]
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2018)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 [50]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区)(2017)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7) [23]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2017) [24]
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017)
中国最爱阅读城市(2018) [5]
中国先进制造业重点城市(2018)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44]
2018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38名(2018)
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19、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8、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24(2018) [25]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25(2019)
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2019) [26]
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第199、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第32 [27]、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
“2019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第29位(2019年)
“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2019年) [28]
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020年)
位列赛迪顾问百强市(2021)榜第15名 [46]
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2020年)
2018年城市产业竞争力全国排名第23(2018)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
上榜“2020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排名第20名 [29]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30]
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 [31]
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32]
2020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33]
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34]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35]
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36]
2020年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38]
2021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42]
安徽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城市 [47]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前十名 [49]
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 [78]
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79]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88]
2023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的“新一线城市 [99]
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列第13 [105]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106]
截至2022年,参考资料: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