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心脏病专家潘湘斌: 超声引导技术创先河 仁心仁术造福逾30国患者 _大公网

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专访中国心脏病专家潘湘斌: 超声引导技术创先河 仁心仁术造福逾30国患者

2018-11-23 09:05:06大公网 作者:刘凝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心脏病手术,是目前人类风险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外科手术,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心脏手术疗效,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主任、云南阜外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以“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理念开展创新工作,使中国心脏病手术治疗从方法学到医疗器械都取得一系列全球首创的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不开刀、不用放射线甚至无须全身麻醉”就可以治疗多领域复杂心脏血管疾病手术。这些创新成果已推广至内地多地和香港,并远播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令全球数以万计的心脏病患者重获新生。潘湘斌教授日前在北京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中国心脏病研究治疗领域的创新之路。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主任、云南阜外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  (受访者提供)

“我跟一般的心脏外科医师不太一样,我有两个执照,既可以做外科开刀手术,又可以做内科介入治疗,是心脏外科、心脏内科‘杂交’出来的。”潘湘斌身兼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主任,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等数职,每年要进行1000多台心脏手术,几乎相当于中等医院一年的总和,同时还带领团队不断攻克心脏病领域的世界难题。这一切的基础,源于他的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计划。潘湘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成心脏外科技术之后,以双倍的努力重新学习心脏内科的介入技术,赴海外习得最先进的技术,成为内外兼修的在心脏病医学领域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今年中秋,潘湘斌在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与林逸贤教授团队合作完成手术。  (受访者提供)

超声引导开创医学新方法 已推广至30多国 

在潘湘斌取得的十余项全球专利技术中,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and Non-fluoroscopical Procedure,PAN Procedure)是最令他骄傲的杰作。在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中,需要在患者胸部切开6-15cm的切口,靠体外循环来维持手术期间心脏停跳对人体的影响;而传统的内科治疗,医生会使用放射线和造影剂,来作为术中引导。但是,孕妇等很多病人无法使用造影剂,或不能承受辐射损伤,或存在过敏、肾功能损害等风险,无法进行手术。同时,医生需要穿上几十公斤的沉重闷热的铅制防护服,承受极高的劳动强度,而且对医护工作者的累积辐射损伤会大大增加肿瘤的发生率。很多人都想过用经胸超声作为引导,但技术难度太大,纷纷以失败告终都未成功,直到潘湘斌团队开创先河并开始应用于万千患者。 

今年首届医师节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潘湘斌用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在门诊治疗心脏病患者的新闻,以前心脏手术是非常重大的手术,需要长时间的住院,而且要手术室或导管室等多部门众多工作人员合作才能完成治疗,如今,潘湘斌的新技术让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完成治疗,当天就可以回家,不但明显节约医疗费用,而且患者可以全程轻松与医生交流,大大减轻痛苦! 

潘湘斌为非洲小患者诊治。  (受访者提供)

经过多年的努力,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已经从早年只能治疗房间隔缺损这样的简单心脏病,发展到能治疗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肺动脉瓣疾病,甚至能处理左心耳、弓缩窄等复杂病变,从单一技术发展成为一整套方法学,并向世界推广中国方案。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前往中国,向潘湘斌团队学习超声引导经皮介入等技术。潘湘斌说,很多非洲贫困国家医疗条件很差,以前需要造影机、体外循环机等价格高昂医疗设备才能进行复杂的心脏手术,学习了中国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只用超声设备就能完成,是发展中国家患者的福音。此外,包括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先进国家的医生也在学习这项技术,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治疗,往往更重视患者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医疗副损伤,超声引导技术避免了放射线及造影剂给医患双方带来的伤害。 

“我一直认为一项技术如果只有少数人能使用,那就不是好技术。”潘湘斌教授在以往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教学中,发现这项技术对医生的水平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利于技术推广。为此,潘湘斌和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系列超声引导专用器械来降低技术难度,促进推广应用。其中全球首款超声引导专用导丝已经进入临床试用,该新型导丝可方便超声定位及显影,明显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在这款导丝的帮助下,具备一定基础的医生只要经过10台的手术学习,就可独立安全的完成超声引导介入手术。今年7月,潘湘斌利用超声引导专用导丝为1名患者成功进行单纯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标志着这款创新产品的临床使用和循证试验的正式开启。 

潘湘斌与非洲医护人员一起完成手术。  (受访者提供)

创新二尖瓣返流修复系统 性能超西方产品 

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是一种心脏病领域的全新医学方法,就如习武之人打通“任督二脉”般,令潘湘斌的医学创新之路“一通百通”,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近日,潘湘斌在美国权威心血管外科杂志(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全文发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介入二尖瓣修复系统MitralStitch™挑战病例报道。这是中国首个在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的微创二尖瓣介入领域报道,业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二尖瓣介入领域正式步入国际舞台并获得认可。 

二尖瓣反流多是因心脏损耗引起,“简单来说,就像心脏里一个两扇页的门,门坏了就关不严实了”。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二尖瓣返流患者会越来越多,而且多数是手术条件不佳的老弱患者。为此,潘湘斌团队自主研制出MitralStitch™系统,并已成功治愈10名重症二尖瓣返流患者。 

潘湘斌与他两位来自海外的高徒。左侧是日本医生Osamu Hashimoto,右侧是肯尼亚医生Vitalis Bwire。  (受访者提供)

“此前西方的医疗器械,就像是一把锁,把这两扇页彻底锁上,虽然解决了关不上的问题,但是门的开放程度就受限制了,就不能打开了。中国的MitralStitch™系统,则像给两扇页栓上一根绳索系着降落伞,开门的时候放松,关门的时候自动拉紧,让门可开可关。”潘湘斌说,传统的二尖瓣返流等心脏手术,需要打开胸腔,建立体外循环,手术难度高,对病人的身体条件要求严格苛刻,术后恢复较慢。有了MitralStitch™系统,仅需在胸部下方打开一个小孔,全程使用无医学损害的超声引导技术,就能完成手术。MitralStitch™系统在TCT大会上做主题推介后引起各国同行的广泛关注,未来将在中国、美国、欧洲同时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全球上市,造福更多患者。 

2018年5月,国家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年会,潘湘斌与团队成功直播二尖瓣微创介入修复手术。  (受访者提供)

“消失”在身体中的封堵器造福先心病患者 

在潘湘斌的从业经历中,曾有一段时间专门面对儿童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儿童心脏病可使用的医疗器械少,现有产品亦容易引起后遗症,影响儿童成长发育。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潘湘斌针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充分利用超声探测的优势,自主研发出“完全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传统封堵器相比,完全可降解心脏封堵器植入人体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所替代,由人体组织自然修复缺损,在治疗心脏病缺损的同时,实现体内完全无异物残留,杜绝了远期并发症。 

2018年2月,潘湘斌亲自主刀,在患者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全程采用超声引导,通过仅拇指大小的切口,成功植入全球首枚完全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标志着中国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入世界领先行列。在这款封堵器研制过程中,产生出很多材料学及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新技术,未来还可能用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脏瓣膜病、房颤等患者。 

特稿:以中国智造实现医者情怀 

正如潘湘斌所说的,他显然不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每年千台以上的手术量,治愈过数以万计的病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在临床之余,潜心于医学的自主创新?面对记者,他回忆起一些不同寻常的故事。 

潘湘斌开始致力于研究开创性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源于多年以前在美国参加的一次心脏病领域会议。“那是一个规格非常高的会议,我作为中国医生的代表上台发言。我准备的内容非常详实,包括近年来手术中的各种案例。我非常认真的完成发言,台下响起一片掌声。但是之后,一位美国主办方上台,说了一句我此生不会忘记的话,他说‘感谢中国同行验证了我们的技术。’”潘湘斌回忆起这一场景依然有些激动,“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我们中国医生无论做得多么努力、手术做得多么好,永远是别人的‘打工仔’,难道我们要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 

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医学院,两位家长得知潘湘斌能够治疗孩子的心脏病激动不已。 

这句刻骨铭心的嘲讽,令潘湘斌开始致力于原创技术的研究,但是面对复杂的心脏疾病,面对强大的技术壁垒,创新从哪里开始呢?对于心脏病领域来说,通过超声引导介入技术进行治疗,是一种全球医学界都希望找到的方法,但从未有人成功过。潘湘斌则通过天赋与努力,开创了这条全新的道路。如今,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医生都学习、验证着中国原创的超声引导技术。 

“我是一名医生,做科学研究,并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斗气,而是为解决临床中切实的问题和困难。”超声引导技术从试验阶段走向临床的背后,就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数年前,潘湘斌曾遇到过一位父亲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前来问诊。“小女孩患有先心病,手术治疗并不复杂,治愈率非常高,但这位父亲跑遍全国大医院却没人敢做这个手术。原来,因为小女孩患有白血病,刚做完骨髓移植,外科手术是没法做了,如果使用放射线进行内科介入治疗,有很大几率会诱发造成肿瘤。事情就僵在这里,父亲带着孩子失望的走了。” 

“我下诊后,在医院的大厅里,又遇到了这位父亲,他泪流满面几近绝望。我试图安慰他说,以后还能再生个孩子吧。没想到,这位父亲回答,‘其实我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女儿是个弃婴,把她捡回来,发现身上有很多种病,为医治已经在全国奔波很多年了’。”潘湘斌顿时被这种人间大爱感染,他意识到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就是小女孩生命最后的希望,于是向这位父亲提出是否愿意一试。这就样,通过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一个米粒大小的伤口就让小女孩顺利完成了心脏手术。这项技术,也在潘湘斌的努力和患者的信任中走向成熟,造福更多人。

在“一带一路”医疗外交中,潘湘斌将中国原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多国医生,广受好评。  (受访者提供)

“我做创新的目标很简单,做有用的创新,做有人用的创新,还要做可持续的创新”,潘教授用行动阐释了注重实效的创新理念,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完全可吸收封堵器、二尖瓣修复系统等创新立竿见影地解决临床难题。同时,创新的效果要足够大,才能吸引大家来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这正是潘湘斌被邀请到多个国家演示推广手术的关键原因,更重要的是,其团队还在用超声引导的理念和经验继续攻克更多的疾病,造福广大患者,成为可持续的创新。 

阜外技术扎根大湾区 两地医疗合作密切 

今年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潘湘斌曾再次飞赴香港,与本港医生团队合力完成复杂的心脏手术。他告诉记者,在心脏病领域,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交流非常广泛,未来更希望两地能够更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创新发展。 

不久前,深圳市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签署协议,将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力求打造大湾区心血管医疗高地。在发展目标上,阜外深圳医院将对标国内外最好的医院,立足深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这意味着,包括港人在内的大湾区居民,将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潘湘斌等阜外医疗团队的顶级医疗资源,进一步促进两地医疗优势互补。 

在平日的医疗活动中,潘湘斌也与港人交流合作密切。潘湘斌兼任云南阜外医院执行院长,由于西南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且云南处于心脏病多发的高原地区,尤其是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及时医治。为此,云南阜外医院与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及瑞银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云南省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满足救助条件的贫困先心病患儿家庭可向云南省阜外医院申请进行慈善救助金申请,医院将进行免费救治,产生的手术费用由医保及基金会承担。 

项目从2017年11月启动,已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救治省16个州市寻找到1000多名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提供免费救治,为孩子们送去“心”的希望。 

潘湘斌简介 

潘湘斌教授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知名专家,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主任,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其拥有多项世界首创技术,受聘担任美国胸外科医生协会(STS)及,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美国心血管介入学会(SCAI)外籍资深专家。 

潘湘斌团队的主要诊疗范围,包括成人瓣膜病:“不开刀修复瓣膜”;先天性心脏病:“不开刀、无放射线、不全麻治疗心脏病”;擅长外科微创手术及经皮介入治疗,将内外科技术取长补短,为不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具体擅长疾病: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三尖瓣、房颤、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肌炎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