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軍武次位面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來自台灣的牛肉麵,怎麼一股濃濃的四川味?〉。首圖來源:pixabay。)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農村社會不吃牛,為何變成了牛肉麵大本營?從遷台到在眷村落地生根,中國網友 軍武次位面  在 觀察者網 上發表文章,細講台灣牛肉麵歷史,說這是台、中共譜的一道佳餚。

但你認同牛肉麵象徵兩岸人民血濃於水嗎?(責任編輯:余如婕)

吃貨們對牛肉麵不會陌生,飢餓時來上一碗,美味且頂飽,至於那些在城市叢林中打拼的年青人,有誰沒吃過拿開水泡的「紅燒牛肉麵」?

現在我們能吃到的牛肉麵,一部分是起源於甘肅的「蘭州牛肉拉麵」,牛肉通常是切片的,湯比較清。另一部分牛肉切塊,拌有辣醬,味道更加濃烈的牛肉麵,則是來自於台灣。

在兩岸關係緩和後,大陸和台灣交流增多,台灣牛肉麵得以來到大陸,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美食。台灣的飲食習慣接近於福建,眾所周知,東南沿海一帶的飲食相對清淡,為何會產生出「重口味」的牛肉麵呢?

其實台灣牛肉麵是蔣介石先生給我們開的玩笑

一碗牛肉麵,是中國現代歷史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從歷史上看,牛肉和麵條這兩樣東西,台灣都不具備天然產生的條件,這倒不是說台灣沒有牛,牛是有的,但在農機普及以前都是耕田的工具,殺了吃肉,對於農民來說就是自斷生路。

倒不是說台灣有多牛,只不過牛肉麵賣得好而已

所以,即使是數十年前,在台灣乃至東南沿海一帶,尋常百姓家的菜單上是不會有牛肉的。麵條要用麵粉做,麵粉則是用小麥磨成的,小麥喜冷喜旱,不適宜在台灣地區種植,所以麵條這種東西也不會在台灣自然產生,一定是「輸台物種」。

據今天的美食家們考證,台灣的牛肉麵還真是由「外省人」發明的,比較權威的說法是源於高雄崗山的「眷村」。說到牛肉麵,或者是其它一些台灣美食,就一定繞不開「眷村」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

桃園市的「忠貞新村」是第一座興建的正式眷村,由於要「反攻大陸」,所以眷村被定性為臨時性住所,建築質量不佳

眷就是「軍眷」的意思,對應於我們印像中的「軍屬」。那麼「眷村」就是軍人家屬的居住區,可以理解為台灣的「部隊大院」。通常都認為,眷村產生於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退守台灣之時,而實際上作為軍隊附屬的眷村最早可追溯到三十年代,這也好理解,哪怕沒退到台灣,軍屬也得有個「家屬區」吧。

即使是台灣地區的眷村,也不完全是在1949年之後才有的。早在抗戰勝利後,前往台灣駐紮的軍隊,其家屬便在軍營附近自發形成了眷村,不過這時的數量還不多,因為更多的部隊還在大陸打內戰。

眷村真正爆發式地出現,當然還是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大量的軍、政、工人員突然湧進小小的台灣,隨之而來的家屬可能數量更多,他們需要住所,需要生計,除了行政機構提供的房屋之外,軍眷們還自己動手搭建很多簡易建築,順便還得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

銘傳大學的女學生在軍訓,蔣介石將大量人力物力用準備反攻大陸,至於普通百姓和軍人的生活只能說是勉強維持

蔣介石退往台灣時,帶走了很多黃金儲備,但這些資源的首要用途並不是搞生產或保障官兵的生活,而是用於反攻大陸的軍事準備,所以國民黨軍官兵普遍的生活水平可以用清貧來形容,收入僅及普通公務員的三分之一。

在來台的國民黨軍中,海軍約一萬人,空軍約兩萬人,陸軍佔大頭,有13個軍,41個師,約60萬人。其中有不少是被抓壯丁抓來的,本就極不情願,背井離鄉到了台灣後被也是被圈在軍營裡,人地兩生,語言不通,在兩岸嚴重敵對的情況下,歸鄉幾無希望。

即使退伍,老兵仍然難回故土,國民黨政府惟恐退伍軍人偷偷回到大陸老家,一去不返,致使台灣兵員缺額,「反攻大陸」人手不足,影響「穩定」,長期奉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政策,以嚴刑峻法禁止退伍軍人返回大陸家鄉,始終是兩蔣統治時期的基本政策,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初才告解除。

國民黨政府發給軍人的「授田證」,承諾「反攻大陸」成功後就能分到土地

回不了老家,在台灣新成個家行不行呢?也不行,國民黨政府為了顯示反攻的決心,不斷強調很快就能「反攻大陸」,「打回老家」。如果有軍人在大陸已婚,但妻子「滯留匪區」,那麼婚姻關係就仍然有效,只是要等到「反攻勝利」才能團圓,這種情況就很尷尬了——在台灣另娶,就犯了重婚罪,留在大陸的配偶聯絡不了,又無法離婚,甚至就是未婚的普通士兵,也不允許結婚——有了家室,就沒有「反攻」的動力了。

國民黨政府也知道「禁婚令」不人道,但解決方案卻是另一個更不人道的「特約茶室」制度,其實就是變相的軍妓,2014年的電影《軍中樂園》所反映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情形。然而,畫餅式的承諾,制度化的公娼,都形同雞血,並不真正解決問題。

錢不夠用是常態,家屬們做點小買賣,能起到維持生計的作用。也許只有家鄉的口味,還可以略略撫慰一下老兵們的離愁。

小買賣做什麼好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早期到海外謀生的華人,幹得最多的就是開餐館,這些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當然也會把餐飲作為首選。

眷村居民來自大陸各省,飲食五花八門,川菜粵菜東北菜,包子油條大水餃,哪裡的都有,什麼樣的都有,等於是把大陸各地的風味濃縮其中了。

因為這些「眷村口味」只能使用台灣本地食材,所以沒法做得像家鄉那樣正宗,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結果就「雜交」出了新菜式形成了許多有特色的新口味。除了底層老兵和軍眷外,當年國民黨的大員們也從各省帶來了不少一流廚師,他們也會自己開店,所以川、湘、淮揚菜在台灣都有市場。

但四川空軍和牛肉麵有什麼關係?

「台灣牛肉麵」大抵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前面已經提到,它源自於高雄崗山的眷村,而高雄正是國民黨空軍人員較為集中的地方。

空軍和牛肉麵有什麼關係?難道是飛行員特別愛吃牛肉麵?其實並不是這樣。

真正的原因是,在國民黨空軍中四川人比較多——抗戰前培養的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損失殆盡,後來補充的空勤和地勤人員,多數就來自大後方西南地區,並且一直服役到內戰時期,位於高雄的「空軍軍官學校」,乾脆就是直接從成都遷來的。

「遷台」非常匆忙和混亂,海空軍撤退相對順利(自己就有船有飛機),而陸軍就得紛紛擠上輪船,飄洋過海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其中有些人因為遠離戰場,信息不通,並不知道前線兵敗如山倒,莫明其妙地就被拉上了一條大船,來到了台灣。

當時究竟有多少人湧進台灣,甚至連蔣介石自己也不甚清楚,從50萬到300萬,有好多種說法,據今天的史學界研究,120萬大概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的數字,占到當時台灣人口的七分之一。

台北永康街牛肉麵

於是,那些來自四川雲南等地的國民黨空軍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就嘗試著用台灣本地的食材做出了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醬,加上紅燒湯頭,再放些美製罐頭中的大塊牛肉,用於佐食麵條。老兵們這樣做原本只是為了撫慰鄉愁,滿足一下自己,沒想到久而久之在原本不吃牛肉也不吃麵的台灣做出了名氣,成為崗山乃至台灣的特產。

「川味紅燒牛肉麵」就這樣誕生了,這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很多老兵的生計在台兒莊戰役中痛擊了日軍的兩位將軍孫連仲和龐炳勳,來到台灣後也以開餐館,賣牛肉麵為生,但他們開店的原址已經不好找了。

至於為什麼出名?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過於這碗紅燒牛肉麵,無意中誕生了各地食客都能接受的口味,甚至可以說取得了大多數人口味需求上的最大公約數,很少聽到有人連紅燒牛肉麵都不能湊合。

其實永和豆漿也飄著外省味

知名度很高的「永和豆漿」也是如此,「永和」聽上去好像是討個吉祥,但實際上是一個地名(新北市永和區),與台北只有一橋之隔,也是「外省人」或退伍老兵的聚居區。在上世紀50年代,同樣是為了謀生,這些來自大陸的老兵和軍眷們就開始賣起了豆漿,每天從凌晨兩三點鐘就開始乾,磨豆漿,炸油條,烤燒餅,十分辛苦。

原先台灣本地人並沒有喝豆漿的習慣,也接受不了,就如同現在很多人受不了北京豆汁一樣,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顧客僅限於「外省人」,經營慘淡。

轉機來自一項體育項目——棒球,台灣受美國影響大,棒球開展普遍,水平也比較高,地位相當於大陸的乒乓球。水平高自然拿獎不少,更受大眾青睞,所以當台灣的棒球隊赴外參賽時,看轉播的觀眾也就很多了。

永和豆漿原來只是一個類似於「北京爆肚」的籠統稱呼,1982年被註冊為商標,成為一個遍及世界的中華美食品牌

就像今天我們看世界大賽要熬夜一樣,台灣的棒球迷們通常也得熬個通宵,看完比賽后已是半夜或清晨,因為台北附近只有永和這個地方的豆漿店開得最早,沒得選,硬著頭皮也得喝,慢慢也就能接受豆漿了。

到後來,熬夜看棒球,清晨喝豆漿,成為一種固定模式,就連橋另一邊的台北市民也跑過來喝,慢慢就成為遍及台灣乃至全中國的飲食。

類似牛肉麵和永和豆漿這樣的台灣美食還有很多,在吃貨們赴台旅遊必去的士林夜市中,能發現諸多好吃的東西,炸雞排、生煎包、蔥油餅、涼麵、小火鍋、臭豆腐……,如果你感覺到似曾相識就對了,因為它們很多還真是起源於大陸,是被老兵們帶到台灣後又發揚光大了。

其中一些,比如牛肉麵和永和豆漿,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和密切,又回到大陸經營,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循環,特別是紅燒牛肉方便麵,這種口味的方便麵一回到大陸市場,不管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能接受得了這口味,也是這款口味的方便麵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台灣牛肉麵」這種美味凝結了許多人的痛苦和血淚,同時又是兩岸共同喜愛的中華美食之一,今天的我們在享用時,已經不用再伴隨離別的痛苦和無望的折磨,這卻是當年的老兵們的鄉愁與苦痛。

一桶小小的紅燒牛肉方便麵,背後蘊含著一段特殊的歷史,也是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見證。

(本文經 軍武次位面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來自台灣的牛肉麵,怎麼一股濃濃的四川味?〉。首圖來源:pixabay。)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有錢無禮、無端惹事──造成有些台灣人對中國人的討厭
「那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台灣知名牛肉麵,拒絕前往中國發展
【台灣味的故事】為什麼台灣人喜歡吃牛肉麵?