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通縮危機閃現 一文看懂為何通縮是經濟大敵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即市財經 - 宏觀解讀 - D200821

【香港經濟】通縮危機閃現 一文看懂為何通縮是經濟大敵

宏觀解讀

發布時間: 2020/08/21 17:37

分享:

分享:

港府昨公布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2.3%,為3年半以來首次再現通縮。今次通縮主要由政府紓困措施所致,惟剔除相關影響的基本通脹亦跌近零,通縮陰影短期揮之不去。

通縮素來為經濟最大敵人,通縮危機既已閃現,大概是時候重温為何一旦通縮成為趨勢,每多令經濟泥足深陷。

相關文章:【香港經濟】物價由升轉跌本港3年多以來再現通縮 學者指若疫情未止或會持續

通脹延後消費 企業收縮裁員

通縮的遺禍,可由消費行為說起。消費者若預期通縮持續,物價低處未算處,便會出現延後消費現象,期待稍後能以更低價格,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市民集體延後消費,消費開支縮減難免拖低整體經濟。

市民省吃儉用 形成惡化循環

商品及服務價格趨降,商戶、企業生意難做,由減少投資、收縮業務、減薪裁員成為常態。市民職位安全感下降,省吃儉用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進一步削弱消費開支,進一步加重物價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本港上次通縮於2017年2月錄得,當年因農厝新年日子與上年度不同,影響市民消費高峰與往年不同的一次性技術性因素而出現。但稍為年長的香港人,相信也不會忘說1999至2004,連續6年通縮的下跌漩渦。

1999年起6年通縮  樓價一沉不起

當年全港業主最痛苦的回憶,相信非樓價持續尋底莫屬。中原城市領先指標反映的二手樓價,由1997年高位急跌後,至1999年已累跌近五成。惟6年通縮期間,租金反覆向下﹐買樓投資抗通脹意欲低迷,樓價再跌約3成,至2003年沙士疫情過後才觸底回升。

撇除政府紓困措施的基本通脹,7月已低至0.2%,8月疫情持續,消費物價續跌向通縮憂慮未除。回顧1999年後美國處於加息周期,至2001年間基準(聯邦基金)利率一度升越6厘,本港經濟疲弱仍要捱高息維持聯滙,令經濟、物業、資產價格壓力持續。

疫情影響過後 弱美元「輸入通脹」浮現

現時本港經濟主要受防疫措施限制部份經濟、消費活動影響,而美國早已減至近零息。疫情受控、防疫措施放寬過後,通縮持續的機會不大。

反而美元弱勢已成,反映美元兌一藍子貨幣的美滙指數已由3月高位急跌一成。港元與美元掛鈎,同步兌全球貨幣貶值,包括本港商品主要來源內地人民幣。美元跌勢若再擴大,當本港經濟回復正常後,因應來貨價格上升的「輸入通脹」壓力料會浮現,不排除中綫物價上升壓力反增。

撰文:劉德斌

【hket 網上書展重量級禮品突襲】禮品總值高達$5,227!立即訂閱

8月4日起一連8個星期二晚上7:30, 八大財金名家包括:陶冬、陳坤耀、胡孟青、施永青、曾淵滄、林少陽、陸東、巴曙松,會於《香港經濟日報》坐陣!立即免費下載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