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军请缨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终军请缨

中国古代典故
终军请缨,中国古代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他又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请缨”一词即典出于此)。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中文名
终军请缨
作    者
班固
出    自
《汉书·终军传》
含    义
指降服强敌,建功报国。

典故简介

播报
编辑
西汉武帝朝,南越尚未平复,动乱不堪,故出使十分危险。汉武帝欲令南越归顺,想派使节出访南越让其国王、太后入汉为人质,此次出访的危险性可想而知,极易被对方认为是故意挑衅而丧命。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平,终军主动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担当重任,为国献身。他豪情万丈地对汉武帝说:“请给我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终军成功说服南越王,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

历史纵横

播报
编辑
南越是居住在今西广一带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秦时已置郡,归附内地,而秦龙川令、真定(今属河北)人赵陀乘秦末战乱,自立为王。汉初,赵陀表示臣服;汉也以之比为诸侯国加以对待。而后,由于汉的政策有不当之处,赵陀宣布脱离汉,并自称皇帝,发兵攻略汉边地。文帝时,曾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陀去帝号,恢复与汉的关系。武帝为加强与南越的关系,召南越王王太后入朝,以绝边患。

作品信息

播报
编辑

原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辨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注释

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年少好学,因为有口才博学擅长写文章在郡中闻名,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听说他有特殊的才能,招他到郡府接受遣送,非常惊奇他的才能,想与他结交,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后就离开了。终军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年间,博士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在臆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回到朝中上奏,调任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按照春秋大义,大夫出疆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帝下诏让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令而便宜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各地风习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说是出疆,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可让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更是为什么?又质问他:“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估计四郡的人口数目,田地数目,日常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吗?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上一定要加以惩罚。”徐偃理屈词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十分高兴。
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凭证。终军问:“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凭证就走了。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利的事记录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十分高兴。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上坚甲拿起利器,冒着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愚钝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以胜任使者之职,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帝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升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人引用

播报
编辑
滕王阁序》(唐 王勃):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意思是说,自己(王勃)和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
龚自珍 《己亥杂诗》
终贾华年气不平,官书许读兴纵横。荷衣便识西华路,至竟虫鱼了一生。 [1]
注释:官书:官府收藏、编撰或刊行的书籍。
荷衣:hè yī,名词,荷叶般的衣裳。自屈子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的比
拟后,后世常借“荷衣”以指隐者的服装,而“荷衣”这个语码符号也就具有隐者的含义。
西华路:成仙了道之路。
虫鱼:孔子认为读《诗》可以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汉代古文经学家注释儒家经典﹐注重典章制度
及名物的训释﹑考据。后遂以"虫鱼"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时含讥其繁琐之意。
译文:看到终军,贾谊青春华年,建功立业,不禁心中豪气难平;缓缓地读着官方正书心中意兴纵横。身穿荷叶衣,心怀出世意,像我这样闲适潇洒的人,现在竟然在考据、训诂这一类繁琐的事情上了此残生,何等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