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本文作者 Agua Chou(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致力於推廣城市廣告物景觀的改造,「以人為本」—透過設計為生活創造價值,讓環境美學得以體現於生活場域。而招牌是造訪一座城市重要的第一印象,擔負著傳達城市蘊含的文化與訊息,傳遞給到訪的人們。

從街景上的招牌,可以看出日本與台灣的相似之處。如果是五十年前,兩地招牌風格其實是差不多的,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與進步,現在兩地則出現了顯著的風格差異。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有哪些因素造就今天的結果吧!(責任編輯:周政毅)

台北西門(圖片來源:flickr

文/ Agua Chou

透過「招牌」探討台北與東京的城市景觀差異。

招牌規劃政策差異

日本在50年前的招牌與目前台灣風格接近,但現在卻有鮮明差異,個人認為最大差異在於招牌在台灣是後天的,與建築物分開,而日本的招牌規劃是與建築物同時生成;後天的會時常轉變框架外型,覆蓋建築物,與建築一起規劃的則會遵照規劃施作內容版面。

色彩差異

在台灣鮮少有白底黑字,多為鮮豔色彩,以紅黃色居多,紅色喜氣、黃色貴氣,每個物件都是主角,每道牆都要彩繪,黑白色對台灣而言是不吉色彩,而在日本黑白是典雅色彩,盡量使用接近自然和諧材質質感來表現色彩,對於色彩使用有全然不同的想法。

觀念差異

台灣認為招牌要越大越好,希望凸顯,容易被看到,而在日本,人們認為招牌盡量小,不是因為招牌大而生意好,是因為品質與服務,招牌大反而會覺得廉價了。小尺寸這部分也可以從日本是以步行者角度進行設計,指標與招牌都是小小的看得出。

30年後,兩城的景觀風貌會是如何?

我想兩地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因為政治與行政架構關係,台灣有很大可能會停留在目前樣態,東京就很難說,想像是 AR、VR 或是 POP up 即時資訊取代現有的招牌,城市景觀因為科技發展而有很大改變。你覺得呢?

更美的臺北廣告物製造策略與守則(圖片來源:CITY YEAST

透過設計探討城市公共議題

我們關注於如何透過設計介入眾人所形成的風景,並持續探討城市公共議題,雖然這4年曾執行小招牌製造所、廣告物景觀策略與政策擬定,但是對於台灣招牌改善這件事情,並沒有太樂觀,因為沒有哪一位政治家勇於立下20年的景觀計畫並開罰,太少人站在大環節思考城市景觀,太少人在乎市容美不美,教育說一套社會做另一套,補助民間招牌設計但沒有落實政策,不去思考翻轉問題,與世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

【日本瘋了嗎】日本東京小學請來亞曼尼設計制服,一套要價 22K!
台北為何像貧民窟?醜到爆的招牌、鐵窗其實都是台灣人自私心態造成的
台北東區服飾店長得都一樣,沒有設計力哪有品牌競爭力?

(本文經Agua Chou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透過「招牌」探討台北與東京的城市景觀差異〉。首圖來源:Mark Ehr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